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校企赋能职教教材催发新逻辑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2-02-21 16:29:11

一大波职教新政“组合拳”对贯通职业教育、培育现代职业特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离不开教材这一重要载体。如何才能对专业图书市场准确把握?如何才能出版生产一线人员急需的专业教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强调的发展方针,对于出版业来说,也是“补短板”“开新源”的重要举措。出版社作为教材建设的主导者,只有积极与院校、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才能让职业教材与实践接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而更好地帮助职业院校“托”住教育的“底”。

对此,商报记者对话多家出版机构负责人,深入探究出版机构在教材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行业、院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如何掌握并融入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切实需求。通过盘点归纳其内在逻辑,为行业教材创新提供借鉴。同时,呈现专家抛出的大胆畅想,为未来职教教材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注院校优势专业 融合专家学者力量 

  

长期以来,院校资源的欠缺成为影响出版社开发立体化职教教材资源的主要因素之一。出版社为了更好地与职业院校达成战略合作,不断加强与学校知名专家、骨干教师的联系,并将该力量与出版社编辑优势相结合,在国内率先形成品牌影响力,提升职业教材建设水平。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社长营幼峰向记者介绍到,该社与50多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如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出版水利类专业教材,与山东交通学院等多所院校围绕理工基础、网络工程软件技术、信息安全等专业共同出版各院校专项建设教材400余种。同时,连续9年利用中国水论坛资助评选“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与多所知名院校合作,取得教材和专著出版合作双赢等。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以轨道交通类教材为优势品类,实现了高职铁道运输类13个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类6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材全覆盖。副社长张波表示,该社根据前期得到的选题信息,组织骨干编辑力量组成策划团队,联系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教学实力的院校联合编写。如策划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列教材,在相关专业设置之前即开始策划,组织了在轨道交通供电领域教学水平领先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编写,两年时间完成7种专业核心课教材出版。

广东教育出版社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2021年品种较2020年增长148%,销售总额增长388%,利润增长276%。社长朱文清表示,该社职业教材出版注重结合专业教学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分析、学习情境(任务)设计、教材编写的流程进行。为保证这一流程的完整性,广东教育出版社与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务处长联盟、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并就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紧要话题长期、及时进行研讨更新。

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中国纺织出版社服装图书分社副社长张晓芳透露,该社纺织类国家规划教材约占全国80%,服装类国家规划教材约占全国50%。为了充分发挥组织者的引领作用,与武汉纺织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相关专业院校合作设立“出版工作站”,为院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教材与著作的出版建立起一条绿色通道。并探索与国家开放大学纺织学院在继续教育和在线教育方面的合作,推动纺织服装图书出版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外,出版社积极发挥协会纽带职能,赋能精品教材策划。中国农业出版社通过举办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联盟会议、全国涉农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等一系列会议和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涉农高校的联系和合作。水利社除了编写教材过程中得到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及其职教分会的支持和指导外,还与全国及各省市的电子信息类学会、教指委、行指委共同开发相关专业系列教材,积累各类专家资源和课程资源。纺织社积极参加纺织服装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市场调研活动、新书发布活动,以及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组织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论坛和活动,为教材建设输送营养。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加入全国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资源建设联盟,与部分联盟成员院校合作,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行业经验融于系列教材内容中,体现职教特色。


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增强教材实践功效

  

出版社在与企业合作中,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对当地企业技术发展、对技术人员实际技术知识和技能需要的调查统计结果,来决定出版哪些专业教材。另一方面,通过遴选一批具有较强技术运用能力和较高实操水平的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开发与教学目的相适应的双元教材,推动教材内容在涵盖标准要求的专业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强调实用性、时代性、适用性,与相对应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业发展、转型及就业和创业需求紧密对接。


部分出版机构与相关企业建立了直接战略合作关系,如水利社与相关行业8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经常与企业交流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并从企业设立的出版分支机构,选派得力人员到一线工作,以便更深入了解院校和企业需求,量身打造、配套出版一系列适应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组建了由25所职业学校教师,以及汽车销售公司、机械研究所、广东合赢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师和管理岗位的员工组成的编写队伍,还创新使用了工学一体化学习工作页式体例,使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及教学需要实现多种组合搭配。

有的出版机构巧妙利用第三方力量搭建“信息桥梁”,即通过了解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需求来洞察用人单位的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据相关职业院校的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增减、教学内容变化等,为教材策划提供方向。“有部分职业院校设置了高速铁路综合维修专业,我们意识到这是铁路运营企业发出的人才需求信号,但该专业尚未进入国家专业目录,教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我们及时与相关院校沟通,做前期策划,目前已开始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设专业资源库,适时启动融合数字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张波表示。纺织社在院校走访中,注意对企业冠名院系、企业订单班、校企联合培养课程的调研,从而更好地了解从学校教室延伸到企业一线岗位上的人才需求,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方向。

如何融入行业与企业新动态是职业教育教材的核心问题。企业的技术、案例不能直接转化为教材内容,而需经过学校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处理,将其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可适用性的技能和典型案例,这就需要强大的编辑团队做支撑。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部向记者谈到,该社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行业背景深厚、科研能力强、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团队,由全国高职院校一线“双师型”教师和知名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并依托专职编辑和外审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编审团队,严格按照流程开发选题:成立编委会→研讨编写提纲→编写教材并建设课程资源→严格执行三审三较制度编辑出版→市场推广→售后服务→跟踪意见→修订完善。精心打造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在线课堂三者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农业社依托农业农村部教材办公室的专家库,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智力支撑队伍,很多专业教材采取双主编制,即由一位院校老师和一位企业人员共同担任主编。农业社副总编辑李耀辉举例:“《养猪与猪病防治》就是由大型现代化养猪场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专家担任第二主编,提供最新猪场生产工艺和技术要点,还包括提供最新的视频资源等。再由院校老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拆解为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课时和教学特点编写成教材,保证了教材内容的职业性与实用性。”

此外,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结合订单培养、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也成为出版业联合校企为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尝试。在教材中适当引入企业评价,既能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完整性,也能提前获取学生职业能力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农业社最新出版的《宠物护理与美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配套系列教材,开发时将技能证书颁发单位的专家和院校教师集中在一起召开研讨会,企业负责提供证书需要的考核要点和操作技能,院校专家负责将知识和技能要点整合到教材中去,并注意使之既不与现有课程内容冲突重复,又能满足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结合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的要求,与北京百通科信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全国有关职业院校,编写出版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校企双元合作、活页式、1+X书证融通、“互联网+”创新型教材,为新一轮国家规划教材进行选题储备。


整合多方优势资源 打造职教出版基地

  

一位深耕教育出版数十年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描述了心中对于出版社与校企携手的新图景:单纯做技术上的指导手册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要想让职业教育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必须进一步实现资源集聚,让出版社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首先,让全国职业教育院校与教委形成更紧密的联系沟通,按照我国对工业的分类,将同一类别的院校资源汇聚到一起。

其次,同一类别的出版社职教分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机构,让出版社要真正“扎”到职业院校中,在院校资源的支撑下打造成教材实践基地。出版社不再是“各自为战”,不再是以出版社为品牌,而是以教材内容为品牌,通过教材内容的建设与完善形成独特的内容品牌,由内容品牌带动出版社的品牌。

再次,拉动企业参与其中,出版社出面组织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企业技能大赛、新技术研讨会、走进校园专题辅导、企业承接的国家科研项目或其他活动,一方面,帮助企业获得部委、大学的资源支持,对接国家一流的专家人才指导,更好地完成产品升级,塑造自身专业品牌;另一方面,企业举办的职业大赛能使学生与一线工人实现信息互通,激发对高技术的渴望,更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实验基地也能获得企业资助,更好地推进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