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出版单位培养人才的关键三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1-12-30 10:59:15

□本报记者 左志红


一个出版人的成长,需要个人的勤奋和努力,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在实践中,出版单位是如何培养人才的?在12月22日举办的第十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上,在本届论坛的获奖征文中,出版单位人才培养包含大、中、小三个层面的模式:大到一个出版集团,通过重大人才工程培养人才;中到一个出版社,通过严密又完备的制度体系培养人才;小到一个个项目,让编辑通过参与重大出版项目提升素质。


第一步:通过重大人才工程培养人才


“百万年薪纳贤才”,2020年3月,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人才的这句宣传语至今让业内人士印象深刻。能够打出这样有气势的招贤榜的广东省出版集团是如何开展人才培养的?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肖延兵在论坛上交流了经验。

2019年起,广东省出版集团开始实施新时代人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设立2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通过人才集聚、培育、激励、保障四大工程,对人才工作进行谋篇布局。

在制度建设方面,广东省出版集团出台了出版社干部人事工作改革意见,优化出版社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让出版社一把手在班子人选配备和班子副职的薪酬分配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集团鼓励距离退休年龄不足3年的出版社领导班子成员改任非领导职务,鼓励出版社实施全员竞聘上岗,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集团大力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转聘、竞聘上岗、社会招聘等方式聘用了5名出版、营销、投资方面的职业经理人。

对内,广东省出版集团通过选拔,让优秀人才获得成长机会。2020年,集团首次开展新时代人才评选,选拔出5名领军人才、21名高层次专业人才、102名优秀青年人才。集团实施首席编辑和首席记者选拔评价制度,已有22名新闻出版岗位的专业人才获得该资格。其“一线赛马”机制受到关注。肖延兵说:“我们坚持从业务一线选人,选人用人坚持‘一报告两评议’,不断强化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2021年,通过竞聘,集团选拔出9名来自直属一线业务单位的优秀年轻人才担任中层副职。

对外,广东省出版集团广纳英才,探索人才集聚的路径。2020年,南方传媒“百万年薪纳贤才”高端人才招募工作成功引进多名行业高端人才。2021年,为支持大众出版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南方传媒组织出版社集中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出版行业专业人才,给予工资总额支持。充分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平台,南方传媒招聘了4名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文学、历史和设计专业博士进站工作,围绕出版融合发展、岭南文化传播和文旅特色小镇规划等课题进行研究。

“这些措施持续释放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我们的人才工作战略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肖延兵说。


第二步:通过制度体系培养人才


“优秀编辑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与他们所供职的出版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主题演讲中提出这样的判断。机械工业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作为发展处于前列的专业社和少儿社,在培养人才方面有非常严密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编辑要有策划能力、打造产品的能力、文字加工能力、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李奇在主题演讲中提出这样的观点。

机工社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来培养编辑的这4种能力。为了培养编辑打造产品的能力,机工社总结、形成20步工作法,编辑一本书包括查阅资料、研究开卷、参加会议、走访一线、拜访书店、比较同类书等20个工作步骤。

在培养编辑的文字加工能力方面,机工社生产质量处编写了各种编校手册和禁忌手册,例如《常用科技名词术语》《加工编辑培训教程》《书稿导向问题100例》《作译者手册》《常用时政名词术语》等。

接力出版社项目编辑王燕的文章在本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她在文章中介绍了接力社通过三项社内竞争工作机制促进编辑转型成长的做法。

接力社从来不做跟风书和模仿书,这是因为该社的三级两次论证制对待平庸选题毫不手软。一级选题论证由编辑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二级选题论证是部门内部论证,三级选题论证是社领导和各部门中层干部代表从不同角度对选题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总编辑并没有特殊的权力,也只是其中的一票。接力社每次的社级选题论证会通过率只有8%到10%。

接力社的项目主管制让每个编辑成为管家。项目主管制即把社内所有选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实施的项目,把每个选题都当作投资项目来运作,让每个责任编辑都来当项目主管,对一本书进行全程操作与监督执行。一个图书项目做下来,编辑可以掌握很多平常难以学到的知识,能够提高市场判断力。

接力社2019年出版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印量达81万册。这样一部超级畅销书是全社编辑公开竞标后由婴幼分社策划创意完成的。这里不得不提该社的选题竞标制,这项制度不定期地将社组选题在社内公开竞标,大家实行平等竞争。社内任何一个编辑都可以单独竞标或者若干编辑联合竞标。在竞标过程中,编辑、发行、宣传推广、出版印制、财务等部门人员对竞标编辑提出的策划案进行全方位的论证。这项制度激发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内形成了竞争比拼的氛围。

  

第三步:通过重大项目培养人才

  

在编辑实践中,很多编辑通过参与重大出版项目获得了快速成长,提升了业务水平。在本届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征文中均有一篇阐述了这方面的经验。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旭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他以自己全程参与策划且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的《殷墟文化大典》(3卷6册)为例总结了经验。这是一部内容非常专业、编校难度相当之高的图书。为保证这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按时按质量要求完成,安徽人民出版社专门成立了项目编辑小组,调动社里老中青骨干编辑力量,整合了最强大的编辑阵容来做这套“难啃”的大书。

1959年出生的老编审秦闯编完这套书后,自己快成了半个殷墟文化专家。几位硕士毕业的青年骨干编辑通过编辑甲骨文方面的书稿受到了锻炼,为日后参与重点图书的编辑积累了经验。

李旭认为,这套图书能够获得国家级大奖,是各种人才强强联合的结果。出版社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在机制上组建项目团队,分工协作,发挥人才合力,是项目成功的机制保障。在具体编校实践中,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的方式,在项目实战中锻炼队伍,既完成了项目,又培养了人才,为日后再做大型项目积累了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韦天亮的文章在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他在文章中以该社编辑出版的《贵州文库》为例,总结了地方出版社在编纂地方文献、培养古籍编辑人才方面的思路和实践。

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专业培训是韦天亮总结的第一条经验。贵州人民社安排《贵州文库》全体编辑人员参加中华书局组织的古籍整理编校研修班等培训,也请具有古籍编辑经历的退休老编辑定期来开展古籍整理专题培训,让在职编辑与专家、老编辑面对面沟通和学习。

注重对编辑人员本土知识的培训是韦天亮总结的第二条经验。这样的培训不仅使得编辑人员增加本土知识,而且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得到运用,有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差错。

有些省份编纂地方文献时,将版本鉴定、调查和古籍编目等早期工作都交由专家学者来做。贵州人民社则鼓励编辑参与版本调查、书目选择等早期工作。这样编辑人员不仅能够从专家那里学到很多实用的古籍知识,而且通过现场记录,大大减轻后期编校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