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0年中国出版十件大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时间: 2020-12-29 16:50:54

1.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做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从产业层面来看,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文化产业的内容基石之一;从事业层面来看,出版业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整个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的权益来讲,最基本的权利是读书的权利。由此,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应是建成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在的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出版大国,年出版物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曾经超过四十万种。然而,从规模数量型完成向质量效益型的攀升,从出版大国完成向出版强国的转变,其特征如何体现?

显然,无论是发展格局,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是否实现出版强国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察:其一,出版事业繁荣,出版产品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二,出版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我们的出版物具有核心竞争力,出现一批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作家,能够在一定程度引领国际市场或国际思想学术领域。譬如,在英国出版业的年度总收入中,海外市场的收益约占一半。其三,中国出版业的综合实力实现进一步的增长,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在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文化产业的IP拓展提供重要的内容基石作用。


2.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

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其中,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法治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民综合阅读率显著提升。

意见提出了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大阅读内容引领、组织开展重点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青少年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保障特殊群体基本阅读权益、提高数字化阅读质量和水平、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和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等。

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的全民阅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服务保障,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法治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加强评估督导,制定完善全民阅读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评估全民阅读发展水平。

显然,《意见》牢牢抓住了全民阅读工作的三大核心:优化内容供给,创新阅读举措,这是全民阅读工作的前提;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在保障特殊阅读群体上下功夫,这是全民阅读工作的目标所在;完善长效体制机制,则是从组织层面为全民阅读工作保驾护航。全民阅读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只有继续加强协同化推进,才能延伸臂膀、形成合力、做出实效。在推进基于社区阅读、有声阅读、社媒阅读等细分领域的全民阅读新手段和新载体创新的同时,更要促进阅读与教育、民生等社会基础体系的有机结合,实现阅读价值的社会联动,也是构建全民阅读工作长效机制的核心要义。


3.出版业“疫情”下突围

今年的新冠疫情对整个出版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生产链条骤停,实体店面销售骤减,诸多营销活动无法落地。不少出版社经济效益指标、尤其是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销售和利润受影响较大,又一批实体书店倒闭。

疫情期间,出版人开始重新思考出版的定位,深入思考数字出版、产品服务、营销模式、提质增速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既是一种出版行业的自救,也是疫情期间出版业对社会的回馈和知识服务的支撑。其举措包括防疫指南迅速出版,疫情防护书籍免费下载,数字阅读资源开放,在线学习工具和在线学习资源免费使用,加大线上营销,实体书店自救等。

早在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这是出版业第一本疫情防控的相关著作,包括常识篇、预防篇等章节,介绍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公共场所注意事项等内容,电子版可免费阅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紧急策划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20多万册,并很快在相关媒体转发,几天内点击量达100万+,成为网红读物;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于1月30日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此后,大批出版社推出了疫情防控相关图书,包括电子版、纸质版、科普折页、绘本、挂图、视频、专题数据库等多种形态,大都实现免费阅读。

受疫情影响,学校开学时间一再延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免费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2月1日起全面免费开放以教材电子课本为主的大量学习资源;各出版社均免费开放了海量教学资源平台,覆盖大中小各级各类教育。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开放了“科学文库”“中国生物志库”和“科学智库”,仅“科学文库”,截至2月14日即获得有效阅读约30万次;3月底,接力出版社上线“天鹅微课”APP。该APP是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包括名家直播、精品课程、问答库等多个功能板块的课程直录播软件,《巴巴爸爸》有声书上线20天,播放量突破350万次。

疫情是暂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人工智能和5G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由此,出版界持续开发泛线上产品矩阵,深耕数字内容产品的新媒体营销,拓展数字营销的深度与广度。


4. “十三五”出版规划评估总结,“十四五”出版规划开启

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就做好“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的评估总结工作提出要求。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下发《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编制“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和2021—2030年国家古籍规划的通知》,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开启。

“十三五”国家出版规划评估总结内容分为完成情况、实施效果、经验建议3个部分。完成情况包括:全面评估规划项目实施情况,重点对规划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对已完成项目出版情况进行梳理,对未全部完成项目作出说明,对未出成果项目作出检查。实施效果包括:全面评估规划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真总结项目在思想引领、学术创新、科技进步、文化传承、文艺原创、知识普及等方面的特色和成果,汇总项目在立项、评奖、推优、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国际传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建议包括:深入总结规划执行中有关制度建设、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激励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和实例,认真分析规划执行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学术研究和出版水平,“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与国家重点领域发展目标相衔接,进一步提高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能力,包括九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一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推出一批有说服力、穿透力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成果的出版物,推出一批阐释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出版物;二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出一批以倡导新时代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内容的优秀出版物,推出一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少儿读物;三是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政治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如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党的二十大、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精心组织重要时间节点出版工作;四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五是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推出一批反映我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重要研究成果的出版物,推出一批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科普读物;六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利用古籍文献中治国理政文化资源,对出土文献和社会档案进行抢救性整理,对存藏海外的中国古籍进行系统性整理,加强古籍数字化开发利用;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出一批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优秀出版物;八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积极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九是积极打造原创精品力作,以理论创新回应时代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原创文艺精品。


5.诸多书展首试“云书展”

书展是全民阅读的推广平台,是培养读者阅读习惯和传播好书的平台。受疫情影响,今年的诸多书展创新书展模式,搭建书展网上平台,呈现出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4.0书展新模式”。

因疫情影响,创办34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移师线上,通过电脑WEB端和手机移动端应用,书展提供全天候网上推介、贸易对接、在线洽谈等服务。其中,展示功能通过图文、视频、3D、VR、全景等多重数字展陈形式,引导国内重点出版单位和观众聚焦年度重点主题图书、精品出版物以及主宾国、海内外参展商的最新出版成果;贸易功能通过开发RightsLink平台,收集、整理版贸供求信息并实现贸易配对,提供24小时版权推介服务;交流功能通过提供即时交流和虚拟会议室等在线沟通服务,由“面对面”转为“屏对屏”“线对线”。借助“互联网+云平台”,本届BIBF云书展实现了从平面式浏览交流转型升级为全新的线上交互式沟通,形成了网上办展的新平台。

今年的上海书展在举办线下书展的同时,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搭建书展网上平台,搭建包括云游书展、云首发、书展攻略、活动日历、直播荐书等的线上功能,形成实体书展的线上镜像。今年的天府书展以全省实体书店展场和省市图书馆为线下展场,以“天府书展·云世界”为线上展场,线上线下融合办展。今年的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也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办展”的模式,依托南国书香节小程序,通过举办主题图书云展示、精品图书云展销、畅销书云推荐、全民阅读成果云回顾、“2020南国书香节”云发布、“小康生活·健康同行”云讲座、“南国花正开 云上满书香”云互动、“阅读空间”云打卡、“大众读物类图书”云带货、店长带你云上逛书店活动,形成线上书展“云”矩阵。


6.主题出版已成强劲潮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上述重要时间节点,出版界提前启动、精心谋划了一批主题出版物。据中宣部出版局统计,2020年各出版单位共上报主题出版选题2233种,比2019年的1856种增加20%。经精心评审,最终125种被列入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其中图书11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15种。

自200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提出实施“主题出版”工程以来,经过16年的发展,主题出版日益成为我国出版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股强劲的出版潮流。出版社从来都是把主题出版作为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但近年来,出版界切实感受到了主题出版这股东风对出版社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的强大推动力。

目前看来,主题出版物的选题类型从过去重视党史、国史、军史及重大节庆等传统单一题材,转向更多地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科技文化类、国家意志类、当代中国现实与治国理政类等选题,新型复合型选题开始出现;其二,主题出版物的选题角度由以党、政、军为代表的宏观层面,向以地域和行业为代表的中观层面以及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代表的微观层面拓展;其三,出版社的市场意识发生变化,从过去完成任务式地策划出版物,向主动策划面向市场的主题出版物转变;其四,创作始终是传播过程的起点,经过作者艰苦构思并运用技巧与方法创作而成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根基,因此,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从源头抓主题出版,主题出版物的作家群正在兴起;其五,出版社在策划主题出版物方面从短期之作向长远布局转变,逐渐告别临时赶节点式的出版策略,开始向纵深挖掘,向深耕战略转变。


7.世纪文景再摘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7时,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2020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又译作路易丝·格勒克、路易丝·格吕克)。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的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她的两部作品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两部诗集囊括了格丽克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这也是继去年彼得·汉德克获奖之后,世纪文景的作者再一次赢得这项殊荣。从出版的角度来看,诺贝尔文学奖不只是对作家的表彰,更是对世界各地严肃文学出版人的奖励。

世纪文景坚持认为,做出版,技巧是术,产品是道,价值才是根本。说到底,我们最终给读者和市场留下的绝不仅仅是数字或者产值,更多的是文化价值。所以一部作品的目标读者到底是谁?有多大规模?在什么地方聚集?如何到达?这些问题想清楚,做好执行,把书卖到需要他们的人手中就达成了基本目标。那种认为畅销书有模式可以随意复制,只做一个出产畅销书的品牌的出版理念,恐怕是本末倒置。


8.“直播带货”火了,C端重塑图书营销

疫情阻断线下的营销步伐,出版机构纷纷转战线上,网红主播,编辑、营销、发行到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纷纷变身带货主播,书店、电商也加码直播卖货配置,直播带货常态化成为国内出版业的热门话题。疫情带火了图书的“直播带货”,C端在重塑图书营销。

传统时代,图书营销的内涵是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向承销商和消费者传递图书功能和图书价值,从而增加客户,扩大消费群体。大数据时代,宣传推广和图书销售正在深度融合。在哪里推广就在哪里销售,在哪里销售就在哪里推广。

2020年疫情发生后,人文社的营销活动全面向线上转移。自2月截至6月23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的直播活动,已有80余场,包括名家知识讲座、出版社社庆、图书带货等多个主题;上少社《三毛流浪记》与薇娅直播的合作,直接销售76000本;2020年,接力出版社联合20多个平台直播近400场,共开播800个小时,实现现场销售两千万码洋。

然而,电商平台上的恶性折扣战,又一度在社交媒体的“直播带货”上重演。网红头部主播索要的超低折扣,一度达到二八折。这个折扣,出版方是卖一本亏一本,最多是赔本赚吆喝。掌握了流量,垄断了中间的渠道环节,就倒逼上游供应链,如此“新经济”的后果,只能是百业凋零。

无底线折扣战的后果显而易见,一是上游失去涵养生产的资金和能力;二是挤压实体渠道。今年的疫情让本来就已经被网店挤压的实体书店雪上加霜,阅读有其特殊属性,离不开地面实体渠道的宣传和推广。新经济的崛起,不应以吞并传统经济模式、消灭传统经济就业岗位为代价。新旧经济体系和模式应该并行不悖,其中价格体系是关键。

曾经的发行是以新华书店的总发为主渠道,之后,各地的新华书店或以省或以地区,甚至以门店为单位可以独立进货。再之后,民营批发、零售、连锁的销售渠道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发行渠道。互联网的发展,当当、京东传统电商,以淘宝、天猫为代表的自营渠道发展壮大,社群电商、短视频平台等新零售渠道后来居上,销售渠道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网络化。据不完全统计,从发货码洋上看,近三年,B端客户(包括地面店、传统电商平台)的发货码洋占比从2018年的90%下降到80%左右,C端客户(包括社群抖音、天猫旗舰店)的发货码洋占比逐渐上升,从几个百分点上升到十几个百分点。对很多少儿社而言,当当网一家的发货码洋占比就已经超过了地面店的总和,成为发货码洋占比最高的渠道。

然而,网络渠道独大后,无序竞争、超低折扣是老生常谈,疫情之后更是甚嚣尘上。同时,网络销售平台蜂起之后,盗版和伪书横行。现在各类的互联网书店上,盗版书非常多。甚至盗版、正版一起卖,混淆视听。


9.出版一级学科之议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在《关于独立设置“出版学”一级学科的提案》中表示,加强出版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尽快将出版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国家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之中。建议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文学大类下独立设置“出版学”一级学科,与“新闻传播学”并列。此议得到了聂震宁、马国仓、张志强等出版人、专家的呼应,更在出版界中引发了热议。

吴尚之提出,出版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承担着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和出版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建设高素质的队伍,培养高水平的教育科研人才。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出版学科建设提供专业和人才支撑,迫切需要强化出版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出版业的内在发展规律,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在学科目录中设立“出版学”一级学科,有助于提升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力量,解决上述问题。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成立了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不能涵盖出版学的学术型学位,不足以支撑整个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加上全国能培养出版学博士的高校很少,导致现有的出版研究生专业学位点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出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应用型的学科,出版学既有实践性,也有理论性。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学科,既要有专业学位,也要有科学学位。但2011年公布实施、2018年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正文中,没有“出版”或“出版学”,出版学不能以独立的学科面目出现,处于边缘化、无所适从的状态。


10.在线教学倒逼出版业审视定位角色

疫情期间,网络教育如火如荼,各类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在网上遍地开花。更为重要的是,全国中、小学全面开通了网络课程,一亿多名中、小学生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在家里坐到电脑前正式上课。这是中国教育界由实体教育向虚拟教育转型的一次重大演练。而学习用书(指专业学习包括大、中、小学生用的教材教辅、成人业余培训教材、政治类学习等用书),是出版业(包括编辑、印刷、发行、纸张供应等)利润来源的最重要支撑。如果失去教材,出版业将何去何从?

近年来,出版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将过去已出和新出版的图书,绝大多数进行了数据化加工,但还不能视为实质意义上的数字化产品,因为不能用这些数据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分发渠道服务读者。一场疫情下的网络教育,倒逼出版社进行观念的转变,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从传统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阅读服务者、数据分析使用者、IP孕育开发者。大数据时代下,出版产业的运营结构也从单向的供应链模式,向泛中心的网络化、动态化、平台化生产模式转型。譬如,知识付费产品、拆书课程、机器人、阅读器等,不再是单纯的内容载体,而是信息即时反馈、体验快速回流的大数据系统。然而,出版业的角色之变,其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自有的知识产权,以及是否掌握了互联网上的流量入口。

(中华读书报记者/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