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400万字日记中的晚清官场和岭南文化风貌:邱捷教授解读《杜凤治日记》那些事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发布时间: 2021-12-06 09:50:02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12月4日,在广州楠枫书院,中山大学邱捷教授携花费十数年精力整理的《杜凤治日记》及撰写的《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与读者见面。

这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与楠枫书院联合主办的“杜凤治日记与岭南文化”讲座。现场还邀请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主任、著名学者刘志伟教授进行对谈,一起探讨、分享《杜凤治日记》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对岭南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杜凤治日记》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一套10册。日记作者杜凤治原籍为浙江绍兴,1866年来到广东做官,此后十几年,他历任广东广宁、四会、南海、罗定、佛冈等地州县官。

与众多来广东做地方官的官员相比,杜氏最独特之处在于一直都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并且这些文字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成为目前存世最详尽的晚清地方官员日记


image.png


杜凤治的日记,主要记录了他在处理考试、催征、缉捕、听讼等公务的详情,还有大量官员任免、官场内幕、中外交涉、风土人情、物产物价、风俗祭祀、演戏赛会、奇闻异事等内容

可以说,如此详尽地记录广东官场的清代州县官日记绝无仅有。


认字与认人:历经十年点校


据邱捷介绍,杜凤治留下的日记手稿现存40本,近400万字,是迄今所知篇幅最大的清代州县官日记。原存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后入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部。200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以《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之名收入《清代稿钞本》出版。

但由于日记以较草行书写成,又往往写得密密麻麻,还经常在两行之间、段末、页面天头用蝇头小字补记,此外,日记提及人物时通常不用本名、全名,而用字号,凡此种种,对于深入理解、研究其中的内容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image.png


邱捷教授用了十余年间对该日记进行标点、注释,最终以《杜凤治日记》为名问世。

在讲座中,邱捷分享了整理《杜凤治日记》的过程以及难度:整理古籍的图书体量大、难度高,很难找到在职的教授来做,尤其是这种手稿本,自己退休后才全心意专攻这套书

首先是体例问题,点注本的目的是向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读者(如文史专业的本、硕)提供一个容易阅读的版本,所以最终定为简体横排。

其次是认字难,做点注必须每个字都认出,查工具书。杜凤治手写的草书未必规范,有时还会写错字,很多时候只能根据前后文猜测,或根据《明清实录》《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等数据库去检索。

最后,“谁是谁”更是一个难题。日记很少用本名、全名记人物,多以其字号、绰号、地望、绰号、官名别称、官名别称之简称来记述,如果不是官员,在数据库中查到的机会也很微。

刘志伟现场表示,很早就知道杜凤治日记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其整理出来,自己深知这个工作量的艰巨,很佩服邱捷教授能花十几年来整理这个项目。


办案与何以如此办案:难以替代的史料


《杜凤治日记》记录连贯、记载详细,偏重公务,反映官场,包含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从中不仅可了解州县官如何办案,而且能窥见他们何以如此办案,是研究清朝法制的独特、难以替代的史料。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清代州县制度具体运作的大量细节,反映了清代官场不为今人所知的很多侧面,可为研究历史人物提供许多补充材料,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邱捷表示,古代社会的运行在很长时间内其实并不规范,官员们很多时候也是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人命关天的事给他处理,他如果很烦,看犯人不顺眼可能很轻易就杀掉算了。但有的时候,又觉得那个人有个老父亲,尽管罪很大,但值得同情。”


image.png


邱捷还推荐关心清代如何审案的读者去翻阅徐忠明和杜金合写的《谁是真凶》一书,该书主要讨论《杜凤治日记》的案例,但里面所记的案情与刑部档案不尽相同。从这种不一致中,邱捷发现研究历史时档案与现实往往存在很大的出入,也不能轻易完全相信。

在《杜凤治日记》里面还可以看到宗族是很重要的,其实宗族也会被官府用来逼迫交税。“不交的话,可能把祠堂封掉,甚至烧掉。宗族并非大家想象中田园诗般、温情脉脉的组织,古代的乡村社会也不可能永远充满温情。”


不安与碰撞:震动后世的岭南预言


记者翻阅《杜凤治日记》发现,日记中绝大部分内容写晚清广东,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不失为研究晚清岭南历史的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新史料。

邱捷认为,文化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各种细节,《杜凤治日记》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中西文化在广东的碰撞和交融,广东的风俗文化以及当时岭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杜凤治愿意去了解西方文化,但对西方的器物尚且不能完全接受,对西方制度、文化的先进方面等不愿正视,不能理解。日记处处表现出对清朝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毫无怀疑。别说维新改革,就算是洋务运动也不理解。”


image.png


邱捷认为,杜凤治算是一个对西方事物有所了解的官员,又在西方新事物传入中国的窗口广州任职,他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必多说,说明当时中下层官吏普遍缺乏向西方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一位江浙士大夫,从正统文化、特别是科举文化的着眼点来看,杜凤治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他认为广东人不重王法,不怕官,不安本分,民风剽悍,人心浮动,于是他预言广东会成为下一次天下大乱的策源地。

“没想到,杜凤治还身在广东的1866年,孙中山就在此地出生了,后来真的振臂一呼,成千上万广东人就奋起反抗清朝统治,广东果然成为中国新的大变动的策源地。”邱捷笑言。

“翻阅这部大部头的日记后不难发现,杜凤治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我们从一些文籍或者诗文,甚至是一些传记所描述出来的官吏形象,日记展现出了另外一种境界。”


image.png


刘志伟表示,我们不能仅仅简单的把《杜凤治日记》看做一般的史料,它不仅可以让读者很好的了解岭南文化历史,还能帮助读者充分理解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邱捷表示,无论是研究岭南文化还是研究历史,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常识不能代替学问,学问不能违背常识,有时候从常识出发讨论学问会有所发现;二是要广泛收集材料,同时收集以后更要注意解读的问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