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阅读《广州传》,认识广州城,发现历史的真相

来源:抱朴财经 作者:今纶 发布时间: 2020-05-13 12:56:39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400_副本.jpg

 

 

多年前,我从武汉某大学毕业后,来广州找工作。那是冬天,面试出来,走在广州大桥上,看着珠江水,心想:这城市和武汉果然很不一样。至于怎么不一样,当时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和武汉相比,城市的布局大为不同,食物的味道也是各有千秋。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421_副本.jpg

广州珠江

 

某一年冬天在北京出差,北京的朋友请吃饭,跟另外一位外地的朋友讨论北京和广州的不一样,对方提到了广州的“烟火气”,当然是说得很对的。

 

广州是一座大型历史博物馆

 

后来在广州定居,随着对这座城市的熟悉,我开始深入城市肌理的游历。

 
广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在老城区基本上走几步就有一处古迹或者名人故居,尤其是在中国近几百年的历史上,广州确实有独特的地位。
 
2018年9月,我曾专门去高第街走访,就是为了看看许地所在。穿过高第街,在窄窄的巷子里询问路人,待到站在许地的小院子里的时候,不免唏嘘。这座院落里曾经走出过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东征名将许济、红军名将许卓以及许广平(鲁迅夫人)。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502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507_副本.jpg

 高第街许地 许广平故居

 

 

从许地出发,沿着历史轨道前行就可以从一个家族的角度透视中国百余年政治风云的沧桑变幻。

 
广州是一座很有历史厚重底蕴的城市,这样规模和积淀的城市其实在广东并不算多。
 
和很多广州人一样,我去过很多次越秀山。越秀山之于广州的意义,很难一句话说清楚。秦末,赵陀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传说赵陀的墓地就在越秀山,而且附近还有南越王博物馆。
 
越秀山上有五层楼,如今是广州博物馆,我曾不止一次登顶五层楼,远眺广州城,偶尔还会想象当年“炮轰总统府”的情景,越秀山是承载历史文化的一艘大船。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524_副本.jpg



其实,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已经高度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广州也是一座大型历史博物馆,在某些特定区域,广州就是历史现场。



广州提供“解压”作用

经常被人问到:广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后来想想,答案之一应该是:广州是一座高度市民化的城市,广州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广州是一座让人心安的城市。
 
近日阅读叶曙明先生的《广州传》一书的底稿(出版方为广东人民社,尚未正式付印),更加深了这种认识。
 
明代才子汤显祖某年抵达广州时,正值当时的“广交会”期间——每年两次准允夷商到广州城下交易,其余时间只能退居澳门——洋商夷舶及各省商人客船云集,繁华盛景,令其极为震撼,他写下了堪称表现广州的最佳诗篇:“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604_副本.jpg

 洋商夷舶及各省商人客船云集广州


这当然是一种广州的繁华,不过,广州之卓然不在于其繁华,而在于其宽容和自在,并进而出乎意料地带动特定行业的繁荣,这与其骨子里的商贸基因、市民气质一脉相通。


如《广州传》所书:“明代对学术文化的钳制,极为严厉,结果士大夫寄情玩物,成为社会风尚,反而刺激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瓷器、漆器、家具、刺绣、景泰蓝、宣德炉等,千模万样,皆一时之盛。”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621_副本.jpg

   广州十三行


这就是广州在历史的进程中提供的特殊“解压”作用,由此对于地缘经济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广州的繁盛与民间工艺美术的异军突起: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到崇祯十四年(1641)这几十年间,澳门凭借着广州的市舶贸易,从一个荒凉渔村,变成世界瞩目的繁盛商港。

 

广州之于澳门的崛起,可谓功莫大焉。

 


广州自有“气场”

广州远离京城,自有“气场”,她总是在追求一种更自然的,接近于人本性的东西,你也可以说:广州有自己的格局。

 
同样是在明朝,穿衣戴帽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作家叶曙明说:有些颜色是为了羞辱人的,比如规定乐工与娼妓穿绿色衣服,裹绿色头巾。能够记得齐这些规定的人,绝无仅有。离京师越远,执行得越宽松。到了成化年间,人们几乎忘掉还有这些规定了。广州街头,身穿各色纻丝绫罗纱衣的妇人,穿梭往来,香雾成阵,春色满城。
 
这就是广州,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调宣示,人们只是遵从本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究其根源是因为广州在高度的现代化、厚重的历史感、舒适的生活场景以及安放个人的灵魂上做到了完美统一。

 
广州不高调,不装X,够宽容,见过无数的大人物:中山先生在此担任非常大总统,康梁在万木草堂激辩,闪耀的将星从黄埔军校出发,星散各地,也曾奏响抗日的最强音……
 
广州看风云变幻,我自安坐如山。

 

 

广州在清代就是“试验田”

广州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上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用繁盛昭示开放的正确性,它用诚信展示广州商界的独特竞争力。

阅读《广州传》,会发现历史透露的真相: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广州的人口已达百万以上,居世界十大城市之首。所谓‘乾隆盛世’的乾隆十三年(1748),来广州互市的外国商船,只有18艘,至道光十七年(1837)已达到213艘,二者相较,简直天壤之别。这一年,广州的出口总值达到3607.526万元,进口总额(不含鸦片)为1853.9377万元,出进口总值折合3932万余两白银,比起七十余年前的‘乾隆盛世’, 增长达六倍之巨。可见关起门来自我陶醉的盛世,远不及打开国门做生意,钱来得更多、更快”。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751_副本.jpg

广州清代港口


简而言之,早在清代,广州作为一块“试验田”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开放就是强国之道,开放就能让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持续繁荣强大,广州人是中国较早尝到甜头的“幸运儿”。正是因了这种历史的机缘与深藏于心的开放基因,改开之后的广州重拾雄风,在没有特殊政策的照顾下,奋力前行,跻身一线城市。
 

广州商业、商人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密码”之一是:守望相助、诚信待人。
 
十三行繁盛时期,广州俨然有世界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气象。商人之间的自救互助组织开始出现,行会就是其中的产物:当会员不幸破产或遇上其他天灾人祸时,行会将施以援手。只要朝廷不打压,民间社会自会蓬勃成长。
 
这个阶段的广州商人其实是通过行会在构建一个商业安全体系,尽量减少社会的动荡,也尽量避免在极端情况下商家破产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广州商界的这种探索意义重大,对于后来的广州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在民国时期,广州商界参与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州的市民气质、卓尔不群的城市精神与行会有一定的关联,这也是广州的城市治理水平一直走在前列的历史基础。
 
至于说到广州商人的代表,当属曾经的“世界首富”伍秉鉴。伍秉鉴是十三行的总商之一,洋人都公认他“诚实、亲切、细心、慷慨”。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813.jpg

 

 

《广州传》记录了两个小故事:
 

有一位美国商人和伍秉鉴合伙做生意亏了本,欠了伍秉鉴七万二千银元,无力偿还。伍秉鉴当着这位商人的面,把债据取出,撕成碎片。这笔钱相当于知府大人五十年的“工资收入”。
 
还有一位美国商人替伍秉鉴承销生丝,伍秉鉴要求他把赚到的钱兑换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期票。这位商人急于赚快钱,自作主张,用这笔钱买了一批英国毛织品,亏了几千元。这位美国商人表示愿意赔偿。但伍秉鉴只淡淡说了一句:“以后要多加小心。”并不要他赔钱,而是自己承担了这批没销路的毛织品。
 
伍秉鉴不太会笑,也不太会作秀,但是很懂得将心比心,这样的广州商业精神绵延至今。
 
以上算是我阅读《广州传》的一个读后感。
 
其实与广州有关的历史书籍,我看过不少,但是以清晰逻辑、优美文字记录这座千年历史名城的书籍很少,更进一步说——广州缺少一部通俗读本意义上的《广州传》,这是一种遗憾。还好,广东人民社以及作家叶曙明老师弥补了这一遗憾。

 

微信图片_20200513124835.png

《广州传》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


叶老师是我的前辈,他的多本关于广州历史的书籍我都曾认真阅读,如今我又成为第一批阅读《广州传》的读者,深感荣幸。

 
《广州传》是一本怎么样的书?是一本详细记录广州历史,但是有感性灵魂与笔触的书,绝对不是枯燥的资料堆砌。
 
它适合什么样的人阅读?它适合一切热爱广州或者希望了解广州的人阅读,我认为它尤其适合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阅读,身在广州城,身为广州人,还是应该要了解一些广州的历史,从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此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请珍惜广州这样的城市》,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写。叶老师的《广州传》厚重许多,堪称煌煌巨著,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