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千年中山事 一书尽周全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1-11-12 10:50:14

image.png

《中山简史》胡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188.00元


○黄晓新


出版定位之于出版社,就好比汽车导航之于驾驶员,方向与路径永远是第一位的,方向错误,就会步入歧途。路径不当,就会事倍而功半。在我看来,出版定位就是出版社在理念和产品层面的举旗定向。那么具体到出版机构,什么样的定位才称得上明晰并值得坚持呢?我想其标准无非主要体现在“三化”,即出版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这也是一个普遍的法则。然而这“三化”说起来简单,实行到位却很不容易。《中山简史》在出版定位上基本达到了“三化”的标准,尤其是突出彰显了出版机构的特色和品牌。

概括地说,我以为《中山简史》构建、再造了一个新的图书出版品牌——城市简史类图书出版的标本甚至标杆。之所以用再造来形容,是因为我觉得相对于出版社此前出版的一系列岭南、广东地域文化丛书,《中山简史》称得上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这个标杆的高度、亮点或者独到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就在于该书研究层次的广度与深度,就是历史跨度长、研究格局大、文献视野宽。

写中山的书不算少,关于其他城市、乡土历史的作品则更多。与之相较,《中山简史》的可贵之处,在于做到了以岭南一隅而投射历史大势,以中山具象来交会世界风云,给人一种强烈的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阅读质感。作者胡波很谦虚,他在后记里说自己“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但在我看来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不是每一个历史研究者都能自觉具备如《中山简史》这样的大历史观,将一座城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构成、人文气质、政治光谱进行有机的互动和逻辑的整合,进而从种种繁复而多元的线头中,理清中山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融通性,并将这种连续性与融通性置于时代大潮与世界风云中,进行理性而生动的观照。

所以,关于《中山简史》在学术上的独到之处,我认为还是作者在序言里的一段话说得比较透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山人地关系、物物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人文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著作,尤其是没有从岭南、中国和世界的角度,从更长的历史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去观察、叙述中山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我觉得这段话的核心意义,在于比较完整而准确地概括了该书在中山历史研究中所采用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就是彻底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则。

难能可贵的是,《中山简史》虽然是一部历史专著,但就其文本风格和语言特色而言,其受众绝不仅仅是从事历史学术研究的专业人群。该书在行文上明白晓畅、一气呵成,每一章的篇首语更是如作者所追求的那样——“文少而意多,词浅而义深”,达到了将史论与文学、理性与情感熔铸一体的审美意蕴。因此,这部近四十万字的史学专著看似体量厚重,阅读过程却非常轻快。无论专业人士,抑或普通读者,都能美美与共,雅俗同赏,对于出版物而言,这是很难得的一种境界。

编辑加工层面所做的工作是颇具匠心的,而付出的努力与成效也通过样书展露无遗。这个成效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本内容层面的补强;其二,整体装帧设计的匠心。

关于《中山简史》的书封设计。首先,精装这个设定非常符合本书厚重的定位,好马配好鞍,内容是精品,形式也要精装。其次,封面、封底的构图也是别出机杼,封面设计元素主要由中山标志性的地理、建筑和民俗构成,饱满丰富而又错落有致,整体感觉是带有历史感的地气。而封底则从饱满改为简约,一个凸显的望远镜聚焦图案赫然覆盖其上,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望远镜里看中山。而且从封底与封面的呼应关系来看,这个“望远”自然是望千年之远,而望远所看到并得出的,就是封底两句简约的文案——“中山大视野,历史新观察”,我觉得这两句即是《中山简史》全书价值的核心表述,可谓简约而不简单,背后一定有作者与编辑共同的锻造与打磨。

关于《中山简史》的版式设计。这部简史虽然名为中山,然而其涉及与关联的时间和空间又绝不止于中山,诸如地理、气候、生态、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怎样把这些复杂的信息有机而周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关系到作者的研究功底,更考验出版方在版面设计上的谋篇与布局。目前来看,涉及的信息虽然海量而巨大,但版面设计却在视觉上给人眉清目秀、疏朗有致之感。比如目录的章标题、节标题在设计上简明清晰而又富于逻辑,毫无一些图书在标题设计层面的拖沓与繁复,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该书的结构、作者的思路更是通过短短的三页目录就一目了然。

《中山简史》的出版,不仅是为中山树碑立传,为中山设计了一张厚重而靓丽的文化名片,更为重要的是,它凝聚了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