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广府金石碑刻摩崖佳作迭出

来源:新快报 发布时间: 2021-09-29 11:56:20

image.png

■《广府金石录》 高旭红、陈鸿钧著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 联合出品


■黎向群(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高旭红、陈鸿钧撰写《广府金石录》一书,今年六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久前,我收到第一作者高旭红女史惠寄《广府金石录》一套(精装本,上下两册)。本书是第一部以“广府”命名的金石碑刻文献专著,其主要特色是以图志形式呈现给读者。体例由图版、释文、考略三大部分内容组成,该著与之前出版的《药洲石刻》《五仙观金石》《越秀碑刻》的风格一脉相承,看似是四部独立的著作,将其合之摆放在书架上,则是一套系列丛书矣。


鲜有以“广府”命名的金石专著


关于金石,古之有墨子所谓:“镂于金石,琢于盤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迨至民国时期,马衡先生在《中国金石学概论》一书绪论中是这样表述的:“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于今日者,皆是也。” 墨子指的是青铜器上之文字,马衡先生“凡甲骨刻辞、彝器款识、碑板铭志及一切金石、竹木、砖瓦等之有文字者皆遗文也。”马先生强调,商周之时,所谓金石者,皆指乐器而言,非今之所谓金石也,今日之所谓金石学,乃兼古器学、金石文字学而推广之,为广义的学科名称,非仅限于狭义的物质名称。马先生进一步将金石学的外延拓宽矣。

我国对金石文献的研究肇于汉,成于北宋,兴于清代乾嘉道咸年间。五代之前,无专治金石学者,有宋一代,始有专攻此学者,欧阳修《集古录》为金石有专书之始。以后,吕大临、薛尚功、黄伯思、赵明诚、洪适,元代陶宗仪,明代都穆、杨慎,清代顾炎武、钱大昕、王昹、冯敏昌、翁方纲、阮元、陆增祥,民国刘承干、罗振玉、马衡,各有著述,蔚为专家。

岭南偏于一隅,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一脉。岭南金石研究乃先行之域。广府金石,乃岭南金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两千余年沧桑,由于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故,所存渐少。

翁方纲、阮元是入粤官员,又是金石大家,他们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倡导金石之学,对清代后期的金石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府金石研究成果,清代翁方纲的《粤东金石略》、阮元的《广东通志·金石志》、吴兰修的《南汉金石志》以及汪兆镛《番禺金石志》《广州城砖录》都有涉及,但未见以“广府”命名的金石专著。


广府金石碑刻,篆、隶、楷、行、草书体兼备


《广府金石录》一书,分为上下两册,按类别分为八大类,上册为寺观坛庙类、学宫署衙类、祠堂会馆类、示谕规约类。下册为钟鼎玺印类、墓志铭表类、山水园林类、其他杂项类。广府金石研究价值及其特色:(一)经史文献价值。金石确为第一手史料,考证历史事件、时间、人物、姓氏、典制、地理、考释校订古籍文字,皆可籍金石。(二)社会学价值。金石涵盖现时风、展百态,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呈现社会风气、矛盾与变革的信息。(三)思想文化、文学的舟楫。一能体现了儒释道、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方面的内容;二是序、记、传、诰敕、墓志、跋、祭文、碑文、疏、公告以及诗、赋、颂、赞、箴、铭、哀、诔等文学体裁,一应俱全,堪称广府文学宝库。(四)具有书学价值。广府金石碑刻,篆、隶、楷、行、草书体兼备,宋代广东碑刻虽不少,但有书法价值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寺庙中的楷书碑刻,没有突出的风格。

如上世纪出土的南越国、汉代印玺,典雅精美,汉印之精品;宋代的碑刻书法,现存五仙观的古成之狂草《古仙旧题碑》,堪称狂岭南草名作,一碑三体(隶、草、楷),其草书一体,取自怀素、张旭狂草法,字形开张跌宕,笔走龙蛇,意态横出,气韵生动;苏轼榜书《六榕》两字,用笔浑厚,有雍容典雅之致;米芾行草《九曜石诗》,乃其早年书法,未臻成熟,也可以研究米芾书风演变的轨迹。元、明以后,广府的金石碑刻摩崖累千百计,其中佳作迭出。明代陈献章的草书《浴日亭追次东坡韵》,以茅草作笔,笔势灵活,意态飞动;清代伊秉绶的隶书《粤岳祠记》,字形方正宽博,稳中求险绝,用笔圆润凝重,透见其正大光明的庙堂之风。

高旭红、陈鸿钧两位作者均是广州市文物和文史研究专家。他们致力于金石文字研考,广泛收录、整理和研究广府金石之学。高旭红还是一位女词人,近十年,以金石学、诗词和岭南文史作为研究方向,先后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岭南金石系列”之《药洲石刻》《五仙观金石》《越秀碑刻》等金石类专著。陈鸿钧潜心金石学、考古及地方史志研究,著有《南汉金石志补征》《南汉文献廿种》等。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