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可以抓住哪些机会?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1-08-05 10:57:49

本文作者是曾经的教辅图书策划人,从业十余年,屡有热销产品出炉。后投身教培行业,短短5年间,从线上到线下,从小学到中学,从教研到产品,多个岗位转了一圈。对教育出版、教育培训两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和感情。


对教培行业而言,2021年夏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几个重要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细则、监督实施,一气呵成。


01

陆续出台的重要政策做了哪些具体规定?


7月24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双减”政策,全称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规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二是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如,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不得上市;不得占用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各平台不能刊登校外培训广告。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培训时间。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以贯彻落实“双减”意见,指导各地做好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治理工作。其中,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7月30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方案》(简称《方案》),就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作出部署,并明确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重点,其中包括打造良好教育生态情况,主要包括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双减”和落实“五育并举”等情况。


与政策相对应的,整个社会都成了教培行业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一方面,上市教培公司股价暴跌,各大教培机构大比例裁员,响应政策要求、下架学前业务线……另一方面,快速谋求转型,如猿辅导宣布转型素质教育赛道,并推出科学启蒙教育新品牌“南瓜科学”。如好未来推出了彼芯课后成长中心,转型做托管机构,提供托管服务。还有转型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网易有道等机构都有所尝试。


各大机构对已有的学科产品进行了调整,以符合政策要求。其中,与教育出版相关度较高的是对寒暑假产品的调整。按照“双减”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多教培机构有可能这样调整寒暑假课程为:由原先的销售直播课送讲义练习册模式,改为销售练习册附赠答疑辅导和录播课模式。寒假时,教培机构的付费用户,会收到一本练习册,学生完成练习后,扫码拍照由后台进行判题,遇到不会的由机构的辅导老师进行答疑,根据作答情况、针对知识薄弱环节推送录播课程。练习、答疑、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其中,服务的比重较大。


02

教培行业和教育出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双减政策适用于教育出版吗?

教培行业的收缩,对教育出版是利好吗?

如果是利好,教育出版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梳理一下在教培行业狂飙突进的这十几年中,教培行业和教育出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或许,历史的梳理与回顾,对我们看清前行的道路,能有所借鉴?


教培服务与教育出版图书的用户是完全重合的,用户的时间是一定的。在教培行业高速发展的这些年,对出版业而言,除了争夺用户、争夺用户时间、争夺用户预算,教培行业在出版业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试举几例:


成为出版业产品的特殊销售渠道。教培行业中,除了知名度高的头部公司,还有大量的中小规模机构,他们的教研能力较弱,会直接采购教育出版的一些图书、直接用作教材授课,尤其是英语、作文、阅读、学前等细分门类,由此,产生了一些专供教培行业的图书,如小桔灯作文等。


直接进场做出版,贡献了行业爆品。一些头部教培机构,直接成立出版中心,按照教育出版的经营模式,把机构的优质教育内容直接转化成出版物,如好未来文创出版中心、作业帮、网易有道的图书市场销售业务。由此还诞生了一些图书市场上的爆品,让出版业叹为观止,比如,好未来的《摩比爱数学》系列,连续数年在618、双11大促中表现极为亮眼,也成为大量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时的必备选择。


产品创新,对出版业亦有启发。由于教培行业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由技术、资金驱动带来的对高速增长的渴求,创新的步子迈得很大,从中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极强的产品,值得出版业借鉴,甚至成为一个新的产品门类,比如低幼盒子产品,斑马英语盒子、STEAM科学盒子等。


此外,随着教培业的火爆,大量的教培讲义、练习册、随材的印刷,直接为造纸、印刷、物流等领域带来了新的需求和增长。


同时,大量教育出版机构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图书上放置二维码直接配套题目讲解音视频,以图书为载体的整体课程输出,如整本书阅读等门类,这些尝试都为图书用户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服务。


03

教育出版机会何在?


随着“双减”政策的影响,教育出版将作出哪些调整,又有哪些机会可以抓住?


第一,“双减”政策中再次重申做好培训广告管控,“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教育出版从业者要特别重视这点,避免触碰红线。此外,“双减”政策还规定,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与此相关的出版物是否受影响,还有待观察。


第二,学生闲暇时间增多。一方面,“双减”政策中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作业时长得到控制。同时,政策建议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这些,对教育出版都是极大的利好。学生有时间了,才能开展大量的阅读活动,特别是经典阅读。


第三,教辅图书产品设计上,反映政策的最新要求。“双减”政策规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教育出版是围绕教材、服务课堂的,这些规定,提醒我们在教辅图书的设计和内容编写中要紧紧围绕教材,不出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


第四,可以重点关注学前素养启蒙、英语阅读、职业教育等某些门类的出版物。由于家长的学习意识、学习观念已经被教培机构以往铺天盖地的宣传所影响,家长的明确需求已经产生。如果教培机构不能满足,会倾向于寻找替代品,此时,某些品类的出版物就成为选择之一。“双减”政策规定,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学科培训。3~6岁阶段的各种中文英文读物、素养启蒙读物,可能会成为很多家长的重点关注内容。职业教育值得关注是因为今后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学习,用户人数规模扩大、学科更加多样,相关教材、教辅的需求量必然加大。


第五,一定程度上,教育出版机构可以借机储备一些人才。教培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较高的薪酬水平、行业发展的红利,吸引了大量名校毕业生进入教培行业,教育出版作为传统行业,优势很不明显。现在,教培机构大量裁员,很多人才会重新考虑职业规划,由于两个行业天然的联系,教育出版行业会成为其中一些人的选择方向。教育出版机构可以有针对性的面向教培机构进行招聘、吸纳人才、储备人才。另外,政策严禁公立校老师有偿补课。公立校老师,本来就是教育出版行业的主要作者来源,所以,一定程度上,教育出版机构可以趁机扩大作者资源储备、筛选优秀老师进入作者队伍。


《刘润·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刘润有这样一个观点:出版是标准化的产品,培训是服务。图书产品更加标准化,成本低,但是不负责学习效果。培训服务更加个性化,效果好,但是成本高。产品和服务,就像是一条线的两个极端。教育培训与教育出版的融合,行业一直摸索,目的只有一个,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对教育出版行业而言,立足出版,以用户喜欢的方式,提供更加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最终产品的形态,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那又何妨,用户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