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全面小康伟大史诗的广东篇章

来源:文艺报 发布时间: 2022-04-21 09:37:06

微信图片_20220421094205_副本.png


编  者  按


3月24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广东省作协、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研讨会在北京、广州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期特刊发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何向阳:站位高·理念新·细节实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四卷本的出版是出版界的大事,是文学界尤其是纪实文学领域的新收获,同时也是广东文化史乃至人文史上的大事。


为什么这么说?其原因在于《奋斗与辉煌》一书记录了广东这个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省份、这个中国改革开放极为重要的“窗口”的40多年来人们为追求富裕与幸福、为追求小康生活的奋斗和发展历程。


近日读《文艺报》,看到张培忠同志写的《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我认为这个引自汤显祖句子的文章题目也可视作这部书的整体风格。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桥头堡,对它的发展做小康传记,对于过往而言,有总结和梳理的意义,也为未来提供借鉴。对于未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此,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站位高。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奋斗与辉煌》写了广东小康奋斗40多年的历史,从1978年改革开放一直写到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跨度大、视野宽,之于广东经济发展史而言,它从某方面讲是“集大成”者,是全景式描绘广东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直至今天取得领跑地位的一部巨著。其中家国情怀、百姓故事、全球视野、区域发展,其中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其中政策引领、人民奋斗、汗水泪水之艰辛,以及现在的辉煌成就,这些都成就了这部恢宏的“中国的广东故事”。虽然写广东一省,但是由于上述我所说的那样,由于广东在中国的意义,它可窥一斑见全豹,它是中国故事,更是人民史诗。


第二,理念新。从“小康”的叙事理念而言,它几乎延伸了我们对于小康的看法,也可以说将小康注入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去解读。《诗经·大雅》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出处不用说,中国人的千年梦想直至近代的变革,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小康不仅关涉经济崛起,更关系到党领导下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党的宗旨,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样大的方针,它们结实地联结在一起,使“小康”这一理念里面有了史和实,即历史和现实双重的内涵,这一点不局限于一段时间,而是将它一以贯之延伸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落实到当代成功实践的层面。


第三,细节实。从细节呈现的丰富度而言,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书写小康或者小康叙事的某种范本。大量丰富扎实的细节支撑使这部书在立意上更为坚实厚重。小康实践是艰苦卓绝的,对于这一实践的记录同样是艰苦卓绝的。1000个人物、600个故事,得来这些,作者是下了功夫的。13位作者下了苦功夫和笨功夫,因为大量的史实只能用“四力”,尤其是眼力、脚力方可得来。比如连樟村的巨变,比如陆亦和的奋斗,比如广东乡村振兴的万企帮万村,比如泥潭村变灵潭村的涅槃,比如观心小镇的读书驿站、韶关“风度书房”、南国书香节、深圳读书月,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的展开等等,限于篇幅,这些事件我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我知道这些故事和围绕这些故事的叙事是不易的,由此诞生的文字也是“踏破铁鞋”得来的。所以这三个特色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小康文本,也讲述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奔赴小康路上所取得的史诗性的成就。


相信随着更多人的阅读,这部书的影响力将会更大,人们对广东小康的奋斗史会有更深的认知,对中国小康的辉煌成就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彭学明:从广东小康叙事看中国时代背影


广东作家协会和花城出版社共同完成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以《百端待举》《风生水起》《攻坚克难》《逐梦飞扬》四个篇章,生动记录了广东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时代气象与景象,记录了广东在中华民族复兴梦进程中的梦想与荣光、奋斗与辉煌,既立意高远、背景宏阔、气势恢宏,又惊涛微澜、曲径通幽、生机蓬勃,是大视野、大气度、大手笔。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质地、精神的含量、艺术的品相都表现不俗、令人惊喜。


我们知道这是一部集多人文学素养、社会阅历和时代观察为一体的作品,是多人合著的一部作品,工程非常巨大,任务非常艰巨。要风格统一、文气统一、情感统一,就不是一般的难。但是,我们在这部作品里完全看不出这是多人的合著,看不出文与文之间的隔膜、情与情之间的生硬,文字的气韵、内容的骨血都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很了不起。


在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从东莞到佛山,从佛山到宝安,从宝安到蛇口,从蛇口到珠海,从珠海到顺德,从顺德到湛江,广东每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开始都像航船破冰一样露出桅杆,之后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生长,再后满园春色、繁花硕果;我们看到徐才生、谷志仁、高德良、梁新、张建好等这样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是怎样像一粒粒沉睡的种子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激活、生根、发芽;看到传媒大王邓建国、大疆创始人汪滔、碳云科技创始人王俊等一群移民广东的新广东人是怎样在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下蹚开一条大路在全球叱咤风云的;看到攸县的哥等客居广东的务工者,是怎样在改革开放的召唤下为生活打拼出一番新天地的;当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外商、外企、外资是怎样在广东落地,看到了华为、腾讯等一个个民企、国企、高科技企业是怎样成长壮大,更看到了梁广大等各级领导是怎样在改革开放中挺立潮头、勇于担当,看到领袖人物是怎样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的,还看到广东在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后,是怎样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等方面报效国家、贡献社会、引领风尚的。


在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广东经历的无数度风雨、无数场风险、无数次奋斗,创造的无数个第一与无数的经验和辉煌,看到了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复兴梦进程中,广东从“小探索”到“大开拓”的政策之变,从“小个体”到“大世界”的发展之变,从“小步跑”到“大飞跃”的生活之变,从“小家庭”到“大情怀”的精神之变,从“小广东”到“大中国”的境界之变。广东在政治、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和变化,都真实地呈现了广东的奋斗与辉煌,呈现了中国的时代与表情。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小康建设的先行者,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最出色的中国答案,为中国和世界存下了坚实的中国档案。读完这部书,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为什么有深圳,有广东,为什么是深圳,是广东,而在世界格局大变局中,影响世界进程的为什么有中国、为什么是中国。广东的小康叙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民族史诗,广东的沧桑巨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真实写照,广东的奋斗与辉煌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新的山乡巨变的代表、新的城市文明的缩影、新的时代进步的典范。可以说,这既是真切生动的广东小康叙事,也是真切生动的中国小康叙事;既是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国史诗。在广东,我们看到中国。在中国,我们看到世界。


聂震宁:立足百姓视角 怀揣百姓情怀


阅读《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这部逾百万字的鸿篇巨制让我有震撼之感。这是一部编年史式的、全景式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程的纪实文学。伟大的时代必然催生非凡的作品,鸿篇巨制诞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诞生在广东既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体现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桥头堡的担当精神和勇气。


广东的发展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的缩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众多方面的成就,特别是百姓故事,让我们特别感动。由于笔者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活动,因此比较关注书中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对此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满足。小康叙事就是发生在小康路上的史实。小康路上众多劳动者、普通人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选题、设计和创作团队确定的通俗历史、百姓故事、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定位。这种写法很困难,作者要做大量的社会采访、田野调查,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创作团队选择这样一条艰难曲折的写作方法,很有担当精神、很有勇气。其次,作者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人文修养也必须有相应的准备,否则很难达到既是通俗历史、百姓的故事,同时还要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所谓小切口、大视野,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小切口需要下气力,大视野需要高素养、高境界,广东省的作家们做到了,广东省出版集团做到了。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我特别注意阅读书里面有关2003年抗击非典和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内容。看到了广东一线医务工作者一以贯之的无私大爱和忘我的工作精神,非常感动。读到2020年广东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时义无反顾的情景,忍不住也要掩脸长叹。


该书的选题设计如何开展也有秘诀,正如我们认识到小康社会和经济总量是密不可分的,又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小康社会和政治建设不可分离,又不仅仅是政治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技创新紧密相关,又不只是科技创新,小康社会说到底是百姓的脱贫解困、勤劳致富、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绿水青山。总的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写百姓生活,立足于百姓视角,怀揣着百姓情怀。这是这部巨作取得成功,并将取得更大成功的重要经验。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奋斗与辉煌》一书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热潮中,应当作为广东省重点读物得到大力推荐,不仅是今天的广东人要读,而且是明天、未来的广东人也要读;不仅是广东人要读,而应当是更广大的读者要读,特别是欠发达的省份读者更应当将之作为新时代阅读的重点读物。


胡平:彰显宏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象


直到今天我打开电视,收看一些娱乐节目,比如“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节目,看到好多公开亮相的姑娘们,不管来自哪儿,东北、湖南、河南,一开口说话都是广东味儿,有时候让我不舒服,广东话就那么好听吗?可是没办法,她们就是觉得广东味儿好听、高档。这种时尚居然从改革开放初期延续到小康社会建成,正好是这部四卷本报告文学贯穿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品的一种主题,那就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它引领了风气之先。广东的影响之大,是从经济、政治、社会到文化各个方面的。所以这部书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了中国的奋斗与辉煌。


历史的回顾是社会进步的重大主题。赫胥黎说,人们不能从历史的教训中学到多少东西,这正是历史必须教给人们的最重要教训。实际上,这部广东小康史,可以成为一座山丘或一个制高点,从它上面我们更容易看清自己现在所处的时代。广东的小康史首先是由习仲勋同志推动的,在发生“逃港潮”时,很多干部按习惯思维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但习仲勋已经形成自己的想法,他说,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这时如果换了一个人主导广东,广东的小康史可能会不大一样,习仲勋主动向中央请求,“让广东在‘四个现代化’中先行一步”。邓小平代表中央回复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奋斗与辉煌》一开篇就具体描述了这一过程,这部书只能这样开头,其他一切开头都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杰出人物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发挥的作用往往是明显的。


这部作品的历史叙述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要写县委书记以下的干部和群众,通过600多个百姓故事书写42年的社会历史进程,这是很好的,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当然,县委书记以上干部不写是另有考虑。广东领导干部的历史贡献是突出的,邓小平要习仲勋“杀出一条血路来”,这血路里充满斗争,主要不在下层。所以,作品还是重点写照了习仲勋等人的关键作用。选择民众视角,主要写人民群众,写普通百姓40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和努力拼搏,这是很明智的,通过作品显示出宏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象。


比如说书里写,1978年东莞的太平服装厂来了个香港老板,拿出一个黑色手袋问能不能做,接待他的是26岁的业务员唐志平。唐志平没遇到过这种事,但决定先接下来再说,然后和厂长商量,能不能和港商搞到一块。这就是一个历史节点。他们愿意冒这个险,认为总比逃港强,然后安排人连夜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就把做好的手袋送到香港老板手里。老板一看,没给图纸居然做出了一模一样的东西,惊呆了,立刻签合同投资,工厂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全国最早实行“三来一补”的企业之一。这个老百姓唐志平应该说就是参与了创造历史。他有广东人的性格,广东人是很务实的,有商业基因,如果换了北京人,恐怕就不敢接这个活儿了。但历史又不光是唐志平们创造的,因为同一个月里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三来一补”的文件,才实现了广东的大面积推广。又如书里有一章叫“发财到广东”,记载了当年轰轰烈烈的南下打工潮,那时场面壮观,造成各级政府难以招架,但那也是人民创造历史,是一次人的解放,中国农民第一次获得了迁徙和择业的自由。翻这部书,我们可以重温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人人心里都充满热望的时代,由此可以再一次认定,小康是怎么来的,中国是怎么崛起的。就凭这一点,《奋斗与辉煌》就有它确定不移的和深远的价值。


组织这样一种规模、这样一种跨度的作品是不容易的。策划是首功。此外,能让十几位作家协调起来进入同一轨道、同一风格的创作也不简单。现在看来,四卷本作品的文体基本是统一的、融洽的,看不出隔阂,节奏上也是均衡的,仅此一点,也是成功。


黄传会:一部文学品位厚重的作品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一部体量最大、最厚重的报告文学作品。广东作协组织了13位作家,以一百万字记录了广东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这段辉煌的历史,它同时也可以说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史诗中的一个篇章。


我们在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全景式这个词,但是很多作品,我觉得是“弱”全景式,或者是“微”全景式,而这部作品真正用得上全景式这个词。因为这部书是对广东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叙事。在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奋斗与辉煌》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劳动,我们无法组织作家集体去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也无法组织作家集体去攻关一部长诗,但是报告文学创作,如果需要,可以组织作家集体攻关联合写作。《奋斗与辉煌》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13位作家历时一年多,其间开过12次推进会,多次组织集体改稿、专家审读。我非常佩服广东作协的这种组织能力。我前面说过,这是一部体量大且厚重的作品,而不是一套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品,这里的“部”和“套”是两个概念。有一些单位也组织过文学攻坚活动,但一般采取编辑丛书的方式。比如我们也组织过《共和国功勋丛书》,邀请8位作家来写8位共和国功勋,这是一套丛书;我们也组织编辑出版过脱贫攻坚的丛书,一位作家分工一个题材,合成一套丛书。《奋斗与辉煌》是13位作家合作一个题材,合力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比编辑一套丛书难得多,必须是确定主题、统一布局、共商章节,甚至叙述方法都一致,因此难怪需要召开12次推进会了。这其中的艰难,别人是难以体会到的。我非常佩服广东作协的这种气魄与能力。


我也非常钦佩广东作家的齐心协力。这样一部作品如果不是齐心协力,是难以完成的。每位作家都有其自身特点,比如说陈启文慷慨激昂、激情四射,而曾平标可能比较理性,其他作家中还有几位是写小说的。要把这13位作家结合在一起,写出一部我们大家看了以后觉得好像是一个人写的作品,这就非常不容易,甚至需要克制一下作家的创作特点,不能太张扬。平时搞创作强调要突出特点,但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却要稍稍克制,个人特点不能太突出,要收敛一些,要找到共同的特点。这部作品一气呵成,好像出自一人之手,我非常佩服主编的魔术之手,让大家能够变成一支笔,这非常不容易。


一部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巨作,对读者来说更看重的还是它是否具有优秀报告文学的品质,它“报告”得怎么样?“文学”得怎么样?报告是毋庸置疑的,广东的小康之路历经42年历程,全书分为四卷,每个历史阶段一卷,清晰明了,每卷都有它重点报告的事件和人物。比如说第一卷写的是1978到1991年这个阶段,从大逃港开笔,“三来一补”破冰之行、“雇工是否是剥削”的争论、经济特区诞生等,把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呈现给读者。其他卷也是如此,作者在前头引入,将读者带入了广东小康的征程之中,读完全书,眼前出现了一幅广东改革开放的画卷。


报告文学必须要有文学性。对这样一部百万字的作品,对文学性的要求就更高。说实话,刚开始我收到这部作品时,曾担忧它会不会是“报告”超过“文学”。全书读下来,非常流畅,报告文学品位非常厚重。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学性把握主要抓住了两条:一是人物的刻画,二是细节的挖掘。全书写了近1000个人物,有许许多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官员、创业者、打工者等都写到了。书中的细节就更多了,比如第一卷《百端待举》第一章穷则思变,写广东的改革开放、走进小康,肯定要写广东的落后。在大逃港这个小节里,用了一组数据。当时全村固定资产不足7000元,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可是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一天劳动收入是60到70港币,一河之隔相差百倍。一个数字把当时两个世界的态势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起点。


还有比如《风生水起》的第一卷,这一卷从邓小平南巡写起,描述了三个细节,一是《外来妹》电视剧,二是全面取消粮票,三是雕塑“孺子牛”改名为“拓荒牛”,三个细节独具匠心,既是时代的独特印记,又具有文学意味。


2021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庆典,也是报告文学的丰收年,这其中有纪念建党百年,也有反映精准脱贫的报告文学作品,《奋斗与辉煌》无疑是这一批丰收果实里带着泥土芳香的果实。


刘琼:广东小康叙事的沉、重、富、实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这部文学作品给我的阅读感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沉、重、富、实。


一沉。一部沉甸甸的著作。这是指其物理重量。


一部作品,四本书。《百端待举》《风生水起》《攻坚克难》《逐梦飞扬》。基本十年一本,是对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建设发展历史的高度、全面、深刻、生动、有机的摹写。


42年在漫长的时间中是弹指一挥间的眨眼工夫。但对于一个城市、一群人、一个个具体的人,则是沉甸甸的,极为具体的、细致的、复杂的、丰富的。尤其对于活跃、变动、变化时期的广东改革开放,这就不是个体意义上的、区域意义上的、常规意义上的,而是变化、变动的,拥有翻天覆地变化的。这42年记载于每一本书里,都是沉甸甸的重量。


二重。一部极为珍贵的著作。指作品的价值重量。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是政策也是动力引擎。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贡献。广东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大旗高高举起,率先实现小康,让人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并在全国推广,通过奋斗,实现辉煌。丛书以广东的“奋斗与辉煌”为写作对象、素材和内容,描述具体真实的做法和鲜为人知的过程,描写层出不穷的事件和各种各类的人物,在完成当代历史的生动记录的基础上,主动并积极探索规律,不回避教训,对第一手经验作出有实证、逻辑严整、思想力强的总结,有史诗性、思辨性和哲理性。


三富。内容丰富多彩,写法丰富多样。


作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发展进步为目标,在这一核心主旨之下,展现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广东经验,展示广东精神,内容丰富多彩。文中既有抓握有痕的形象写实,又有清晰有力的概括描述,更有深邃深刻、落地有声的思考思想,写法丰富多样。


四实。这是一部特别有现实主义精神,态度诚实、情感真挚,富有现实感和现实针对性的著作。“实”,指文学文本的特色。


这种直抵生活现场、直抵当下生活的近距离书写,材料又多,不好写,极考验写作功力。写得不好,容易不聚焦,会模糊,停留在表层,不真切、不可信。写得不好,也容易不对焦,只见一叶不见森林,或者只见森林,不见树叶。对于点和面的关系的把握,对于细节和整体的开掘度,对于历史和现实生活再现的生动性,都既考验认识能力,又考验写作能力。


积极、主动并勇于完成这个命题,体现了广东作协和广东作家的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他们用文学为文学赢得了光荣。这套书极好地将现实生活和历史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文字和文本,既有思想性,更有文学性、可读性,实现了信息和思想的有效抵达。要好好研究这套书的写法,让文学的经验得以推广。


它的文学性经验,在三个方面尤其突出:


一是文字精准洗练。总的来说是既准确生动,又文采飞扬;既简练,又密不透风,简繁得当,描述动人。这个是书写功力。我把它归为广东领导高度重视,有13个作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强大。广东作家队伍强,自我要求高,严谨细致不对付,有精品意识。


二是形象书写。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广东奋斗和辉煌的主体。该书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人物进行了形象真切的描绘。以人和人的故事为载体,书写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为了确保形象的真实性,出现的一千多个人物不仅均做到了有名有姓有来历,对于其经历经验、内心情感和行动逻辑也都进行了生动可感的书写。包括地点在内的600多个故事描写建立在大量采访、详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源流细致、要素齐全、细节可靠的描绘。以文学的形象,达到史家的力量。


三是问题意识强。站在一个宏阔的现实背景里,以问题结构文本。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遭遇过各种新问题、难问题,经历过各种问题的解决。直面问题并善于突围是广东的贡献。由问题入手,出题、解题,丝丝入扣。另一方面,见人见事见曲折见困难见智慧见奋斗,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实质性过程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各种力量。从结构上也具有起承转合,有故事、有情节、有层次感,让作品好看、耐看、值得咀嚼回味。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2年4月20日6版

微信编辑:吕漪萌

二审:丛子钰

三审:任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