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重温长征路,再塑地质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2-05-07 16:08:01

456.png


翻开长征的历史,一串串令人震撼的数字让我们铭记: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历经8个省份,转战两万五千里,日均行军74里.....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跋涉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艰苦奋斗,只为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出路。五岭山脉峰奇崖险、 金沙江波涛滚滚、乌蒙山气势雄伟、大渡河险桥横架、岷山白雪皑皑,红军为什么宁愿付出巨大牺牲要选择爬雪山、过草地?又为什么要跨越11个省区,最终会师于中国西北部地区?


一位地球科学家充满深情地回答道:“红军的每一次防线构筑和辗转腾挪,其背后都蕴藏着对地形地貌的考量;《七律·长征》中山川河流的地质特征,皆是军事部署中的关键要素!”在建党百年和建军9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适时问世。


史诗为经,地质为纬


《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由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刘青松著,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从一个地球科学家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长征这一部气壮山河的人类史诗,如书中第九章对巧渡金沙江的描述:


皎平渡口这一地区地形复杂,会出现局部气候异常现象。相传诸葛亮在平定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挥师经过这里,留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记录。在罗开富所著的日记体《红军长征追踪》一书中,描述了他经过皎平渡口时的感受:“金沙江皎平渡的江面宽约300米,两岸都是山,没有树木。从岸上走到江边需要几个小时。当时为5月份,在岸上的时候,气候还很凉,要穿毛衣。可是,越往江边走越热,最后只能穿衬衫。”罗开富当时很是疑惑,没有解开这个气候异常的谜团。其实,这是该地区典型的“干旱河谷”现象,其形成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环境与大气环流等。


作者曾多次深入金沙江的源头沱沱河采样,对那里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故此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金沙江的地质特点天衣无缝地融合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故事中去。


本书以红军长征史事为经,以沿途各地的地质状况为纬,从地质的独特视角诠释了红军跋涉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同时,将科学普及和党史学习教育融合起来,强化了公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深入理解和热爱,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将地质与史诗交叉融合的写作方式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国内外无数文人学者曾歌颂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然而,将长征与历史、地质、人文几方面共同结合并深度诠释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本书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出发点,从地质的角度带领读者重温长征路,再塑地质情,近5万字的文字,每个字都代表着红军战士流血、流汗的每一里路。苍山洱海等闲看、翻越夹金万里险、红旗漫卷六盘山,红军战士们所跨越的一道道艰难险阻是对中国形态多样的地形地貌的亲历,每一个革命根据地的选择及其战略部署的背后都蕴藏着神奇的地质知识。红军战士和指挥员们在崎岖长征路上对中华地貌的见证和探索,为中华地质文明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科学普及、科教兴国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南科大作为新时代的新兴大学,不仅致力于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还主动承担起科学传播的使命。刘青松教授是南科大科普团队的领头人之一,他积极投入科普工作,开创南科大科普大讲堂、推出科普公开课、出版科普图书等,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科研成果传播和公众科普,并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在本书出版之前,刘青松教授早在南科大思政实践课程“重走长征路”中就做了一场关于《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的主题分享。刘教授此次的分享场景也有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2021年4月21日的《新闻联播》画面中,并深受中央媒体关注。《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一书的编写与出版既是南科大践行科学普及、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广东科技出版社责任使命与文化担当的重要展现。


守正创新,砥砺前行


幕天席地,长征岁月,

初心质朴的万里革命烽火,

地质轮回的亿年沧海桑田,

见证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红军长征的壮举虽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作为构筑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精神桥梁,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未被尘封,这一集体记忆到今天仍能被唤醒,是因为它兼具历史的厚重性和时代的延续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新时代的长征号角已然吹响。新的长征路上,没有雪山沼泽,也没有战火烽烟,但仍然有许多荆棘需要我们去闯。在新时代,国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一系列的时代考题等着新时代人来作答。唯有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和力量,才能引领新一代人走向新征程!


撰文:刘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