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奋进新时代 展望大湾区 开创新局面——访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王坤宁 李婧璇 2018/7/17 10:59:46 发布时间: 2018-08-07 15:40:44

桂科.jpg

王桂科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备受人们关注。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传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的出版高地,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中肩负怎样的使命担当?如何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此,在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前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董事长王桂科。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长应运而生的湾区文化,必定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重要软实力。”王桂科说,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多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以“文化守望者,知识摆渡人”为职业使命,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筋骨、有态度、有高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彰显了广东出版主力军、中国出版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给粤港澳大湾区,也包括广东出版集团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王桂科认为,分析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南方传媒必须适应新要求,抓住新机遇,谋划新思路,以集团优势资源对接港澳文化传媒,发挥广东国有文化企业标杆单位的龙头作用,致力于开创粤港澳大湾区出版和文化合作新篇章。“作为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出版高地。南方传媒要勇敢地担当起这样一个历史责任,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平台。”王桂科如是表示。


提高站位 发挥资源优势

建立粤港澳出版文化更紧密合作关系

“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是中国现代流行文化的发源地、引领者,其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王桂科认为,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一个经济、文化更加融合的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正在到来。

“有交流就有创意,有交流就有发展。”王桂科认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大湾区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使命。”王桂科说,文化交流活动,将串起一条内地、港、澳三地的文化“丝绸之路”。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出版协作联盟’,促进大湾区出版共融发展。”王桂科告诉记者,将发挥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中国出版重要力量和广州华南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联合香港出版总会、澳门出版协会、广东省出版业协会,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出版协作联盟”,聚合三地出版选题资源、人才资源,建立常态沟通机制,推动信息互动、人才流动、出版联动,在重大出版工程、标志性出版工程实施方面形成合力,提高质量,加快进程,扩大影响,共同推动三地出版提升理念,提高水平,壮大实力。同时,以“高质量发展”为遵循,提升南方传媒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澳门基金会等的合作水平。王桂科说,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已经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澳门基金会、澳门南粤集团等开展务实合作。他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理念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三地出版机构取长补短,扩大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在图书出版、媒体融合、人才培训、印刷物流、书店合作、资本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加快形成南方传媒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王桂科说,要聚合大湾区各方力量支持南方传媒在澳门设立的启元出版社的业务拓展,全力将其做成澳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最广的出版机构。“未来几年,三地出版机构将在联合策划、实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等重大主题出版项目与活动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我们将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为抓手,加强南方传媒与港澳文化创意产业机构的深度合作。”王桂科表示,要突出南方传媒内容资源、资本力量方面的优势,对接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优势,做好优质内容的衍生开发、多元开发、数字开发,逐步做大做强南方传媒的文创产业,做成品牌。“南方传媒旗下时代传媒公司、新周刊杂志、大沿海出版工贸公司以及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的相关品牌和内容都将成为我们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基础内容。”王桂科说,计划联合粤港澳三地的饮食文化知名品牌(顺德、澳门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美食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粤港澳美食文化丛书”,推出相关数字阅读APP,立体打造美食宣传品牌,扩大大湾区饮食文化影响力。


建立机制 打通文化血脉

构筑岭南学术文化新高地

“借力大湾区智库合作机制,利用粤港澳三地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的高端学术力量,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助力‘岭南学派’崛起,繁荣发展岭南文化,我们责无旁贷。”王桂科说,新时代,南方传媒将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名校多、智库多的优势,聚合三地岭南文化研究学术力量,深挖岭南文化富矿,在岭南历史文献整理、岭南三大民系解读、岭南学术流派研究、岭南精神阐释、岭南风格发扬等诸多方面,有系统有规划有步骤地爬梳剔抉,通过学术会议、论坛讲座、丛书出版等方式,推出精品力作、名家大家,“构建新时代岭南文化研究体系,助力‘岭南学派’再崛起,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推动岭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王桂科告诉记者,将以已经运作的“粤港澳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为平台,联合粤港澳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建设“岭南文化(或岭南学派)研究创新基地”,创立“岭南文化大系”“岭南学派丛书”“香港学论丛”“澳门学论丛”“广州学论丛”等出版品牌,以集成方式推出岭南文化最新成果,打造岭南文化著名专家学者,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桂科表示,还将整合港澳特别是香港经济金融领域的高端智库资源和学术力量,提升南方传媒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经济类图书的策划、出版能力。“南方传媒将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经济金融研究的高等院校、高端智库资源,策划、出版有分量的系列图书,合力打造‘新时代新视野丛书’‘高质量发展研究论丛’‘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论丛’‘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与展望丛书’‘香港经济论丛’‘澳门经济论丛’等出版品牌,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理论和智慧支持,同时也提高南方传媒经济类图书的出版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放眼世界 对接“一带一路”

共筑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平台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璀璨明珠。粤港澳大湾区集中大量的文化资源,作为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出版高地。“南方传媒要勇敢地担当起这样一个历史责任,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平台。”王桂科说,打造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辐射海外的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强势出版传媒企业,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跨媒体内容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是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的企业愿景和不变追求。

王桂科表示,新时代,南方传媒将继续拓宽“立足广东,对接港澳,深耕周边,拓展欧美”的国际传播路径,加大出版走出去力度,将特别注重利用港澳两地独特的区位和文化优势,发挥南方传媒书报刊和数字内容的综合优势,充分利用香港对接英语国家、澳门对接葡语国家的显著平台优势,合作建设南方传媒图书版权走向英语国家和葡语国家的基地,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文化走出去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南方传媒的国际传播能力,特别是沿着“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合作的能力,加快南方传媒国际化传媒企业集团建设步伐。

王桂科说,将分别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的机构和澳门相关出版机构,联手策划针对英语国家、葡语国家的中国题材系列图书,逐步形成品牌和影响。同时,合资合作,择机在条件比较成熟的英语国家、葡语国家共同收购或兼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机构,或者共建中国主题编辑部,适时开发适销对路的图书选题,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中国方案、中国贡献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在对象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东人民出版社: 开创粤版特色发展路 □本报记者 王坤宁 实习生 田皖晴

“高质量的创新发展理念,体现在坚持‘为人民多出好书,为文化创造价值’的出版实践中。”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新时代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广东人民出版社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创新为战略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内容是源头,高起点的作者资源、高站位的内容要求至关重要。基于此,广东人民出版社先后与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名家建立紧密联系,确保内容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重点项目的高质量落地生根,必须依托制度保障,“坚决把好内容质量关,确保出版环节中的管理与监控到位,切实保障图书高质量产出。”肖风华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质量保障的关键,也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广东人民出版社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编辑岗位技术培训,全员牢牢守住意识形态的底线,切实保障图书的高价值、高水准。

如何让重点项目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市场保障极其重要。肖风华的做法是有机布局出版板块,创新突破产品表达,做强做大营销发行,以电商为工作重心,优化地面店发行,双向提高市场占有率。

肖风华强调,高质量发展,勿忘作为出版人的担当和职责。他认为,面对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出版新业态的逐渐形成,作为一家传统出版企业,面对自身的体制机制缺陷,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

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下,广东人民出版社各项工作卓见成效。在北京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北京南粤九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精品图书,已实现“利用首都高端作者资源,打造重点精品图书”的创办初衷;新组建的网络事业部,销售业绩突飞猛进,2018年全年销售额有望达到3000万元。肖风华欣慰地说,今后广东人民出版社将加速与新媒体融合,延伸多元产业链,开创一条符合粤版特色的健康发展道路。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专注教育 打造双效精品 □本报记者 张君成

作为老牌出版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粤教社)多年来立足教育,专注教育,服务教育,引领教育,围绕“大教育”,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面向儿童、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推出了一批优秀的选题,出版了一系列精品双效图书。在粤教社社长陶己看来,只有坚持主业优势,深耕细作,出版单位才会获得长足发展。

在陶己看来,新时代发展下图书出版行业一日一新,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遵循时代发展,图书出版不应故步自封,“有创意、勤创新、力创造,是图书出版在新时代获得新成就的必行之径。”

然而这种创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走基于自身出版优势的精品再造之路。陶己表示,粤教社近年来在重点项目、主题出版方面找准定位、形成特色的出版体系。如在主题出版方面,粤教社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坚持创新选题思路,出版了一批双效出版物,相关出版实力大大加强。

而针对其他出版板块,粤教社则坚定专业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双线”发展原则,立足于“大教育”,强化精品战略。“在7月13日首发的‘乐橙空间’项目就是粤教社对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一次重要整合。以这一项目为基础,我们将陆续开发学术、课程资源等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以凸显‘大教育’特色。”陶己如是说。

坚持主业优势,创新出版的举措,让粤教社双效精品佳作不断。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粤教社出版流程项目的规划。陶己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推进重点选题和出版项目时,粤教社坚持以“前期策划要高、高端作者要多、流程制度要实、编校质量要好”的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稳步前进。同时,针对不同的出版项目,实施不同的策略:“如我们的市场图书要凸现‘双效’,做好品牌图书出版,其中青少年文化读物为市场图书主攻板块,实施‘一室一品一市场’策略。同时在读书活动方面整合优质专家资源,抢占学术高地。”

在这个过程中,粤教社不断整合内部资源,积极借助外力:“我们坚守教育主业不动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深度融合为重点,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以实现图书的双效统一。”


广东科技出版社: 立足专业 强化品牌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广东科技出版社立即着手组织出版“认识中国植物丛书”,该项目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出版物暨“百部好书”资助项目。

广东科技社的主题出版工作,一直立足专业领域,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服务大局,引领大众。”盘点近年来的主题出版工作,广东科技社社长朱文清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不仅仅是主题出版,一直以来,广东科技社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重视重点图书出版工作,从首届开始连续6届共8个项目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最近连续3年共6个项目列入国家出版基金。

“在品牌出版方面,我们坚决走专业路线,不但作者团队是专业领域的权威,而且编辑团队也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朱文清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和广东省重点出版物暨“百部好书”资助项目《岭南中医药精华书系》为例,“由岭南全部的4位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禤国维教授、周岱翰教授、韦贵康教授担纲总主编,上百位专家鼎力参与。编辑工作由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中医专业编辑室承担,这些编辑既有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又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

此外,中医药图书和“三农”图书也是广东科技社长期精心打造的品牌。“有了丰富的品牌资源土壤,才使我们的重点项目不断发展壮大,结出丰硕成果。”朱文清说。广东科技社现在出版的品牌图书既有高水平学术专著,又有实用技术类图书,还有科普类图书,呈立体化发展。

为促进重点项目健康发展,广东科技社严抓管理,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内容生产月报制度、编校流程管理制度保证项目有序推进;图书印前质检制度、书籍装帧设计审核制度、编校质量优秀图书奖励办法保证图书内容质量优良;重点项目奖励办法有效激励编辑多策划重点选题。“我们不但重点项目多,而且编校质量一直排在全省前列。”朱文清自豪地说,其中,2014年、2017年科技社取得了全省编校质量第一的成绩。

对于广东科技社的未来,朱文清表示,科技社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化“专业化、系列化、精品化”的经营思路,“在专业出版领域做强、做大、做优,明确大众图书争面子、专业图书创牌子、教育图书打底子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出好书、出效益、出人才的企业发展目标”。


花城出版社: 书刊互动 匠心打造精品 □本报记者 李婧璇

《这边风景》《平原客》《惊蛰》《遥远的向日葵地》……在过去的5年里,花城出版社凭借一部部“叫响也叫座”的好书,进入踏实奋斗、稳步前进的新阶段。对于这份成绩单的取得,花城社社长詹秀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有效运用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深挖专业资源,坚持导向第一,坚持打造精品,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高品质双效图书。”

今年,对于花城社而言,仍是个丰收年。为配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花城社结合自身优势将推出《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广东流行音乐40年歌曲选》等一系列主题图书。“在名家原创长篇小说板块,我们也是一个‘大年’。”詹秀敏告诉记者,将陆续推出王安忆、韩少功、周涛、梁鸿等名家的新作。“今年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花城社亦有佳作,如鲁引弓‘中国教育四重奏’以《小痛爱》《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聚焦教育与成长,将在本届书博会上举办两场重点活动。”

 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掌门人的詹秀敏,向记者透露了花城社近年来经过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打造好书的机制,即“书刊互动、匠心打造、转型融合”。

所谓书刊互动,是花城社拥有两家全国知名的文学杂志《花城》和《随笔》,团结了许多优秀的作者,“书刊良性的互动是我们打造精品图书的重要保障。在名刊效应的带动下,我们能够在重点图书的选题立项上突破地方社的局限性,既敢于追名家、争大稿,又长期关注文坛新力量,扶持新锐作家作品,逐渐形成独特的出版气质。”匠心打造,在受众对图书产品要求越来越高的网络时代,花城社还特别注重编辑加工过程的高质量把控。“在‘闪耀群星中找到月亮’,使真正最具实力的好书脱颖而出,发挥引领和带动的积极作用。”转型融合,则是通过“花城多元融合传播运营平台建设”“花城‘云创作’O2O融合孵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坚定探索文艺社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

詹秀敏总结出以下感悟,要有坚守有取舍,“文艺出版大有可为,文艺出版任重道远,要沉心静气追求高质量发展,体现一个品牌社的正能量和影响力”。


新世纪出版社: 创建名社 多出好书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穿越百年中国梦》、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中国童年”系列丛书、《改革开放:40年的40个中国成就故事》入选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内伶仃岛上的猕猴》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国际畅销书《小屁孩日记》……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新世纪出版社在主题出版、原创少儿文学、引进版儿童文学等板块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

新世纪社社长姚丹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近年来成绩取得背后的各项举措。“首先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高层次、专业化作者队伍,策划具有很高价值和水平的选题。其次是注重原创,3年来,新世纪社共出版本土作家的原创作品172种,其中一半以上是原创新作。”

“立足未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新世纪社确立了质量立社、名家立社、品牌立社的发展思路。”对此,姚丹林进一步向记者阐释说,所谓质量立社,即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出版供给质量,“打造质量系统工程,全面提升选题质量、作者质量、书稿质量、整体设计质量、印刷质量、编校质量”;名家立社,即荟萃一批著名儿童作家、专家,挖掘培养一批潜在的青年作家,建设一支有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者队伍,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品牌立社,即通过名家作品提高质量打造一批市场畅销书、内容建设精品书,提高出版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吸聚更多更好的出版资源,使出版社走上良性发展、快速发展的轨道”。

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姚丹林表示,首先是改变观念,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减少品种,提高质量;其次是围绕高质量发展,调整绩效考核目标、具体指标,改变考核方法;最后是加大对编辑队伍和营销队伍的投入,“按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配置雄厚的资源,使其市场化的职能和功能更加强大和完善,从而提高内部效率,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出版社与广大读者的双赢。新世纪社在新时代,将围绕创建名社担当有为多出好书”。


广东经济出版社: 注重社会效益 品牌质量立社 □本报记者 王坤宁 实习生 田皖晴

“近年来,广东经济出版社以主题出版、重点出版为牵引,带动市场图书的出版。”广东经济出版社社长李鹏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高质量、专业化、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指导下,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重点选题。

“牢牢坚守政治底线,做好主题出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树立和养成知识服务的观念。”谈及如何推进这些重点选题或者出版项目的落地执行。李鹏表示,首先,让每一个编辑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把好思想导向关;其次,严把作者关;再次,成立专门的编辑室,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设置绿色通道,在编校流程、编校质量以及时间方面,对重点出版进行保驾护航”。

2018年5月,广东经济社再次明确了“品牌建社,质量建社”立社原则,走高质量发展出版模式。为此,出版社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将基层党建活动融合到出版社的每个环节。李鹏坦言:“在集团内喊出,广东经济社将在高质量出版机制改革、现代化出版体系、改革和融合发展及共享共建的出版社管理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也是倒逼全社必须在新时代、新征途中,敢于面对新挑战,有新作为。”

“将绩效考核与集团的考核、出版社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并且“打破旧有固化的运营模式,重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流程和责任制”;在经营理念上“宁损失短期利益,着眼长久发展打基础,强化社会效益的核心意识”。“多线并动,提高服务意识”,同时“编辑和营销部门双向改革,凡不能为战略服务的,坚决改革。建立学习型组织,以问题为抓手,培养人才队伍”。李鹏告诉记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广东经济社的这些经验,为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相信,未来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好。”


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 四轮驱动 做双效出版 □本报记者 张君成

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以下简称海燕社)近年来围绕股份公司出版物“冲金、冲奖、冲市”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据海燕社社长刘子如介绍,海燕社坚持提升主题出版优势,深耕教育出版资源,拓展少儿出版潜力,布局语言出版新领域,最终获得双效统一,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刘子如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主题出版方面,海燕社一直坚持社会效益,将主题优势发挥至最大。近3年来,海燕社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建党95周年,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策划打造主题出版精品项目共计30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海燕社的教育出版是在融合上下功夫。刘子如表示,在大力发展传统出版的基础上,海燕社不断进行出版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出版,“这其中‘广州版双基导学导练’系列融媒体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教育项目、‘美育素养读本’融媒体教育项目都是近几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工作重点”。

海燕社在少儿出版、语言出版方面注意市场细分,并发挥全媒体优势。其开发的“快乐的早期阅读”全媒体开发工程屡获佳绩,《新丝路华语》《开心学汉语》逐渐搭建语言出版新品牌。同时海燕社也不忘社会效益,海燕社少儿出版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特殊教育系列,已在国内孤独症儿童教育出版上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

 对于未来的发展,刘子如表示,要根据大环境的变化加快布局,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出版社高质量发展为指导,以“人才强企”为战略,完善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推动体制机制管理上新台阶,“我们会在近期探索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特殊部门高度自主经营管理模式、科学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来保证精品双效力作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