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评小说《大望》:荒岛上的三重奏

来源:晶报·深港书评 发布时间: 2021-09-23 17:41:30

编者注:小说《大望》是70后作家李凤群最新魔幻主义色彩长篇新作,聚焦老龄化、养老及教育问题。故事讲述了住在同一个小区里的赵钱孙李四位老人,某一天,毫无预兆地出现了异常状况。儿女把他们给遗忘了,他们紧迫地意识到一场灾难已经降临:离开子女、无依无靠。不可思议的是,他们靠着自己的力量,在大望洲上生存了下来,并且正视了过去视而不见的东西——自己的灵魂深处……

以下为《大望》的书评。


image.png


《大望》

李凤群 著

花城出版社

2021年8月



如果单单将李凤群的新长篇——《大望》的主题理解为“养老问题”,那未免有些狭隘了。表面上看,小说写的是四位突然遭到子女遗忘的老人重新聚首于现已无人居住的老家大望洲,他们如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一样,迅速脱离常规的养老生活被甩入一个无法自证身份的“游戏Bug”。在大望州这个“Bug”里,四位老人被“衰老”、“遗忘”、“忏悔”三条河水包围,而唯一的出口似乎只是由这三条河流间歇冲刷才会藕断丝连出现的“存在”。而影响于赵钱孙李四位老人(实际指所有老人,更是指所有终将变老的人)的“存在”,“衰老”是诱因,“遗忘”是结果,“忏悔”则是补救。


一、衰老是诱因


那一天是看似寻常但又极不寻常的一天,老赵只是出门买了趟早餐,再敲门时儿子与孙子却疑惑地询问老赵是谁;在离开大儿子家前往二儿子家的路上,钱老师上错了车便再也找不到儿子的住所;孙老善更是在儿子家里直接变成了空气,仿佛家中并无此人;老李远在日本的女儿也反常地与她断了联系。


当四位平常就有联络的老友发现大家的遭遇类似时,于是相聚于他们生活了大半生的“荒岛”大望州,四位老人见面先是寒暄,寒暄之后开始探求意外产生之谜。是因为他们同为大望州人,还是因为他们已经死了?是因为他们前世做了什么缺德事,还是因为他们得了老年痴呆?是只有他们如此,还是所有老人都是这样?老人们的各种猜测都存在造成此般局面的可能,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老”人的身份。


正如小说中所说:“老,似乎本身有一种符号,这种符号遮蔽了其他的信息,这个符号否定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威严,他们的体面,甚至是他们的眼泪。”“老”这个符号直接否定了老人们的存在,而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生活中的衰老是一种生理性的“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因此对于老人存在的否定也是一种缓慢的渐进,这是生活中许多子女遗弃父母的一种心理常态。但《大望》与此不同,《大望》的手法更为夸张,四位老人几乎是“一觉醒来”就异化成被否定的存在,虽然过程一下子被缩短,但究其诱因还是可以看到“衰老”的“助推作用”。


“衰老”代表着死亡,一下子被按下了加速键,这四位老人实际上已经从子女们的生活与心灵中“死去”了,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提示:比如老赵的儿子赵光军在报警时称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钱三顺在面对钱老师的质问时也说自己的父亲几年前死在了手术台上,孙老善则是直接在儿子家变成了空气般的存在。至于为什么只有亲人不认识他们而无关的人却可以看见或者与他们产生联系,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这一桥段其实在其他艺术作品中也时有出现,比如今敏的动画作品《妄想代理人》中有一则故事就是几人相约自杀,但怎么死都没死成,最后发现其实他们早已经没有了代表着“存在”的影子,是已经去世之人;被誉为“催泪神作”的动画作品《团子大家族》中也有一位叫做“风子”的少女,她的身体因车祸躺在医院,灵魂却在学校里正常生活,所有人都能见到她的存在,却唯独与她关系最亲的姐姐看不到她。


如果说以“死亡”来解释小说中的“衰老”有超现实性的成分,那么还有个更为现实的可能,即几位老人的确是得了老年痴呆症,这点在小说中也是有所暗示的。比如钱老师的学生周立全见到钱老师时说“我们都以为你死了,也有人说你老年痴呆了,你还在呀?”,而他的儿子钱三顺也说“如果今天有人来跟我认亲,一定就是鬼,不然就是精神病。你们自己选,鬼还是精神病?”他们证明身份的努力一路碰壁,“没有人怀疑他们是坏人,只怀疑他们是病人,是脑子出了问题。他们并不相信是其他人出了问题,是儿女们出了问题,单单只怀疑他们出了问题,而且还会继续出问题。警察信不过他们,什么原因都没有,就因为他们是老年人。”如果说,小说中的几位老人是得了老年痴呆于是幻想出了自己子女的事、幻想出了自己的遭遇,这一切只是他们或者他们中的某个人的幻想与梦境,也有说得通的地方。


但是如果单纯以“死亡”或者“痴呆”来为这篇小说故事的生成寻求具体逻辑,未免显得有些刻板,其实不妨将作者的写作视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假设,假如生活中真有一群人并没有去世也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单纯地老了,但是他们的子女突然不认识他们了,他们该如何以自己“衰老”的身份继续存在?难道真的如小说中所说“我们四个老人,‘老’这个字,就代表了一切,代表了没有价值,代表了无用,代表了遗忘。”?“死亡”与“痴呆”常常是人们为“衰老”扣上的帽子,而真正会令人们心生厌恶的,或许只是“衰老”本身,小说就是在为现实中的“衰老”现象做一次加速,通过几位老人天翻地覆的遭遇,展示了“衰老”之痛,更展示了旁观者对待尚未降临的“衰老”之冷漠。


二、遗忘是结果


如果说“衰老”的终点是“死亡”,那么“死亡”的终点则应当是被“遗忘”。


正因为死后的世界并没有这么糟糕,人们坚信着灵魂的永恒,许多的宗教才得以存在。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就曾隐喻“死亡”与“遗忘”的关系,他认为“遗忘”是灵魂的病态,回忆是灵魂重返健康的唯一途径。


对于“遗忘”的恐惧更甚于“死亡”,这一点在《大望》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向信佛的孙老善在面对困境时多次想到了死,屡次出现转机但又屡次失败时一向清醒的钱老师也想到了要自杀,记忆之于生命,正如小说中所说:“这些记忆,这些支撑灵魂的记忆,如果被偷走的话,那跟要了命又有什么区别,那跟植物人有什么区别,那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那就是被夺去了全部所有!那就是天塌下来了。”小说将“遗忘”与“死亡”相联系,而“死亡”的背面也就是“存在”,小说由此展现了“记忆”对于“存在”的意义,当证明赵钱孙李四位老人存活过的“记忆”开始消失时,真正的“死亡”也才随之降临。


而小说中的“遗忘”实际上又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他人对于自己的“遗忘”,另一类则是自己对于自己的“遗忘”,后者才是最令人绝望与致命的。当发现子女遗忘了自己时大家虽然感到震惊与无奈但是还并没有真的想到去死,因为他们作为人的“存在”还有彼此可以证明,但当发现自己也开始不同程度的“遗忘”自己时,几位老人的心理防线才开始迅速崩溃,孙老善是率先“遗忘”的,也是提自杀最多的,钱老师一向清醒,但当恢复记忆的计划功亏一篑时也嚷着要喝农药自杀。由此可见,“遗忘”的结果,其实就是对于“存在”的覆灭。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就有一个“真正的死亡是被所爱之人遗忘”的核心设定,主角阴差阳错进入了“死后”的世界,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去世的太爷爷,而真正会使太爷爷“灰飞烟灭”的则是太爷爷尚活着的女儿(如今已经是记忆衰退的老人)对于父亲记忆的彻底丧失,而为了不使太爷爷的亡灵最终消失,办法也正如柏拉图所认为的:“回忆是灵魂重返健康的唯一途径”,奶奶记起了太爷爷,太爷爷便“虽死犹生”。可以看到《大望》中同样有此设定,为了不让带来“死亡”的“遗忘”彻底否定大家,老人们通过“记笔记”与“讲真话”的方式开始了恢复自己与子女们记忆的努力。


三、忏悔是补救


如果说“衰老”代表的是第一层的“死亡”,“遗忘”代表着最终性的“死亡”,那么努力恢复记忆则是对于“死亡”的挽回以及对于“存在”的补救,而《大望》中老人们恢复记忆的最主要方法则是通过“说真话”。这一规律是当老赵和孙老善偷东西回来头痛难忍时,“细心的”钱老师发现的:“谈话不涉及真假的时候,大家都看上去不错”,并且后来还证实了真话说的越多子女们对于自己的记忆也越清晰,反之则会头痛或者继续折返于“迷失之境”。


有了这无形之手作为测谎仪,加上数日的生死与共,赵钱孙李四位老人才呈现出洋葱一般的质地,他们被多年来的谎言层层包裹,开始了“褪皮”的过程。每在吐露真话时脱掉一层外衣,就会带来使人“泪流”的刺激效果,老人们一生中的各种事情开始展露出一种不堪的真实,而正是这种不堪,才使得四位行将就木的老人重拾如竹笋之芯一般的柔嫩洁净,四人的形象也渐次丰满起来。


而这一倾吐真话、反思过往的“剥皮”过程,实际就是对于自己过往人生的“忏悔”,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小说中四位老人的“存在”才有重新成立的可能。


通读文本不难发现,四位老人被“遗忘”的程度是不相同的,老赵和钱老师还能够直接与儿子面对面对话,老李的女儿叶子虽远在国外但是她为老李租的房子还是存在的并且小说最后老李还切实地接到了叶子的电话,孙老善则直接如空气般不能为儿子所感知。


结合四人所“忏悔”的内容以及四人前后形象的反差或许我们能为这种差异化“遗忘”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四人所要“忏悔”的真相越多、四人形象的反差越大他们被“遗忘”的程度也越深。比如说“慈善家”孙老善,“老善”是大家为这位“慈善家”取的敬称,多年来他将自己以及儿子塑造成了福贵而不忘贫困百姓的善人形象,而在与其他三人的交往过程中,孙老善过往的光辉形象却是率先瓦解的:“他从见面的时候就一层层褪光彩,先是褪掉了他的富有、豪爽、和气以及充满了富与贵的语速,刚刚还剩下些通达和博学,这会儿也弃之不用了。……他的任务就是展示脆弱的本质,就是在另外三个人跟前出丑。”这位信佛的“善人”曾做过大望的村长,目睹村民打伤拐卖来的女人却装聋作哑最后导致这位女人可能的去世,一向引以为傲的慈善事业其实也只是在儿子的操纵下“偷工减料”,在养老院他看见老赵偷了老人的钱非但没有制止还顺走了老人的耳环,后来在超市更是偷拿了东西。“老善”的面具几乎完全被撕了下来。


“赤脚医生”作为特殊年代的产物虽并不具备专业的医疗水平但也曾为医疗资源匮乏的乡村带来一些生的希望,理解了这点再看老赵当年没能正确救治癫痫病人的表现,或许我们还可以为他找到一个“并非专业出身”的借口。这大概是他过往中最“致命”的污点,至于吹嘘儿子的身份这只是一位老人常有的虚荣之心罢了,还有就是他对于儿子婚姻的理性态度,更是不能算作错误。


钱老师是个凭着“条子”上位的半斤八两的教师,他应当“忏悔”之处一是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妥,二是自己阿Q式的日记给儿子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似乎也为钱老师在这几人中的“较为清醒”找到了一种解释。


最后则是老李,老李一生的“忏悔”在于她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给女儿带来的怨恨与痛苦,而这也只能说是特殊年代的政策以及农村根深蒂固的思想给她带来的伤害。而之所以最后老李接通了叶子的电话,或许是因为叶子早已原谅了母亲,加之老李在故事的发展中始终是灵魂般的存在,她清醒、坚强而且保持良知,不会像三个男人那样脆弱、抱怨、出卖尊严,因此选择老李作为被“遗忘”的“轻症患者”,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四人的“笋衣”裹得越厚,所要“忏悔”的东西也就越多,子女对他们的“遗忘”程度相应也就越深,作者设置这样一种“说真话”以恢复记忆的方式,或许更多的是出于道德性的考虑,旨在告诉我们“遗忘”比“衰老”更可怕,而要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忏悔”可能才是其中较为有效的补救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