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解读《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要让经典“活”起来

来源:百道网 发布时间: 2023-07-05 09:55:00

【百道编按】2023年5月,历史学者唐博的新作《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讲述了宋高宗时代16位大人物的人生轨迹,包括题写“满江红”的英雄岳飞、“女文青”李清照、两宋留存词作最多的辛弃疾、皇帝身边的“减震器”秦桧、质问秦桧“莫须有”何以服天下的韩世忠、一度把皇帝赵构追到海上的金兀术等……作者还原了这些大人物们人生历程、生命哲学,进而以个人命运关照时代,反映出宋高宗时期的社会生活史、政治文化史。


微信图片_20230705095619.jpg

《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唐博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唐博擅于通过生动、接地气的故事再现历史,把枯燥的文本变得可读易懂,让历史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为了写好《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他以《宋史》《金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大量传世文献为依托,对宋代历史进行扒梳和解读;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每篇人物小传都以和人物相关的诗词入题,以故事打底,还配有30多幅精美宋画,将南宋的制度、民俗、掌故以及史学思考融于人物叙事中,共同绘就了宋高宗时代与众不同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画卷。


“这个时代,有岳母刺字的谜团,有两宋交替、社会动荡的场面,有抗金斗争也有宫廷内讧,更有作为皇帝的难言之隐,但不管怎样,宋朝‘中兴’了,免于死亡。这些足以成为两宋之际社会风貌的集中呈现。”提到为何书写宋高宗时代,作者唐博如是说。


宋高宗时代处在宋代的转折期,流露着偏安一隅的柔弱与悲壮


《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前浪后传”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已于2021年出版,第三部为《宋理宗时代的大人物》。“前浪后传”是一套“以今人之语 言古人之事”的历史人物传记,通过该时代十多位大人物的人生轨迹,写就两宋兴盛衰亡,有趣有料有画面感,是一套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历史读物。


宋代一共18位皇帝,南北宋各9位。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也是整个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2年间北宋出现了“仁宗盛治”的局面。这一时期国家安定,经济蒸蒸日上,文化乃至科学技术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唐宋八大家,仁宗朝包揽了六位;四大发明,仁宗朝占了三项。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晏殊、包拯、毕昇……仁宗时代人才之盛,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比肩。


这除了受益于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制度外,与宋仁宗仁慈宽厚、爱才惜才、懂得克制的风格也有很大关系,这类品质在皇帝中是少有的存在。宋仁宗宠爱张贵妃,想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刚正不阿的包拯带头反对,给宋仁宗提意见,唾沫星子喷了宋仁宗一脸,宋仁宗非但没有怪罪,还接受了包拯的意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宋仁宗的仁,正体现在尊重既定制度、对君主权力的自我克制上。正是懂得克制,宋仁宗成就了范仲淹、包拯等士大夫们,这些士大夫的精彩也成就了宋仁宗这个时代。君臣互相成就,在这个时代表现得格外明显。宋仁宗被后人评价:“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个看似贬义的评价却是对他的赞扬。他的功绩不在个人光环有多高,而在于百姓的满意度。


与宋仁宗相比,宋高宗在历史上是争议颇多的一位皇帝,他没有宋仁宗的好口碑,他因与秦桧杀害岳飞,一味向金人割地求和,被后人诟病千年,被认为是昏庸之主。


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在靖康之耻后登上皇位,一度沦为人质,差点当了金人的俘虏,却见证了大宋的起死回生。宋高宗在位35年,又退而不休地当了25年太上皇,共执掌朝廷60年之久。但是如果没有他精明、冷血的政治手腕,南宋不一定能熬过襁褓期,在乱世中缔造了一个繁华的南宋;同时也正因为他的精明、冷血,南宋丧失了历史的活力,安于现状,拒绝变革,明哲保身,浑浑噩噩地“躺平”直至灭亡。


《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责编赵璐表示,宋仁宗、宋高宗时代分别代表着宋朝的上升和转折期,“宋仁宗时代处在宋代的上升期,整个社会洋溢着蒸蒸日上的景象。宋高宗时代处在宋代的转折期,流露着偏安一隅的柔弱与悲壮。这种气质也映射在时代下的人身上,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注解。”


另外,唐博和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在酝酿的第三部《宋理宗时代的大人物》背景下的宋理宗时代代表着宋朝的下滑期,将这三个时代连在一起看,就是一部大宋王朝的兴衰史。“宋代大人物三部曲”通过人物命运观照时代,不仅是人的历史,也是社会生活史、政治文化史。


微信图片_20230705095746_副本.png


大人物们通过身体力行甚至血的教训,留下了有九百年历史的大智慧


北宋宣和四年(1122),康王赵构行成人礼。从此,他告别了皇宫,搬入宫外的府邸新居。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都没想到,仅仅五年后,险些成为俘虏的赵构,竟然重返皇宫,走上了“最高领导岗位”,一待就是一甲子。 六十年很慢。慢到让赵构厌烦了皇帝岁月,竟放弃了心心念念的皇位,做起了“快乐的”太上皇。后人为他追尊的庙号,是“高宗”。 


宋高宗对得起这个“高”。因为他创立了南宋,有重建政权、中兴大宋的“高政绩”。正如《剑桥中国宋代史》所说,“二十年时间里,宋一直在抵抗金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高宗可能被更好地记住了”。 宋高宗又对不起这个“高”。因为他流浪四方,冤杀岳飞,差点毁了南宋。《剑桥中国宋代史》也提到,“他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统治期间一段时间内战事溃败损失惨重,政治危机一触即发,宋王朝面临着危亡绝境”。 


宋高宗赵构的名声之坏,直接导致其后六百年间,没人敢用“高宗”这个庙号了,甚至连唐博这个几百年后的现代人,都不愿用“宋高宗”三个字,而是直呼其“赵构”的尊姓大名。 


六十年很快。快到让赵构送走了一批批大人物,既有下属,也有敌人;既有文人,也有军人;既有女中豪杰,也有俊男帅哥;既有文坛巨擘,也有民间英雄;既有真假妹妹,也有比亲儿子还亲的养子……《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里的十六个大人物,陪伴赵构勾勒了不同寻常的“宋高宗时代”。在这个时代,他们是不同场合、不同维度的表演者,他们演绎了诸多经典桥段、冤案悬案、爱情传说。 他们的成长曲线,他们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起承转合,留下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


“他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场景,比如遇到挫折、领导猜忌、同僚诬告、出身寒微、父子微妙家族尴尬等等。当我们抛开上帝视角,以代入的方式沉浸在这些场景里,该怎么做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怎么做会把事情搞砸? ‘大人物’们通过身体力行,甚至是血的教训,为我们留下了有九百年历史的‘大智慧’。 ”在唐博的这本书里,这些“大智慧”写的是两宋之际,但对今天的我们同样有思想性、前瞻性、哲理性,同样具有启发意义。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微信图片_20230705095831_副本.png


在《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中精彩的人物不少,譬如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诗词串起人生的辛弃疾,一生没有走出养父赵构划定圈子的赵伯琮。不过赵璐觉得,其中,她最有感触的还要属岳飞。


岳飞这篇人物小传,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岳飞背上有没有刺字,有理有据地阐述了岳飞治军为何能让金人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细数了岳飞年收入背后的经济账,回顾了岳飞与赵构的交集与裂痕,厘清了岳飞为何会招来杀身之祸、谁是主谋、岳飞能不能不死,以及岳飞死后如何平反的,等等。读者在这本书里,仿佛回到历史现场,与岳飞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人们为什么喜欢岳飞?因为他是当时保守世故社会的一股清流。明哲保身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是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岳飞的赤子之心以及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是对明哲保身、世故现实的超越。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符号的岳飞,他的故事一直以来被世世代代反复书写,后人对岳飞的历史写作与阐释,也寄托着人们对他美好精神的一种向往。”赵璐谈道。


《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的素材积累了很多年,唐博动笔写了一年多,其间遭遇了2022年疫情的反复折腾,以及各种繁忙、加班、琐事,以及临时插队的其他写作和录课任务,他对书稿的撰写也反复中断,直至2022年年底才基本完稿。核稿、统稿和审校过程中,又先后顶住奥密克戎和甲流的连番袭击,总算于2023年3月全部杀青,5月正式出版。


在历史理性中寄寓人文关怀,在故事中拿捏宋代典故、制度、诗词


近几年关于宋朝的各种研究、著作出版非常多。但这本《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与之相比还是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和不同。


第一个特色是,好看可读,在历史理性中寄寓着人文关怀。 “犹如追剧,欲罢不能。”唐博在扒梳《宋史》《金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用生动、接地气的讲述,让历史深入浅出、有趣有画面感。


能深入人心的历史,往往都是通过个体生命展现出来的。书中从人性和人心出发,去观照历史人物做出的命运抉择、进退取舍、挣扎彷徨,还原历史背后的丰富细节,以鲜活的语言带出叙事的情感温度,让历史人物变得可触、可感。


比如,前言部分作者以宋高宗附体式的第一人称来写作,“我是赵构,他们管我叫‘宋高宗’。”一上来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再如,对岳飞治军有何过人之处的总结,对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人生际遇的嘘唏,以及对陆游与唐婉凄美而坎坷的爱情悲剧的解析等等,都透露着作者的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书中还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职场”故事,还原和解读了他们的生存哲学,其中蕴含的职场法则在今天依旧适用,读者可以从历史人物中汲取人生智慧。


第二个特色是,在故事中轻松拿捏宋代典故、制度、诗词等。秦桧是不是金人的间谍?皇帝的妹妹为什么叫“帝姬”,而不是叫“公主”?读者们不用刻意去记,在看这些故事的同时,就可以轻松收获知识点。


囿于战争形势,宋高宗不敢贸然“重文轻武”,但随时不忘“以文制武”。因此,南宋依然是文人的天堂、诗词的盛宴。诗词也是一个研究大人物、理解大人物的好渠道。对《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的每个人物,每个篇章,都会添加一段诗词赏析,跟人物搭边,让故事更饱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读者可以跟着这本书,回到历史场景中、在一个个人生的沉浮中,领会诗词的意境,也是学习诗词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此外,全书配以数十幅宋画,文字的间隙可以感受中国绘画的高光时刻,领略穿越千年的宋代美学。为了便于读者对全书登场人物有个全局性的了解,广东人民出版社以一张人物关系图作为全书的开篇,让大人物与宋高宗的关系一目了然。总之,不同年龄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很多是以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帝王坐像或是其他宋画来作为设计元素的。而《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这两本书的封面却选取了背面的皇帝形象。赵璐介绍称,他们希望在设计上能有一种陌生感,背面的形象也能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而从内容上来说,这套书皇帝不是主角,大人物才是主角,皇帝是作为背景板出现的,所以,背面的形象也符合这套书中皇帝的内容定位。


《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封面的创作灵感来自北宋名画宋徽宗的《瑞鹤图》。《瑞鹤图》的构图中正、对称,上面的宫殿被祥云环绕,在肃穆的气氛中有一种吉祥的气象。《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的封面,跟《瑞鹤图》气息相同,构图也是中正、对称的,宋仁宗背面的红色半圆像一个初升的太阳,被祥云环绕着,象征着蒸蒸日上的气象。


《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封面的创作灵感来自南宋名画马远的《踏歌图》。《踏歌图》取山水的一角来表现广阔的空间,这种边角式的构图,在画史上称为“马一角”。《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封面的构图,宋高宗也是位于画面的一角,不求对称。他回首的姿态,烘托了这个时代柔弱与悲壮的气氛。


两本书的封面构图也参考了一些两宋绘画。“我们希望读者能从看到这两本书的第一眼,从它们的封面,就能感受到这两本书的内容气质。”赵璐说。


微信图片_20230705095919_副本.png


挖掘古籍、传统文化里的智慧传播给大众读者,让经典“活”起来


“前浪后传”系列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文献分车从学术出版向大众阅读拓展的一次成功尝试和探索。


为了做好“前浪后传”系列,古籍文献分社在策划选题前期做了大量有关历史读本的调查,发现很多图书都是题材相似、风格相似,且专业性强。怎么才能做一本接地气的历史科普书是大家最初的想法,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兼具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图书更能让大众接受,于是就有了《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这类读物。它们均是深入简出、可读性强的写作风格,可以满足大众读者的求知需求。古籍文献分社还专门设置营销岗位,做了大量的营销和宣传,包括媒体方面、公号、豆瓣、微博,还有现在流行的小红书、抖音、直播等平台均会涉及。为此,古籍文献分社从选题策划、组稿到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再到营销宣传,都以市场化为核心。


“前浪后传”系列、“文明简史”系列等通识读物领域对古籍文献分社来说是一种尝试,是学术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也是出版现代化的要求。在初期,分社选择最合适的作者,注重内容的精雕细琢,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已经出版的《文明的力量》《孔子西游记》《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等都有较好的市场口碑,也给了大家坚持走下去的勇气。


从学术出版向大众阅读拓展应该来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文化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对知识、对文化、对思想的关注也就更加强烈。同样,让古籍智慧、学术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出版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但这也是一条不太容易走的路。大众阅读既要强调史实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要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更要有深入浅出的广度和温度。


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文献分社自成立起,在岭南古籍、档案文献、地方史料的整理出版以及学术著作出版等方面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相继推出一系列有分量的、有影响力的图书,如《叶名琛档案》《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梁方仲遗稿》《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孙文全集》《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杜凤治日记》等,产生了较大反响,也积攒出自己的品牌效应。


古籍文献分社社长陈其伟表示,古籍文献分社不只是做知识的“搬运工”,更要坚守学术出版的底色,系统梳理岭南文脉,建构出立体的岭南文化知识体系。以“前浪后传”为代表的大众阅读拓展,则给古籍文献分社的学术出版和本地文献出版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注入强大信心。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挖掘古籍、传统文化里的智慧,传播给大众读者,让经典‘活’起来。”陈其伟说。


作者:刘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