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山海情》热播,主题图书出版该借鉴什么?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发布时间: 2021-01-29 11:16:13

商务君按:近日,聚焦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故事的影视剧《山海情》收官了,这部剧将主旋律讲得更接地气、更动人,不少年轻观众被“圈粉”。与影视剧类似,主题图书怎样在政治站位和时代书写的基础上做出彩?如何让读者喜闻乐见?下面这家社的实践或许有一些参考意义。


其实无论是影视主旋律还是主题出版,这一文化形态从不是一个狭隘的类型:现实主义、历史、军事、政治、农村、都市,各种题材都可以选用创作或组合创作,从而为群众带来打动人心、展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好故事。 自200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提出实施“主题出版”工程以来,经过18年的发展,主题出版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是量。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中一共列入125种主题图书,据中宣部出版局统计,各出版单位共上报主题出版选题2233种,比2019年的1856种增加20%。可见,近年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不少出版社纷纷发力主题出版。增量的同时也要提质,这就需要各家出版社立足自身特色,结合经验与思考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在业内人的印象中,“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出版业”是广东人民社的强项,其实作为地方人民社,主题出版更是其坚守多年的主业。“十三五”期间,广东人民社共有7种图书入选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图书选题目录,在出版单位中排名并列第六,在全国地方出版社中排名第一。


微信图片_20210129111406_副本.jpg

广东人民社总编辑钟永宁


广东人民社总编辑钟永宁说:“将主题出版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是新时代出版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更是作为党社的地方人民社的初心使命。”

 

让主题出版“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东人民社每年出版20~30本主题出版物,钟永宁表示,主题出版是广东人民社的立社之本,200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提出实施“主题出版”工程后,全社上下更加重视,陆续推出了《中国梦是什么》《如何做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新中国宪法发展70年》《扶贫手记》等优质主题图书,无论是党团政企采购用于政治学习,还是C端市场销售,都有数万册的销量。


微信图片_20210129111411.jpg

《新中国宪法发展70年》,韩大元/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


微信图片_20210129111416.jpg

《扶贫手记》,姚高峰/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稳定的生产发展,与其立足市场变化,逐步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和壁垒,通过自身业务改革,不断优化出版流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20年,广东人民社将之前的主题出版编辑室升级为时政读物出版中心,将社内对主题出版感兴趣的、有丰富作者资源的、有想法的8名编辑聚合在一起,集中力量做一个板块,未来3年准备深入开拓两条产品线:一为高端、权威、深刻的理论阐释类主题出版物,二为视角新颖、接地气的通俗类主题出版物。

为了提高编辑团队的积极性,广东人民社采用了政策托底的扶持方式。对于少数不易打开销路的主题出版项目,社内提供5万元的毛利托底支持,免去了编辑们的后顾之忧。“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主题图书都是盈利的。”钟永宁说。

主题出版给读者的印象普遍是严肃的、可读性不太强。为了让主题出版“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广东人民社积极转换思路,努力尝试打造融政治性、权威性、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读物。如2019年推出的“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丛书,系统梳理了从党员、党支部到党委的所有党建实务工作,辅以创新案例、原创漫画、图解、独家微课、PPT等多样资源,服务于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市场反响热烈。

在产品立体化开发与渠道营销上,广东人民社以融媒体出版为新理念,借助微信读书会、微博话题、直播等手段,与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尝试有声读物、微课、专家直播讲座等融媒体出版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数字化项目在喜马拉雅上连载,已有111期,长期位于历史畅销榜,截至2020年10月30日点击量达8.5万。

在营销方面,也要紧跟新媒体玩法,譬如将《扶贫手记》拍成荐书短视频,在各平台投放,收获了快手1.9万播放量,微信视频号2.7万播放量,扩大了读者群中的影响。

据钟永宁透露,2020年起,广东人民社数字出版及运营收益比往年有较大增幅,年度利润预计破百万元,其中,主题出版物贡献率显著。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预计主题出版的数字及有声书内容销售还将有更突出的市场表现。


5条策略助力主题出版

长期以来,主题出版市场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选题滞后。主题出版往往要契合某个时间节点,具有时效性,然而不少选题因为进度原因,错过了最佳宣传期和销售期,以致未能实现应有的出版效果和影响力。

二是趋于同质化、平庸化,跟风现象明显。随着主题出版内容定位日趋清晰,在重大时间节点上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相似的选题,或题材内容相似,或包装形式相仿,或出自同一作者,“大而不强”“多而不精”。

针对这两个问题,钟永宁给出5条策略:第一,及早谋划。“明年有重大活动,今年才策划已经来不及了。”广东人民社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提前三四年就开始策划选题,寻找作者。

第二,注重作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在这个领域没有研究功夫,不够专业,只会蹭热点,这样的作者题目起得再漂亮,也不会受他‘诱惑’。”与广东人民社合作的作者皆是各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或权威名家,如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蔡昉,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第三,多找出路。一方面要保持“高端”,另一方面要接地气、通俗化。选题要广泛,角度要新颖、思路要开阔,操作要灵活。比如《账本里的中国》这部书,就是选择了“账本”这一角度来以小见大,讲述70年的大变革、大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129111424.jpg

《账本里的中国》,许德友/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  


第四,深挖本土主题出版题材,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广东省有不少地方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热血的土地上曾发生了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广东人民社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广东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精神,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下,邀请省内党史、革命史专家学者编纂出版“红色广东”丛书,将于2021年陆续出版。

第五,要有国际性视野。近年来,广东人民社注重将“主题出版”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如2020年5月出版的《共同繁荣与和平发展的新解读》英文版,汇集了中国日报资深记者付敬在欧洲的采访记录,反映出“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人心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欧洲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历史性句号:全球发展视野下的中国脱贫与世界发展》一书,从国际视野审视中国脱贫攻坚战,结合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论述中国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价值和意义。


主题出版结合文学是未来热点

钟永宁认为,经过17年的研究发展,学界对主题出版的理论研究体系已初见雏形,出版业在党政图书、时政读物方面的实践探索亦渐成规模,主题出版逐渐成为当下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呈现出强时效性、强专业性、强特色性、强成长性等显著特点。

现在,入局主题出版的机构越来越多,竞争变得日趋激烈。钟永宁判断未来考试类、学习类的主题出版物,可能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而主题出版与文学的融合,会是未来的一个热点趋势。在这方面,广东人民社早就开始了尝试:长篇小说《长征大会师》于2016年11月出版上市,2017年9月底入选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由本书改编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大会师》,也于2016年11月16日登陆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2019年7月,长篇小说《共和国血脉》出版,根据本书改编的年代剧于2019年7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微信图片_20210129111430_副本.jpg

《共和国血脉》,雷献和/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文学与主题出版的共性特点,就是二者都在类型上具有延展性,各种题材都可以深入挖掘,从而为群众带来打动人心、展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好故事。主题出版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出版人在此间可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期间,广东人民社陆续推出了《鸿雁》《珠江烽火》《半条被子》等文学性更强的主题图书,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广东人民社准备将纪实文学类主题岀版物,作为主题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既要深挖历史题材,也会密切关注现实题材,尤其要组织作家撰写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生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1291114392.jpg


征之于市场,则这些好故事可以进行深入开发,譬如广播剧、舞台剧,尤其是影视孵化。钟永宁表示,文学与主题出版结合,能够很好地拓展受众群体。拍成影视剧以后,又会反响哺育原著,对其影响力进行加持,从而进一步扩大主题出版的图书市场。“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与主题出版结合,打造的作品往往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们现在在做一部名叫《西藏妈妈》的图书,这是一个讲述西藏福利院保育员无私大爱的故事,我们请了优秀的作家来写,希望能赋予这部主题图书以文本、情感之美,得到读者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