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8家上市书企半年报发布,情况如何?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3-09-15 11:01:34


2023年上半年,出版人更加努力地讲述着自己的新故事。


截至8月31日,28家上市书企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均已出炉(阅文集团港股上市,不在此次分析之列),一句话总结这份财报:上半年经营亏损减少了,但净利润转正的压力仍在,扭亏为盈仍是挑战。


2023年上市书企半年报中,营业收入方面,凤凰传媒以71.79亿元位居榜首,其余营收超50亿的书企共6家,依次为中南传媒(67.70亿元)、皖新传媒(60.33亿元)、浙版传媒(55.11亿元)、新华文轩(54.28亿元)、山东出版(52.25亿元)、中文传媒(50.30亿元)。12家书企的营收不足10亿,5家书企的营收同比出现负增长。


这一业绩显示了怎样的复苏进展?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一事实,让我们翻开前两年的半年报予以对比。



2022年上半年营收情况

凤凰传媒以70.62亿元位居榜首,其余营收超50亿的书企共4家,依次为中南传媒(62.55亿元)、皖新传媒(55.06亿元)、浙版传媒(53.96 亿元)、中文传媒(53.13亿元);11家书企的营收不足10亿,9家书企的营收同比出现负增长。


2021年上半年营收情况

凤凰传媒以61.86亿元位居榜首,其余营收超50亿的书企共2家,依次为中南传媒(55.16亿元)、中文传媒(51.68亿元);8家书企的营收不足10亿;3家书企的营收同比出现负增长。


可见,2023上半年的亏损进一步减少,这离不开书企通过经营上的降本增效,实现了亏损收窄的战略是成功的。不过,市场关心的可能不仅仅是亏损收窄,而是更大规模的净利润转正。


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增长乏力的迹象,尤其是部分头部公司增速不及去年同期、利润增速回落。凤凰传媒、中南传媒、皖新传媒2023上半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6%、8.23%、9.57%,中文传媒的增速降到-5.32%。而2022年上半年,凤凰传媒、中南传媒、皖新传媒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4.15%、13.40 %、14.05%,中文传媒营收增速为2.81 %。


营收之外,这份财报可以细品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不妨透过财报中的更多细节来一窥究竟。


1.png



“形”显恢复之态

“势”有向好支撑


7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7.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357亿元,同比增长7.3%,利润总额4785亿元,同比增长35.4%。


书业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亦在波动的市场状态中缓慢进行着自我修复。这与北京开卷公布的监测数据趋势一致,2023 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2.41%,降幅继续收窄。新书方面,2023上半年,整体零售市场中新书动销品种8.7万余种,同比上升5.41%,说明无论是上游还是渠道零售端,新书的出版和销售都在逐渐恢复,但图书零售市场的需求复苏速度仍不及预期。


从净利润指标看,24家上市书企的净利润实现一定的增长。其中,凤凰传媒以净利润15.60亿元再次领衔,也是上半年唯一一家净利润逾10亿的上市书企。其次是中南传媒与山东出版,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9.71亿元与8.94。山东出版、中文传媒、新华文轩、皖新传媒、浙版传媒、长江传媒6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超过5亿元。中信出版等12家上市书企净利润低于1亿元。


出版传媒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为负,今年扭亏为盈,利润率为0.13亿元。其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经营,开拓市场,细化管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均下降,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加。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出版传媒表现一直都非常强势,这显然不是短炒,背后必然有一个中长期的逻辑,也必然有大资金的介入。中文在线的净利润为-3705.56万元,去年同期为-6058.73亿元,今年能否实现盈利,或是中文在线未来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


2.png


净利润增长率指标体现了企业的成长性。令人眼前一亮的,要数新华传媒,其净利润同比增长率高达917.01%。其半年报显示,这一高增幅得益于各项经营活动恢复正常,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其次是果麦文化,净利润同比增长79.68%皖新传媒、中国出版、时代出版、内蒙新华、龙版传媒、中文在线的净利润增长率均超过20%


4家上市书企的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天舟文化,同比下降89.29%。读客文化和荣信文化降幅也超过40%。去年同期,只有3家上市书企的净利润的增长率超过20%,12家上市书企净利润负增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恢复之态。


另外,不同类型的上市书企之间分化明显。


国有上市书企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品牌保底”。根据市场观察发现,这类书企真正的核心壁垒不仅仅在于产品、质量等“细枝末节”的领域,而在于其成熟度极高的全国化品牌优势。


3.jpg


在重大文化工程方面,中国出版在做好《复兴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作的同时,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永乐大典》和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等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原传媒“中华文脉”丛书矩阵加速形成。山东出版的大型“山东文脉”工程《齐鲁文库》以典籍编、红色文献编为重点的2023年第一批150册成果编纂出版持续推进,并不断拓展教材教辅新品种类,丰富教材教辅产品,上半年新增42个品种(系列)。新华文轩稳步推进三苏文化出版工程,《苏学文献大系》《叶嘉莹论苏轼词》等19种、400余册首批图书上市。浙版传媒推进“溯源”主题出版工程,“浙江文丛”三期工程、“浙江考古与中华文脉”、宋韵文化出版项目等。


4.png



在社科板块,浙版传媒还精心打造了“好望角”“经纬度”“财之道”“心悦读”“何以中国”系列产品线。“读者”品牌依旧是读者传媒的发展核心。读者传媒一手抓品牌维护,一手抓品牌开发。图书总印数连续两年保持增长势头,其中重印品种数、重印平均单品种印数等稳中有升。品牌运营方面,惠州市读者文化公园项目开创了“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读者”品牌价值转化的运营新模式,此外,确立和完善读者插图艺术馆、读者·新语文阅读与写作平台可持续运营模式。


城市传媒巩固已有优势品牌、培育新的增量品牌,“千万元产品线”持续增加,形成“少年读”传统文化系列、“速查速记”系列、“环球少年地理”典藏版等具有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产品体系。据开卷数据,上半年公司棋牌类图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出版传媒丰富“尖子生”教辅图书品种,“尖子生”品牌系列发行取得新突破。南方传媒进一步深化与磨铁、果麦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旗下的新世纪社与磨铁合作设立世纪星球童书出版公司,打造优质童书品牌。


5.png


民营上市书企通过精细化运营的方式,聚合各细分读者并提供稳定的产品服务,实现了从产品到品牌再到产品的良性循环,精品IP的系列化开发进一步强化了IP改编中的“长尾效应”,业绩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上半年,果麦文化的净利润增幅79.68%,位居第二。报告期内,果麦文化继续发挥“畅销+长销”的优势,2023年上半年销量10万册以上图书品种11个,销量合计260万册。互联网用户数增幅达7.43%,互联网2C销售收入增幅达45.06%,互联网广告收入增长47.17%。


读客文化凭借“创意流水线”带来的出品效率提升上半年上市新品102个,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24%。打造了读客女性主义文库,其“半小时漫画”系列已达43个品,2023年上半年又有7个漫画科普类新品上市;“读客小学生知识漫画文库”形成了九大系列超350万册的销量;公司还在科幻领域推出了包括科幻经典《莱博维茨的赞歌》在内的6部新品,进一步形成了围绕细分品类的文库化运营策略。


6.png


荣信文化的科普、低幼类图书具备时效性较低、长销的特点,许多经典的畅销书都成长为“常青树”,“乐乐趣揭秘翻翻书”系列上半年推出新书近20册,全套系上半年热销超过 200万册。


7.png



“业务+投资”双轨并进

新业务拓展初见成效


疫情对图书消费力的持续影响还需要时间进一步消化。新业务作为上市书企业务开拓的指标之一,不同于传统业务,能更全面地反映了书企未来的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在这方面,新业务价值的显著增长显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书企在发展战略、产品创新、渠道变革以及市场适应能力的有力体现。


2023年上半年,短视频渠道同比正向增长,实体店、平台电商和垂直及其他电商继续负增长,读客文化业务下滑主要受传统线上线下渠道流量下滑所致。相反,公司在近几年加速投入的自营渠道实现了销售码洋 46.24%和营业收入43.44%的同比增长。皖新传媒得益于文化新业态加快拓展,其中少儿垂直电商业务有序推进,通过短视频和大V带货等方式发力新媒体渠道,上半年累计销售同比增长48.49%。山东出版推进“新华荐品”和“店外重点图书销售”竞赛,开展特色化、品牌化、常态化的店内活动,打造了“老年大学新华分校”“新华自习室”“名师公益讲堂”等一批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报告期,书店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 40.90 亿元,同比增长 7.77%,实现净利润 5.56 亿元,同比增长 8.38%。


这3家的举措便是新业务价值。不难看出,无论是挖掘新媒体自营的红利,还是创新开发线下渠道,都存在着有力的增长点,一定程度是有助于减轻大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让部分业务实现持续增长的确定性更强。


出版业的韧性让出版人始终相信,有背阴面、就一定有向阳面。在整体低迷的时候,向阳的一面会格外引人注意,比如有些市场更加有韧性,也有新的业务机会在出现。


不仅仅是渠道,在业务方面同样如此。2023年上半年,教育服务市场释放大量红利。南方传媒加快课后服务业务全省布局,积极开拓省外市场,所属教育社和新华发行集团上半年课后服务学生达46万多人次,课后服务营收合计超过1.3亿元。荣信文化通过洞察亲子阅读中的痛点,建立儿童教育数字研究院、开发图书衍生产品及延伸服务。皖新传媒的“皖新号”研学专列重启,实现销售收入1360万元。


与此同时,上市书企通过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布局和服务覆盖,尤其是借助综合金融的科技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


报告期内,凤凰传媒的学科网引入中移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战略投资,在数字化内容提供、产品研发、品牌推广与业务运营等领域发力。南方传媒持续开展省内出版发行资源整合,收购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投资设立广东粤科普集团,并筹建金莲花(珠海横琴)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综合性的文化、会展、出版、旅游、科普基地。天舟文化公司收购湖南天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34%的少数股权,围绕文化创意、教育出版及网络游戏、数字科技等领域开发新的业务,有效提升了盈利能力。世纪天鸿成立了北京浩扬志鸿科技有限公司,突出公司在内容资源和内容研发能力方面的优势。浙版传媒上半年,完成浙江春晓基金投资任务,接续启动二期基金,出资1.5亿元设立浙江久溪基金,重点投资数字文化科技和互联网3.0板块优质标的。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揭示了上市书企在持续的生态打造中,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望不断深挖客群价值,打开更多业绩增长点。综合来看,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紧握上游内容资源

就敢试错AIGC?


早在2021年,出版机构就将目光投到AI领域。一方面,世纪天鸿等书企确立了教育内容AI系统建设的战略方向,落实智慧教育举措。另一方面,中文在线等数字出版企业开始培育与元宇宙相关优势品类。


到2022年,随着《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发布,上市书企加大将优质版权运用科技手段开发运营的力度,AIGC赋能教育出版的同时,也引领数字阅读行业进入新时代。


无论是凤凰传媒等出版头部企业,还是荣信文化等上市新秀,各家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信心均逐步增强。自2022年11月,ChatGPT火起来后,中国出版、中国科传、南方传媒、中原传媒、新华文轩、中信出版、中文在线、果麦文化等一众出版传媒公司涨势如潮。


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纳入知识产权监管体系,由此带动了版权市场热度及价值重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版权的增量价值:一是版权数据的训练价值。二是AIGC技术帮助版权内容在创作过程中降本增效。三是版权内容与 AI技术相结合开发多模态、可互动的衍生产品,实现版权的多元化变现。


AIGC已经为出版业带来了在翻译、编校、文字/绘画创作等方面的生产力变革,但作者本身的故事创意和思想内核将具有更高的价值。文字版权作为一种基础的数据要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资产。随着图书零售市场复苏,短视频渠道快速崛起,网络文学主流化趋势增强,IP全链路开发价值高,因此,AIGC等新技术概念被认为,将继续成为出版传媒板块行情的主要驱动力。这也是上半年传媒板块异动拉升,中国出版、中国科传多次涨停的原因所在。


上市书企也确实踏上这波技术浪潮。报告期内,中信出版公司成立平行出版实验室,推进“AIGC 数智出版”流程再造,人工智能共建的产品生产和宣发体系已基本搭建,首批AI辅助出版图书已筹备面市,公司AIGC数智出版集成工具平台已面向内部编辑团队开放试用。果麦文化利用其标注数据训练大语言模型,在基于理解语义的基础上通过AI实现校对的自动化、智能化。世纪天鸿基于大语言模型研发教师端助教产品“小鸿助教”,目前小鸿助教 3.0 版本正在升级中。中文在线持续加码AI主播,与多家模型公司签署数据内容合作合同。掌阅文化加快 AI大模型在数字阅读垂直领域的调优工作,推出国内阅读行业首款对话式 AI 应用“阅爱聊”并进行封闭测试,聚焦阅读过程中的“聊书”、“聊人”两个场景,为用户提供创新体验的阅读交互方式。城市传媒开发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产品,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化科技产品生态链条。荣信文化推出全新的“成长百科翻翻书AI 智能点读笔”套装。


一部分出版人认为,在“得技术者,得天下”的市场新背景下,尽管增量盘前景不明,但只要手握着市场上游的咽喉——内容资源,就拥有着更多试错的资本。

但也有人认为,AIGC正在出版市场中构建“剧场效应”,大部分书企都是基于通用大模型开发,都不是专门搞大模型的企业,不会有太大差距。但研发成本的持续投入,赌的是未来盈利润增长和回报率。


从目前看,中文在线、果麦文化、掌阅文化等上市书企对于AIGC继续保持乐观与宽容,将一时的得失视作投入期的必然结果。虽然上半年的营收和增长表现尚可,但“下半程”加速冲刺压力不小。接下来,如何真正地把营收转化为现金流和利润,可能还需要管理层拿出更多的智慧。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