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圆一个方言学的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1-09-10 18:03:00

image.png

 

盛世修典,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标志,但一部辞书的出版过程却往往是耗时耗力,艰难曲折,何况《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这样一部专科型、学科型词典。汉语方言纷繁复杂,作为第一部既讲方言又讲方言学的词典,编纂难度可想而知。业内人士也知道这难度之高,仿若蜀道,出版社编辑团队和主编詹伯慧先生、张振兴先生却没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选题确立后,社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了强大的编辑团队。2013年冬,《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4年春,又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两位先生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们积极动员,尽可能地发动全国各地方言学界老、中、青研究人员参与词典的编撰。那些年,从新疆到海南,从云南到福建,从国内到海外,300多名研究人员,同心协作,通过线上线下,默默团结在以詹伯慧和张振兴为主编的编纂团队中。这部词典的副主编是时任暨大方言中心主任甘于恩和长江学者、山西大学教授乔全生,这些少壮派的方言研究团体更是大词典的中坚力量。

编写人员遍布全国,由于内容繁杂,历时较长,编写团队和编辑团队不能时时聚首,网络成为编审书稿沟通的主要工具。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圆一个方言学的梦”。“我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的顺利出版。作为双基金项目,出版社编辑在申请立项之前就全程跟进,与词典编纂的主编团队制定了“圆梦计划”,包括图书的内容样条、规模设计、内部结构、体例设计、审读统稿等各个方面,力图高效、高质地推进项目。从2014年春项目的启动,到2017年秋项目的结项,大词典经历了1000多个日夜,这是一部凝聚老、中、青几代方言学人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辞书编辑团队心血的工具书。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组数字可以看出这个“圆梦计划”的不易。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召开的大规模的会议不下6次,平均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或小型核心编写组的碰头会,大大小小的会议达30多次。微信群里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学术碰撞、交流书稿问题,高峰时达到2000多条信息,3年下来达10万余条微信记录。

参与项目的核心编纂者,都是方言学界的各方言区研究的大家,平均年龄80多岁,如广西大学的刘村汉教授、厦门大学的周长楫教授、南昌大学的刘纶鑫教授、湖南大学的鲍厚星教授等,他们都是原来就与詹伯慧、张振兴共同搞方言学研究的“老伙计”。大家在合作上同声共气,在学术上却严谨执着。

辞书的编纂和后期的编辑工作量非常大。当编者把方言学词条交到编辑手上时,这些稿件还仅是未经雕琢的“璞玉”。由于出版时间受限,大词典的稿件都是陆续交来,陆续审读,上卷词条达10批之多(还不算后来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必须补充的重要条目)。条目按照各方言区及不同的条目性质分类提供,初步审核后,进入审稿程序。经过各分组负责人再提交到审稿组。而下卷的原始稿也是几十个方言点的语言特点概说文件、字音文件和词汇文件,不是表格的对照形式,需要重新设计表格。

作为专业性学术词典,书稿的统稿更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情。编辑小组特别设计了编辑校对的注意事项和体例要求,在编辑和校对的全过程环节进行把关,完善书稿内容。编辑的审稿分成了按方言区和词条性质先初审,条目大部分收齐之后,按音序排列,再次初审。审稿的过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如一个条目,就可能涉及众多的人物、著作、出处等。不少人物、著作、术语等条目都是在审读的时候发现缺漏,不断更新补充的。同时还需要按照样条和辞典体例修改订正条目,在知识性、科学性方面进行统稿把关,各方言点之间的条目选择也需要在内容和数量上进行平衡。大词典审稿、通读、统稿达10余次之多,后期的词条专项检查项目也有几十项。

“好书多磨”,一波三折。2016年7月,我们原本已经排好版的下卷遭遇了重大挫折。由于下卷的字音表和词汇表部分书稿交稿比较早,而且主要参考了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42卷,以为内容比较成熟,很快就进入了编校排版。但编辑审稿中发现42卷本的各卷选择的常用字词不一致,如代表A地的某词典收录了A地某些常用字和词,但代表B地的某词典又收录了B地另一些常用字和词,与A地无法比对。我们的词典采用对照表的方式,则表格中可能出现很多缺漏、无法比对的字词。要使表格相对完整,需要重新找这些方言点的作者补充内容,然后需要手动把字音和词语录入,书稿等于要重头开始,重新进行编校。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个时候还发现字音表和词汇表的表头也需要重新调整顺序,这是一个重新搭建大厦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犹豫了,改还是不改?一切推倒重来,时间上非常紧迫,还可能有新的错误,排版那边也存在技术困难。但如果不改,将出现基础性的一些问题,还可能会被学界诟病。经过多次会议讨论,与詹先生和张先生两位主编磋商,又与排版部进行协调,研究对策。这时“以一份匠心,做一本好书”的信念激励着我们,即使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受詹先生和张先生委托,刘村汉教授从广西专程过来,和我们并肩作战,稿子全部编号、逐条手动剪贴好,逐页核查,终于排出了一份新的字音表和词汇表初稿。

历经多次的内容推倒、补充、修订、核查、核校,大词典终于显出了它的美丽面貌,形成了最终的样子:大词典上、下两卷,合计465万字。上卷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包括人物条、著作条、方言条、术语条等,合计近3000个条目,为百科词典的体例,内容包括汉语方言学学科方方面面。下卷选取54个方言点,包括概说、字音对照表、词汇对照表,对方言点的现象进行比照。

2017年9月,在大词典新书发布会上,时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长刘丹青教授评价:“《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是一座由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筑就的学术丰碑,规模空前,内容丰富,其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得以彰显。”

大词典出版后获得多项荣誉:2018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评审特别优秀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图书审读报告优秀奖;2019年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默默耕耘,终有所获。众多奖项是对《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的高度认可,也是对编辑付出心血的鼓励和认可,更是对方言学科和学术之树长青的方言学专家们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