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建党百年广东百部优秀红色文艺作品选录丨指看南粤·百年百篇

来源: 南方杂志 发布时间: 2021-06-29 10:46:24

总有一种声音,催人奋进;


总有一些文字,引人思考;


总有一些故事,震撼人心;


总有一种感动,历久弥新……


经典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一段段时光的记忆,也是一部部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微历史;“百年百篇”之“百”,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广东百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初心的延续,是南粤红色文艺长卷中成千上万优秀作品的集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南方》杂志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政府参事室、省文联、省美协、省音协、广东粤剧院、广州市文联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全景扫描广东百年红色文艺历程,从充满时代温度的诗书画印、影音曲戏中寻找初心,擦亮记忆。


荡涤人心的南粤之“声”


1.jpg


岭南文艺与生俱来的

强烈使命感和革命性,

百年来一次又一次

凝聚起民族力量


特别推荐


风华礼赞

——建党百年广东百部优秀红色文艺作品选录


2.jpg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 影子 整理


文学


《流亡》(小说)1928年首次出版,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斗争生活。作者洪灵菲(广东潮州人),是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时的七名常委之一。


《六月流火》(长篇叙事诗)1935年面世。作者蒲风(广东梅县人),是“左联”和“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在该作品长达24章的诗歌中,蒲风愤怒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热情讴歌故乡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虾球传》(小说)1947年10月至1948年12月在中共主持创办的香港《华商报》上连载,以二战结束后的粤港两地为背景,讲述流浪少年历经劫难,最终在党的帮助下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故事。作者黄谷柳。


《骑马挎枪走天下》(诗歌)该作品为抗美援朝题材,爱国之音铿锵有力。作者张永枚,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创作员。1954年创作于东莞。1956年被改编为同名军旅题材抒情歌曲,获得广大听众喜爱。


《三家巷》(小说)1959年出版,再现了南粤大地上风起云涌的诸多革命历史事件,在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作者欧阳山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广东作家”。


3.jpg


《金沙洲》(小说)1959年出版,描写上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时农村的生活和矛盾。作者于逢(广东台山人)。


《山乡风云录》(小说)1962年出版,作者吴有恒(广东恩平人)。小说描写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华南那横山区一支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的故事。后被改编为粤剧现代戏《山乡风云》,1979年拍成电影《山乡风云》,均成为经典。


《香飘四季》(小说) 作者陈残云(广东广州人),1963年出版,反映了解放后的珠三角水乡人民建设新农村的昂扬斗志以及他们纯美温馨的爱情。


《艺海拾贝》(文艺随笔)作者秦牧(原籍广东澄海)。散文体裁,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1962年出版。


《风雨桐江》(小说)描写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东南沿海地区侨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人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作者司马文森,1964年出版。


《欧阳海之歌》(小说)广州军区创作员金敬迈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1965年在上海《收获》杂志发表。小说描写了欧阳海在短短的23年人生里,在各种困难面前,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


4.jpg


《火红的云霞》(小说)讲述了复出中年干部梁霄面对企业残破现状,勇于担当,重振企业的故事。1982年发表,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者吕雷(籍贯广东惠东)。


《商界》(小说)中国第一部正面反映市场经济的长篇小说,1988年连载于《当代》杂志。由广东作家钱石昌、欧伟雄合著。


《大风起兮》(小说)2001年出版,以深圳某工业区改革为原型,展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广东改革者的魄力及艰辛。2006年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作者陈国凯(广东五华人)。


《“非典”的典型报告》(报告文学)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抗击非典战役的报告文学,200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生动读本。作者徐南铁。


《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纪实文学)2014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惠州作家刘明霞。作品立体地展现了“中国好人”古槐基37年坚守深山教书育人的事迹。


《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纪实文学)2015年出版,描述了冼星海从一个普通贫苦疍民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历程。作者刘迪生。


《长征大会师》(小说)2016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大会师的壮阔画卷。作者雷献和。


《己卯年雨雪》(小说) 2016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以1939年长沙会战、营田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仇恨与宽恕的故事。作者熊育群。


《南粤春早》(散文)作者丘克军,创作于2018年,被人民日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选登。


《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报告文学)作者曾平标,2018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记述了港珠澳大桥从发轫到梦想成真近40年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一超级工程非凡的建设过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也是中宣部2018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入选图书。


5.jpg


影视


《渔光曲》(电影)影片诞生于1934年,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电影,也是世界电影从无声转向有声时期的经典作品。编导蔡楚生(广东潮阳人)。


《羊城暗哨》(电影)1957年上映,为红色题材电影名作。讲述解放初期,公安人员打入敌人内部,将敌特组织一网打尽的故事。由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卢珏执导。


《南海潮》(电影)讲述解放前南海渔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游击队的帮助下,最终走上翻身求解放的斗争道路。1962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蔡楚生、王为一执导。1964年获“百花奖”故事片奖、编剧奖和导演奖,被称为新中国电影史的里程碑。


《大浪淘沙》(电影)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根据朱道南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编,再现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1966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伊琳导演。


《海外赤子》(电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描写华侨热爱祖国、祖国爱护华侨的彩色故事片,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首映于 1979年。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年获广东省第一届“鲁迅文艺奖”。插曲《我爱你,中国》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百年歌曲精选目录。


6.jpg

电影《海外赤子》剧照。


《雅马哈鱼档》(电影)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风情,具有浓郁时代生活气息。由章以武、黄锦鸿的同名小说改编,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1984年首映,被称为中国“南派电影”的代表作、“广东改革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以及“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7.jpg

电影《雅马哈鱼档》剧照。


《少年犯》(电影)新时期第一部普法题材电影,曾牵动了千千万万青春期少年和父母的心。由深圳影片公司于1985年推出。


《孙中山》(电影)讲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建立富强民主的中国而不懈奋斗的故事,是一部恢弘的革命史诗电影。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丁荫楠执导,1986年首映。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9个奖项及最佳录音等3个提名,是迄今为止荣获金鸡奖数量最多的影片。


《外来妹》(电视剧)一部最早反映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首播于1991年。获1992 年第十二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首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最佳电视剧奖。由中央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出品。


8.jpg

电视剧《外来妹》剧照。


《情满珠江》(电视剧)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几十年来广东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波澜壮阔画卷,首播于199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第十四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等奖项。由珠江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联合出品。


《英雄无悔》(电视剧)刑侦反腐电视剧,展现了改革开放中广东公安干警可歌可泣、铁骨铮铮的英雄故事,首播于1996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和第十六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优秀编剧奖。由广东电视台、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公安厅、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摄制。


《和平年代》(电视剧)正面描写改革开放条件下部队建设以及军队与地方关系的电视长剧,首播于1996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第十七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第十五届“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由广东电视台、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广州军区政治部摄制。


《紫荆勋章》(电视剧)展示了中资企业在香港回归前后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屈辱与光荣、挫折与奋发历程,2001年首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电视台录制。


《大江沉重》(广播剧)改编自广东作家吕雷和赵洪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描述珠三角边缘山区摆脱贫困的故事。2002年荣获中国广播剧奖连续剧一等奖第一名。由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制作。


《邓小平》(电影)电影以时间为线索,将邓小平一生中的大事件通过纪实手法串联起来,再现真实历史。2003年首映,由珠影制片厂创作。该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潜伏》(电视剧)民国题材谍战剧,2009年首播。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十五届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金奖、最佳男主角奖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东阳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电视剧)讲述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前后的曲折历程,再现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片,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获28届“飞天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广东南方电视台立项,长城影视传媒集团和广东南方电视台联合投资出品。


《太行之脊》(电视剧)主要讲述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同侵华日军生死相搏的抗战故事。2020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中视线集团等联合出品。


《绝密使命》(电视剧)讲述为了支援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一条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到苏区的红色交通线的故事。2021年4月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品。


9.jpg


音乐


《国际歌》中文版(歌曲)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改为季刊在广州出版,瞿秋白将重新翻译的《国际歌》中文版歌词首次配上曲谱发表。中共三大闭幕会上,由瞿秋白指挥,代表们齐唱《国际歌》。广州是《国际歌》在中国的首唱地。


《思乡曲》(歌曲)1937年日寇入侵,整个国家陷入生死存亡之秋。《思乡曲》是马思聪(广东海丰人)所写《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


《黄河大合唱》(歌曲)1939年首次演出,歌曲慷慨激昂,在抗日战争期间起到鼓舞作用,是抗日军民广为传唱的歌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作曲。


10.jpg

1939年,冼星海指挥鲁艺音乐系学院排练《黄河大合唱》。


《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曲)这首山西民歌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创作于1959年。20世纪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谱曲张棣昌,被誉为“新中国电影音乐开拓者”,从广东梅县走出的音乐才子;作词乔羽,由郭兰英演唱。


《歌唱农村新面貌》(歌曲)原为南音曲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罗天婵用歌唱的方法进行演绎,反映农村新面貌,广为流传。罗天婵出生于广东韶关,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位抒情女中音歌唱家。


《人民军队忠于党》(歌曲)2009年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1960年由张永枚作词、肖民作曲。张永枚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创作员,肖民于1953年驻扎广州。


《谁不说俺家乡好》(歌曲)电影《红日》插曲。2009年,该曲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由广东音乐家杨庶正和吕其明、肖培珩作词作曲,创作于1963年。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歌曲)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广东词曲作家创作的最早、流传最广的颂歌体歌曲之一。该曲获新中国成立50周年优秀作品奖、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创作于1971年,郑南填词,刘长安谱曲。


《我爱你,中国》(歌曲)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题材中最有影响力的歌曲作品之一。创作于1979年。作曲郑秋枫,曾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作词瞿琮。


《迎宾曲》(歌曲)长春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的故事片《客从何来》主题曲,影片反映的是上世纪70年代广交会的盛况。作曲雷雨声,曾任广东省音协副主席;作词刘文玉。


《春天的故事》(歌曲)歌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赞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主旋律歌曲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94年,由蒋开儒(深圳市罗湖区文联成员)、叶旭全(广东东莞人)作词,王佑贵谱曲。


《走进新时代》(歌曲)作词蒋开儒,作曲印青。199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最美是你》(歌曲)赖房千(广东连平人)作词,姚晓强(曾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曲,创作于2013年,获中国音协主办的“美丽中国梦”征歌金奖。


《亲爱的中国》(歌曲)作词瞿琮,作曲隋晓峰,创作于2018年,是广东省音协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大型交响组歌《我的中国梦》中的一首作品;登上2020年央视春晚,成为零点钟声前的压轴作品。


11.png

《亲爱的中国》登上2020年央视春晚,成为零点钟声前的压轴作品。


《甜蜜的高帽》(歌曲)作词梁天山,作曲、编曲黄智骞,创作于2018年,是广东省音协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大型交响组歌《我的中国梦》中的一首粤语作品。获“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2017—2021)—‘听见中国听见你’年度优秀歌曲”(中国音协主办),为入选歌曲中唯一的方言歌曲。


《有一种力量》(歌曲)广东音乐界声援武汉抗疫MV,由金旭庚作曲、苏虎作词,集结25位歌手共同演唱,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起一股精神力量。


美术


《东战场上的烈焰》(中国画)描绘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炸毁的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之景。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日本绘画的技法特征,表现了战争废墟现场的萧索和悲剧色彩。由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创作于1932年。


《到前线去》(版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左翼美术青年在救亡运动中的风貌。作者胡一川,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创作于1932年。


《怒吼吧!中国》(版画)创作于1935年。象征中华民族命运的青年壮士被捆绑在木桩上,眼睛也被蒙住的他正在怒吼,一只手伸向触手可及的匕首,寻求解放的姿态呼之欲出。作者李桦(广东番禺人)。


《游击队行军》(版画)作者古元(广东珠海人)于1939年完成的人生第一张木刻作品。自此之后,他坚持为革命、为人民而创作。


《放下你的鞭子》(油画) 创作于1940年,以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街头剧为题材,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作者司徒乔(广东开平人)。


《一辈子第一回》(中国画)作品被公认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作者杨之光(广东揭西人),创作于1954年。


《武汉防汛图卷》(中国画)创作于1956年,根据中国人民抗击武汉特大洪水的壮举而创作,是一件有着“防汛诗史”美誉的新中国山水画经典作品。作者黎雄才(广东肇庆人)。


《广州解放纪念像》(雕塑) 立于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广场中央,广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广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是广州城市标志之一。作者尹积昌(广东南雄人)。


12.png

《广州解放纪念像》 立于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广场中央。


《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傅抱石和关山月(广东阳江人)于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年青人》(版画)黄新波(广东台山人)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61年。通过人物塑造,对年轻人寄托真诚希望,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山村医生》(中国画)作者王玉珏,创作于1963年。表现山村医生的敬业精神,被视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重大突破。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中国画)创作于1971年,反映延安时期军民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情景。作者林墉(广东潮州人)。


《心潮逐浪高》(中国画)创作于1972年,画面中红色的手扶拖拉机驰骋在广阔无垠的金色田野里,劈开谷浪,滚滚前进。作者伍启中(广东新会人)。


《永不休战》(油画) 作者汤小铭,曾任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画作创作于1972年,是当时所有描绘鲁迅的美术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1976年由邮电部印制成纪念邮票发行。


《我是海燕》(油画)潘嘉俊(广东广州人)创作于1972年,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邮电部于1973年发行《中国妇女》纪念邮票一套三枚,《我是海燕》被选作其中一枚的图稿。


《绿色长城》(中国画)新山水画的范本,创作于1973年。寓意防护林既可防沙,又可防风,还可以防敌人,是一个绿色的铜墙铁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者关山月(广东阳江人)。


13.jpg

中国画《绿色长城》。


《孺子牛》(雕塑)1984年落成,象征奋力开拓的经济特区建设者,成为改革、开拓、创新的深圳精神的标志形象。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金奖。作者潘鹤(广东南海人)。


14.jpg

《孺子牛》象征奋力开拓的经济特区建设者。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中国画)李劲堃(广东南海人)代表作之一,于1991年根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词的意境创作。


《南粤春晓》(中国画)作者许钦松(广东澄海人),创作于2007年。2008年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南粤山水代言“国家艺术形象”。


《九天九夜》(雕塑)作品反映2008年冰雪灾害中,为保证广州火车站数十万滞留旅客的安全,4名士兵连续奋战九天九夜而过度劳累,倚着路旁栏杆站着睡着了的感人情景。作者许鸿飞(广东阳江人),创作于2008年。


《青年毛泽东》(雕塑)长沙橘子洲头地标,被誉为中国当代雕塑史上新的里程碑。作者黎明,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创作于2009年。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15.jpg

《青年毛泽东》是长沙橘子洲头的地标。


《珠江胜景图》(中国画)大型国画长卷,展现珠江流域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是“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委托创作。分别由方土团队(上卷)、许钦松团队(中卷)、李劲堃团队(下卷)于 2018 年创作。


《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中国画)2020年,广东画院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深珠汕厦经济特区国画名家与全体国画家共同参与,展现经济特区40年建设成就这一内涵宏大的历史主题。入选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戏剧


《红花岗》(粤剧)1957年由广州市三轮车工会第十分站粤剧组创作,取材于1927年广州起义。1959年经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红花岗》创作组改编后,由广东粤剧院演出。


《山乡风云》(粤剧)该剧被视为现代粤剧的里程碑。改编自吴有恒的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首演于1965年,由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文觉非、少昆仑、郑培英等主演。


16.jpg

《山乡风云》被视为粤剧现代戏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南方的风》(话剧)根据白云山制药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胆起用人才、靠三口大锅起家发展成现代化大企业的真实故事而写成。记录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性变革。由广州话剧团演出,欧伟雄、杨苗青、姚柱林编剧,1984年首演。


《特区人》(话剧)该剧把特区人如何排除生活中久积的渣滓而破旧创新、开拓进取的风姿,融合在神采飞扬而和蔼亲切的舞台天地里。由广东话剧院创作,林骥编剧,1984年首演。2019年获第三届华语戏剧盛典“致敬新中国话剧70年”十大代表作之一。


《星海·黄河》 (舞剧)由广州歌舞团创作,执行编导文祯亚,1998年首演。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文华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


《驼哥的旗》(粤剧)讲述抗日战争期间岭南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人生命运,从小人物的角度反映大时代风云。由深圳粤剧团刘云程、郑继锋、萧柱荣创作,首演于2000年。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近十项大奖。


《再走万水千山》(话剧)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特别艰难的典型场面。由广州话剧团演出,2001年首演。


《风雨红棉》(舞剧)取材于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的故事,以现代视角,将革命者形象更人性化地搬上舞台,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由广东歌舞剧院于2002年创作,编导文祯亚、陈军、高原、孙跃颉。获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及编导、音乐创作、美术等奖项。


《刑场上的婚礼》(粤剧)该剧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和广州起义八十周年而创作,讲述了1927年共产党人周文雍、陈铁军以刑场为婚姻殿堂献身革命的历史故事。由广州市红豆粤剧团创作,编剧卫中,导演谢平安,2007年首演。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等奖项。


《春雪润之》(话剧)该剧通过描述毛泽东送长子毛岸英到朝鲜前线,承受毛岸英为国捐躯、安葬在异国他乡的巨大悲痛,表现深厚的父子感情。该剧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王筱頔执导,2009年首演。先后获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


《小凤仙》(粤剧)再现了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由佛山粤剧院演出,2011年首演。作为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在北京演出,是广东省唯一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的剧目,还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30强。


《孙中山与宋庆龄》(粤剧)该剧采用倒叙的手法,从1913年至1925年两位革命伴侣共同走过的十余年岁月中抽取了几段重要经历来着重呈现。由广州粤剧院·广州红豆粤剧团演出,首演于2011年。


《沙湾往事》(舞剧)由广东歌舞剧院于2014年创作,编导周亚莉、韩真、石泉,将中国舞和现代舞融为一体,是兼具民族和现代气质的舞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五届文华奖、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


《梦·红船》(粤剧)讲述上世纪30年代粤剧艺人追寻梦想的历程,红船子弟演绎出一曲爱恨交织、义薄云天的壮歌。由广东粤剧院打造,梁郁南、尹洪波共同创作,丁凡执导,由彭庆华、曾小敏、文汝清等主演,2014年首演。该剧荣获第二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奖剧本奖一等奖,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等6大奖项。


17.jpg

广东粤剧院《梦·红船》剧照,主演彭庆华、曾小敏。


《烽火·冼星海》(音乐剧)国内首部以冼星海为题材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以冼星海在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的音乐路程为情节线索,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音乐创作、实践和成长故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之作。该剧由南方歌舞团制作,陈晓琳担任编剧,2015年首演。


《还金记》(粤剧)该剧改编自罗宏长篇小说《骡子和金子》,描写马得金从一名老实淳朴的马夫,历尽艰难走完长征,把红军的三百两黄金送还的故事,诠释了主人公对“诚信”二字的坚守。由广东粤剧院创作,文汝清领衔主演,梁郁南编剧,王佳纳任总导演,2016年首演。2020年9月21日,获得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戏剧奖”。


《李坚真》(广东汉剧)客家地区红色政权建设的重大历史题材。由广东汉剧院出演,2017年首演。


《桑浦山花》(潮剧)该剧以大脊岭抗战为背景,通过山民秋菊一家的遭遇,表现揭阳军民在这场保家卫国战争中的民族大义与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由广东省百花潮剧院演出,2017年首演。


《红军阿姆》(潮剧)该剧取材于吴南生报告文学《松柏长青》和潮剧剧本《革命母亲李梨英》,塑造了一位朴素坚韧的革命母亲形象,大量使用潮汕民歌小调及“对歌”“出花园”等潮汕特色民俗。由广东潮剧院打造,首演于2018年。荣获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及表演、音乐设计奖项。


《行在南国·周先生》(话剧)讲述了文学巨匠鲁迅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的短暂经历,将“鲁迅精神”与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对照,寻求价值反思。该剧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作并演出,2018年首演。


《彭湃之母》(白字戏)该剧讲述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运动先驱彭湃烈士的母亲周凤,从佃农之女到富家主妇,再到与儿子一起投身革命的传奇人生。由汕尾市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制作,范莎侠创作,程力耘执导。2019年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