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书评|《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修旧如旧,斫新出新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发布时间: 2023-06-28 08:54:32

文/祁丽岩


2022年7月27日,由广州市非遗赞助资金资助出版的《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新书发布暨古琴品鉴会在广州举办。


在发布会上,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高度肯定了区君虹为岭南古琴艺术所做的贡献。他说,岭南古琴艺术有了区君虹《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这一本新书就更加传承有序,传承有据,传承有理。因为有了这本书,岭南古琴艺术后来者也将因此有了新的楷模和榜样,对带动岭南古琴艺术生生不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


微信图片_20230628085854_副本.jpg


文武兼修


区君虹,1944年出生于广州中医世家,系中国古琴岭南琴派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的入室弟子,“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广州文化100双手”之古琴修复、斫制能手,中国乐器学会古琴研究会顾问,中国古琴学会乐器制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是集古琴演奏和斫制修复技艺、中医、书法、篆刻、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艺术家。


《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是区君虹先生倾注毕生功力完成的一部关于岭南古琴琴学理论、古琴演奏技艺、古琴修复与斫制技艺的学术性专著。同时,该书也是区君虹长达半个世纪古琴艺术生涯的回忆录,是深入浅出的漫谈式学术著作,全书核心内容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自然亲切。


微信图片_20230628090030_副本.jpg

区君虹(左)与其子区宏山(右)修复广东四大名琴“秋波琴”(唐)


作为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的入室弟子,区君虹可以说是最完整地继承杨新伦“剑胆琴心”艺术风格的一位琴人,这源于他的文武兼修。区君虹自幼习武,兼修书法、篆刻,青年时期师从杨新伦先学习武术、太极,后又学习古琴弹奏、修复、斫制,加上求学时期所修的中医专业,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


拥有如此多的琴外功夫,自然其琴艺也别是一家,既承传了岭南一脉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艺术特征,又形成了其刚柔相济、古澹清和的个人风格,每首经典岭南琴曲在继承岭南琴脉的基础上更有他独特的领悟,在曲谱的演绎细节上也多有个人的创造。


而以上种种继承与创新均在第三章“岭南古琴名曲心法析义”部分有详细阐释,这对于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赤子之心


《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一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古琴修复与斫制专题的书写,占据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


对于“修旧”,区君虹创造性地将中医的“望闻问切”法用于古琴修复前的诊断,同时特别指出,对历代传世古琴修复的本质不仅是乐器的修复,更是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而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因此,经过他手修复的历代古琴,都最大程度保持了古琴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修复其使用状态,使其能够弹奏,从而再现其古韵。


作者按照年代顺序由远及近,分别记录了包括广东四大名琴“秋波琴”等在内的共八张传世古琴的修复过程。每张古琴不仅用列表的形式将修复时间、制式、材质、漆灰、断纹、配件及琴铭等重要信息一一记录,同时还配以图片将该古琴修复前后的样貌进行对比,后附修复小记,记述该琴的历代身世、主人更替、委托修复的单位或个人以及自己接手该琴之后所做的详细修复方案等,可作为岭南古琴修复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微信图片_20230628090125_副本.jpg

区君虹(左)与其子区宏山(右)修复广东四大名琴“秋波琴”(唐)之二


其中被古琴界传为佳话的是明琴“亚绿绮”的修复。对于该琴的损坏程度,作者用了“不忍卒睹”四字形容——没有琴头,琴尾爆裂剥落,底面分离,唯余两片残旧且驼腰的琴板。经过数月的苦心钻研,区君虹创造性地运用医学的骨科矫形术、牙科镶牙术,并融合传统木工鲁班的劈形顶装术,终于让“亚绿绮”还魂复生。这种将医术植入古琴修复的技术在古琴修复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更可贵的是,如此独家创造的古琴修复技术,在书中也详尽描述,每一步骤都清清楚楚,毫无保留,足见其赤子之心。


匠心独运


而对于“斫新”,区君虹亦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和创造。本书收录了区君虹近半个世纪所斫制的共计58张古琴,除传统的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等制式之外,更有欧氏独创的古木式、闲云式、青石式等创新制式。


其中最知名、影响最大的是1999年独创的“古木琴”。“古木琴”的琴形特点是匠心独运地顺应古杉木原有材形、木纹、结节,保留了原古木百年风霜剥蚀的痕迹,甚至在底部的头、尾均不上漆灰,一切顺应自然,展现出古木斑驳苍古的形貌。这种制式为历代传世的古琴中从未有过的一种制式。2004年,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郑珉中先生在《收藏家》杂志上撰文盛赞古木琴“形制超凡脱俗,是前无古人的高雅艺术珍品”。


微信图片_20230628090238_副本.jpg

区君虹在修复宋代“调元琴”


这张琴完工之后,如同所有经他手斫制的古琴一样,区君虹在底板上留下了他的书法和篆刻,行草风格亦是随心所欲,率性自然,与取法天然的“古木琴”相映成趣。


如此精雕细琢的一张古琴,往往要花费至少两年以上的功夫,这和流水作业的现代化大批量生产的古琴制造工厂无疑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正是这种差异性体现出古琴手工斫制的文化传承价值。


“明清以降,岭南斫琴者间或有之,卓然可绍前人者鲜矣。至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其师杨新伦先生、师兄袁建成先生重拾斫琴之技,实开岭南近世斫琴之先河。”(高旭红《善琴者说》)诚如斯言,数十年来区君虹在古琴修复与斫制上的潜心钻研和创造,必然在岭南古琴斫制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作为一个琴人更是匠人的区君虹,半个世纪在古琴上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老一辈琴人严谨认真、精雕细琢、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的充分体现。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宗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忘我是工匠精神的境界。翻开此书,工匠精神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琴心”不改


出生于中医世家,本人也毕业于医学院的区君虹,本可以像父亲一样开家诊所,专职行医,然而区君虹偏偏钟情于古琴,半个世纪“琴心”不改,不仅在古琴演奏、斫制、琴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很高的造诣,更继承一代宗师杨新伦的遗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馆授徒。如今,已近80岁高龄的他仍奔走于琴馆、高校、政府、博物馆、社区等场所教授古琴,并积极参与中国南粤古驿道古曲复活工程,为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尽全力。其子区宏山也在其潜移默化中子承父业,成为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区君虹作为古琴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是目前岭南最老一辈的古琴家。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他说,把毕生所学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使之得以传承,自己“责无旁贷”(《跋》)。


《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一书的出版,既是区君虹对钟爱大半生的古琴的致敬,也是对岭南古琴艺术的最好弘扬。他身在广州最繁华的闹市,却如一个隐者,不问世事,不染俗尘,在茫茫人海之中,甘心做一个岭南古琴文化的摆渡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该文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 磊

校对 |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