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张黎明、赵川、丞卫三位深圳作家讲述“深圳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发布时间: 2020-11-10 11:00:16

本网讯(记者徐平)11月8日,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及第21届深圳读书月举行之际,广东人民出版社邀请张黎明、赵川、丞卫三位深圳本土作家齐聚深圳书城罗湖城,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时代见证者——深圳作家讲深圳故事”读书分享会,通过回顾老照片和老报纸背后的故事,重温深圳建设发展的历史节点,讲述一座城和一代人的奋斗史。


微信图片_20201110105136.jpg

深圳作家讲深圳故事读书分享会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董芳,作家张黎明、赵川、丞卫 (徐平 摄)

 

有一座城市,浓缩了中国梦的时代精华。40年间,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1300多万常住人口的“创新之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深圳始终挺立潮头、走在前列,激荡起逐梦前行的力量。回望深圳的40年,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也是属于每一个深圳人的“小时代”。他们的生命和深圳这座城市同步成长,他们幸运地成为这个 时代的见证者。广东人民出版社立足岭南,始终关注着南海边这座年轻的城市,以书籍和文字来为深圳立传,记录下历史性的瞬间。

张黎明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和记录本土故事,注重历史资料的收集和采访,其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感人的情怀吸引着广大读者。2020年,她的新作《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讲述深圳一个普通孩子“叉仔”亲历深圳特区成立20年间发展变迁的故事。全书以微视角切入,小至深圳人的市井家事,大至深圳改革史上的大事件,生动再现了深圳从小城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文笔流畅,本土俗语贯穿全书,有着浓烈的深圳味道。

分享会上,张黎明展示了她收藏的深圳老照片,有1979年深圳老街解放路的街头、有1981年《深圳特区报》创刊号、有不同时代的深圳书城,她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一段令人神往的“深圳往事”。

深圳报业集团主任记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赵川是《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的作者,该书于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曾是深圳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自2016年起,茅洲河全流域治理正式启动,如今已成为鱼翔浅底的“网红打卡点”。《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多角度呈现深圳经济特区举全市之力,4年完成40年生态欠账这一人类治水创举,全景呈现茅洲河综合整治背后的曲折决策历程,和一系列矛盾博弈及探索实践。赵川也在分享会上以新老照片对比的方式,讲述了茅洲河治理过程中的艰难卓绝以及不为人知的故事,诠释了茅洲河的成功治理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丞卫(本名樊成玮),是法学博士,一级律师。他的长篇小说“潮汐三部曲之一”《汉水悠悠》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故事以主人公郑力仁在武汉解放前夕参加学生运动,之后投奔汉宜解放区参加革命为线索展开,全景式地讲述了他从投身革命的进步学生到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境遇。郑家的后代——郑力仁其中的的四儿一女,在学成后都义无反顾地奔赴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参与特区建设,成为当年首批南下深圳建设者的缩影。

作为最早一批来到深圳的“新深圳人”,樊成玮经常撰写评论文章,为特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在现场展示了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刊登其文章的老报纸,回忆深圳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节点,讲述第一代“新深圳人”的奋斗往事。40年前,正是有无数个像樊成玮这样的专业人士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深圳的经济、法制、社会民生才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

在现场提问环节,读者们积极与三位深圳本土作家互动,他们中有深圳的第一代建设者、有第二代深圳人,还有刚来深圳工作、学习不久的“新深圳人”,但他们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对深圳这片热土有着真挚的热爱,他们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