媒体关注

一群青年的断舍离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9-20 10:10:14

 


微信图片_20200920101559.jpg

    《扶贫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扶贫手记》作者是贫困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他以日记形式集结记录扶贫路上的所见所闻。这部扶贫手记,记录了一个一无所有、赤手空拳的第一书记的奋斗史,作者以文“化缘”,以文结缘,初心支撑信念,情怀凝聚力量,一双拐杖走进一方村民,一条村规净化一方民风,一篇日记俘获一帮铁粉,一套辩证法惊醒一个团队,一腔热情感召一帮年轻人,体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是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缩影。


精彩书摘


2020年1月11—12日初稿

2020年1月15日晨定稿

星期三 阴雨、寒


一粒米的远行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我想,今天,上河口的生态大米已飞越关山重洋,降落在非洲西部的布基纳法索。这应该是上河口大米最遥远的一次旅行。

“明天我就要回国了,之前我一直在想给家人带点什么礼物,现在我想,毛泽东家乡的大米就是最好的礼物。再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我一定会在生日那天煮上你们的大米,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幸福。”几天前,我们曾与布基纳法索驻华使馆参赞Issa Joseph PAR E有过一次美好的交流。交谈结束之前,他特别致意:“1月2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我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表示节日的祝福。”

如果不是一群上河口青年的断舍离,我想这辈子都不会走进使馆大门,去向他们推介一个村庄,也不会向他们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


一群青年的断舍离

 梁波,一粒从湖南屋脊壶瓶山飘落洞庭湖区的种子,年纪不大,其人生经历却是千回百转。13岁丧母,15岁时父亲因承包的村里小煤窑瓦斯爆炸致残,为承担一同受伤的5名工人的医疗费,不得不变卖家中的房子。梁波和弟弟被迫辍学,开始投亲靠友、漂泊无定的生活。小梁波种过烤烟,开过小货车,在上河口牛望嘴砂场挑过河砂。18岁学厨,20岁单干,开了4年快餐店,在十美堂安了家。不安分的他把赚到的第一桶金投到山西开了两年小煤窑,因小鬼难缠,经营环境不好,亏掉了老本,最后只剩下一辆矿用三轮车。那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他开着三轮车,顶风冒寒、日夜兼程往家赶,2000多里路,回到家里已是正月初一。回家后,他千方百计筹措一些资金养起了鳝鱼,想在上河口扎下根来,但偏偏遇着市场低谷。他只得再次仓皇离开乡村,跑到长沙开起了出租车,攒了一点钱,然后又重操餐饮旧业。

梁波小两口勤快又仁义,餐馆生意还不错。

 因为父亲残疾,生活本来不便,同时在煤窑落下了硅肺病的病根,年纪越大,身体越糟;梁波自己身兼老板、采购、大厨于一身,累是必然的,更因左臂劳损严重,骨质增生,伤痛日剧;加上在外闯荡20多年,深感知识文化的重要,而儿子正是读书打底子的时候,更需要亲情的陪伴和激励。回家,是迟早的事。上河口是贫困村,正在搞脱贫攻坚,此时回村发展,创业的路也许走得更顺一点。两口子一商量,把店子转了,回到了上河口。

肖海霞,本来小两口在北京打拼已经8年,工资也是年年看涨,一年挣个十几万没什么问题。但城里花销也大,2011年到北京的时候,三环附近的厅式房月租金就是2000多块,他们与小舅子一家总共5个人一起租一套房就可以将就着过了。但之后租金飞涨,他们的房子不得不从三环搬到四环再到五环,离上班的地方越来越远,租金越来越高,房子却越来越小,一起租一套房,再也不现实了。买房?首付都难,月供更是压力山大,他有几个买房的朋友,很多时候要举债还贷,那日子实在艰难。而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变老,一天都不能缺钱啊。留在北京打拼,钱是好挣;但身体多病的母亲怎么办?两个孩子的成长怎么办?因为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成绩不太理想,感情距离也越来越远(我亲眼见过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而患上了自闭症的孩子,那份疼痛是无以言说的);把她们接来北京读书吧?大女儿马上小学要毕业了,初高中还是得回老家(没有北京户口不能在京参加中考和高考)……经过一番考量和挣扎之后,小两口决定回家。


 一份初心与执念

梁波和肖海霞是带着一份梦想返乡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做生态农业。

梁波是中式三级烹调师,深知“食材好、味道自然好”的道理;加上他的餐馆开在长沙湘雅医院、省肿瘤医院旁,见过太多的癌症患者,深感食品安全的重要,也发现了生态农业的潜力。

肖海霞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此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2018年8月辞工回家后,他先后去了潜江和南县等地实地考察稻虾、稻鳝、稻蟹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们的做法有点“傻”,也有点“笨”。

精选稻种。只选常规稻和老稻种,品相、品质、品味,缺一不可;优中选优,哪里有好稻种,就往哪里钻;还曾不远千里,拜师求教。

人工插秧。专家说,一般而言,优质稻抗倒伏能力较差,而上河口恰好位于洞庭湖一个风带区,人工插秧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不施化肥。用菜枯等有机肥做底肥,并通过生态循环,稻鳖、稻蛙、稻虾共生,增加土壤肥力。拒绝化肥增产,不求产量高,唯求品质好。

不打农药。石灰消毒杀虫;田埂种上中草药,营造天然抗病虫生态;稻田里的虾兵蟹将、青蛙王子、甲鱼王八,都是捕虫好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虫害。稻田种养,最怕的是农药,因为任何一种农药都有可能对稻田里面的甲鱼、小龙虾和青蛙造成伤害。

禁用激素和抗生素。甲鱼以鲜鱼为饵料,小龙虾以黄豆为饵料,拒绝饲料和任何饲料添加剂。

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希望在修复这片土地的同时,努力保障我们的餐桌安全。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每一个现代人都太累,累了,别亏了自己,吃点好米,吃点好鱼。


一首令人动容的诗

1月9日,一位曾经担任过政府领导的文化人,忽然将我差不多一年半以前的民情日记《孩子,读书才有你的未来》翻出来分享,链接前配了一首诗,尚未读完,我已是泪眼婆娑。最触动我泪点的是这两句:“队长的目光始终望着远方”和“往后将走向远方的留守孩子”。

这些孩子将要去的“远方”,毫无疑问是城市。我与他曾经多次探讨乡村振兴的话题。他说乡村如果留不住年轻人,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

由于农业先天弱质和弱势,注定了农民的弱势和卑微,这又恰恰是中国城市化最强大的推力。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是乡村的黑洞,那里有工作、财富、爱情以及无限可能的机会,几乎所有的乡村精英(相对而言),都无法从它强大无比的吸力中逃逸。

不过,对于许多青壮年农民工来说,他们是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者,廉价商品的生产者,巨大的剩余价值的创造者,由于机缘、亲情、责任甚或性情与宿命,注定将最好的年华贡献给城市,但城市却终究不属于他们,他们只是城市的过客,最终还得重归故土,因为他们很难在城市购得一套昂贵的住房,同时安顿下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并安放自己无法安宁的“乡土”灵魂。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局限,我们的年轻一代,被彻底剪掉了与这片土地相连的脐带。他们没有与土地、粮食、蔬菜、蚂蚁、鸣蝉相亲相近的经历,不曾相遇相见,又何来相爱相恋?他们不懂农业,不爱农业,也做不来农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依靠父母的积累和支援,能够相对容易地在城里买上一套房,他们走向城市将是义无反顾的。但中国的乡村终究需要有那么一群人去守望,这群人珍爱这片土地,有梦想、有良知、有担当、有尊严,有了这群人,我们的乡村才有温度和希望。

上河口的这几位青年,他们满怀热望回到家乡创业,正如我前面所言,他们的做法有点“笨”,有点“傻”,但这恰恰是拯救和建设这片土地所需要的责任和担当。我衷心希望他们行稳致远,每年都有一个好的收成。但我深知乡村创业不易,它需要足够的实力和韧性,更需要平台、机缘和扶持。读到并且读完这篇文章的人,我们一定有缘,假定你能够向他们购一些生态大米,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这样,他们将度过一个温暖而幸福的春节,而我们(当然包括这些返乡青年)将记住并感恩你们的温度。(摘编自《扶贫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