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一日十书,日销十万册,这家70年老牌出版社怎样历久弥新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发布时间: 2021-10-09 17:18:01

商务君按:“每天有10种新书出版,出版的图书日销10万册”,这是一家70年老牌出版社当下的发展规模。不仅如此,这家社的融合发展也搞得有声有色,单就新媒体矩阵来说,包括300多个账号,每年触达终端读者3亿人次;自建抖音小店、拼多多店铺在2020年实现收入3500万元。


image.png

陈海娟在2021北京出版高峰会议上

到明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简称“机工社”)就建社70周年了。70年来,机工社一直围绕专业出版推进自身发展。目前的业务构架主要涵盖5个板块,包括机工咨询、机工传媒、机工出版以及分销产业和数字产业。这些板块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相对独立,但因其定位都与专业领域的知识服务有关,所以近年来机工社在融合发展方面立足业务板块的共性进行筹划和思考,各有侧重的同时,着眼于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


image.png

机工社产学研一体化知识服务体系


机工出版作为主要业务板块之一,始终围绕着专业能力建社的目标不断探索。目前,其发展规模可以用“一日十书,日销十万册”这句话来概括。机工社现在的一线业务部门中有16个分社,涵盖科技、教育、大众3大出版领域,按照专业和学科分工,共同构架了机工出版的产业板块。


机工传媒也是非常重要的业务构成之一。一共有25种期刊,从高端的、顶级的学术研究,如《机械工程学报》等,到聚焦行业实际操作的出版物,如《金属加工》等,可以说是工业领域内信息传播的第一方阵。


image.png


机工咨询是赖以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板块,有产业所、智能所、情报所等5大研究所,同时还承担了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第一分馆的建设和运营工作。目前,该馆馆藏期刊非常丰富,外文期刊约有2500多种,都是宝贵的战略性情报资源。


除了期刊和咨询之外,还有分销和数字产业,共同构成了开拓知识服务系统的整个产业集成。5个板块可以按照各自的特色来发展,但怎样形成合力、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系统是需要不断考量的问题。


五大维度构建各产业融合发展的业务生态


今年以来,我们从多维度进行了产业融合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资源融合、产品融合、经营业务范围融合以及作者和用户的融合。


首先是资源融合。机工社的资源也好,图书也好,都是要传播先进的工业知识、工业文化,服务装备制造业和相关科技的发展。所以许多内容只是介质和表现形态不同,价值和功能是一样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思考,近年来,机工社的咨询产品、数据库、视频产品、期刊文章以及图书等,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炼出不同的标签,为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并助力科研发展。此外,还为多位院士提供定制化知识服务,对接其科研需求。


其次是产品融合,打破产品的固有形态。原来机工社的咨询报告仅供咨询用户使用,现在衍生成线上会议,并做成期刊专栏,甚至可以由此进行二次加工。机工社的期刊文章也将以各种介质形态演化成内容产品,打通产品之间的固有形态,实现多介质传播。


再次是业务融合。出版业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多,往往只专注于某一领域。但现在由于知识需求端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认为,业务融合势在必行。许多图书分社都有期刊项目,期刊分社也允许编辑们深度开发图书产品。如我们的建筑产品线,最早就是从图书开始切入的。后来,又和文创产品融合,形成了建筑文创,包括最能代表我国建筑风格的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等相关文创都在开发中。一条产品线可以实现各个板块和资源的流通,便于一次性采集资源、多次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对接不同的产品和需求,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image.png


第四是作者融合。作者对于每个出版社而言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的期刊业务、图书业务都在与不同的作者团队合作。目前已由原先的条块化分割合作模式,转变为作者平台的统一整合、管理和运维。


机工社的作者团队主要由3部分构成:工程院院士、高端专家,以及学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和在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作者团队一开始与我们合作可能是因为咨询业务,但同时他也可以出版专著。


第五是用户融合。无论是产品用户、期刊用户,还是图书读者,他们都是某一细分领域知识的需求者。在这种前提下,打通用户资源库,对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数据挖掘,进而分类,为他们生成并提供定制化的知识产品,形成出版机构内的私域流量池。


在资源、业务、产品、作者、用户5个维度不断融合发展的同时,机工社也意识到,传统业务的发展和新兴业务的加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且两者结合得越紧密,发展的空间才会越大。在这个过程中,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全方位地融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推进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新基建”为抓手的融合发展模式


近几年,“新基建”是一个热门词,我们也在数字化“新基建”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机工社的数字化基础建设工作始于2018年。2019年,成立了数字制作中心,以实现多元化知识产品一站式开发和传播。该中心可制作目前市面上所有主流数字产品,包括视频、线上讲座等。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机工社利用数字制作中心,前后开展了1200多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500多万人。可见,该中心对机工社渡过危机、实现逆势增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面证明了数字技术和出版产业结合的巨大发展空间。


在此基础上,2020年,机工社又与新华网合作建设了数字制作中心二期工程,即融媒体中心,以实现一键推流,为优质内容的传播插上翅膀。今年6月,融媒体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image.png

机工社融媒体中心


与数字制作中心相比,首先,后者在技术方面更先进,可以支持线上互动;其次,融媒体中心总面积达1100多平方米,数字化演播大厅、数字化报告厅、4个小型多功能演说厅、2个访谈间都被囊括在内;最后,融媒体中心可以根据产品形态设置不同的展示场景,以满足不同数字化产品的系统开发需求。


在“新基建”的基础上,各个产业板块的数字融合进度都实现了提速,比如咨询,立足于文献、信息、技术3个层面的联动,提供更定制化、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文化产品,同时加强了产品本身的专业性。


期刊业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更是形成了“六点”联动的态势——纸媒、数字、活动、图书、培训、增值服务,共同构成了新的盈利模式。2020年,机工社的期刊产业初步完成数字化转型,非传统纸质期刊的收入已占比70%以上,且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数字化项目。如面向一线工程师、专业人员的“金粉讲堂”,用户量已达50万。此外,我们在“一纸三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挖掘,形成了“纸、电、声、像、课、播、用”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为知识产品更好地服务读者和用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image.png


在产品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的同时,我们也推进了管理数字化,ERP系统正式升级上线;泰安基地的建设也使得机工社在数字印刷、现代化仓储方面迈出了发展步伐。营销数字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通过数字技术的加持,我们构建了机工新媒体矩阵,包括300多个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每年触达的终端读者达3亿人次。自建的抖音小店、拼多多店铺在2020年实现收入3500万元。


image.png


分销业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工业装备探索馆项目上。用实物、模型、机械原理,加上AR/VR等多媒体技术,传播工业技术,实现军事科普。该项目将集聚各种资源,为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总之,在数字化实践过程中,围绕着构建一体化的知识系统、各产业板块的融合,机工社在不断探索实践。面向“十四五”,机工社在坚持进一步夯实传统业务的同时,也将持续推进数字化和内容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文为作者在2021北京出版高峰会议上的主旨发言,经授权后发表,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