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年逾九旬的许倬云给予我们的洞见、忧思与告诫,值得每个人倾听与思索——每一刻历史都在转变,必须呼应转变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5-11 10:01:57

res10_attpic_brief.jpg

广东人民出版社


res13_attpic_brief.jpg

长江文艺出版社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这是历史学者许纪霖对于已愈九旬的史学大家许倬云的评价,在后辈学人心目中,许先生无疑是大神级别的存在。


从再版的《万古江河》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去年10月份出版的《江口望海潮》,从访谈节目“十三邀”中从容述说过去未来之事、“给大问题作注脚”的学者,到广东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许倬云十日谈》中有问必答、深入浅出的师者,在美国度过其三分之二研究生涯的许倬云近年来频频“出圈”,成为出版界竞逐的目标。老先生始终以博古通今、中西比较的智者视野和眼光,关切民族与国民的境遇,思考人类文明的命运,并为普通人寻求内心的安顿。一如同样“破圈”的哲学教授刘擎所言:“许先生的洞见、忧思与告诫,凝结着非凡的智慧和良知,值得我们每个人倾听与思索。”


《许倬云十日谈》一书缘起于高山书院一次十期的课程,参与其中的各界学人纷纷问道老先生,讨论的主题是中国文化问题,议题的大背景则是疫情常态化之后的世界,书名则取自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以大瘟疫为时代背景的创作《十日谈》。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历史上的瘟疫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与教训?中国能否在世界混乱之中独善其身……许先生以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引领慌张茫然的读者,看清当今世界格局与人类未来,将我们面临的外在与人心困境一语道破。


“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相


在《许倬云十日谈》的总论中,许倬云说:“我盼望有机会跟大家说这些话,使大家心里激动一点,本来平静无波的心里可以起个涟漪。小波浪可以造成大的潮流,推动大家不断地进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强,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这也照应了他在《江口望海潮》自序中所言:我衷心地祈求,我们已发展了数千年的文化,不是从此礼坏乐崩,而是又绽现一番鱼跃鸢飞的美丽新世界。下一场人类戏剧,不能听天由命,任其自然产生,因为不予努力,终将没有收成。我们勠力同心,共同着手缔造新文明,才可能有一个值得生活的未来。


在“十日谈”中,许先生提出了一些他过去没有讨论过的课题,如:地理环境、人群结构、经济历史以及群体互相接触时彼此采取的态度。他说,“每一个国家或族群在历史上都有过一定的阶段和经历。阶段不一样,类似的事情也不一定以同样的方式出现,也不一定会以同一个方式去处理。但世界永远处在变动状态之下,如《易经》所说,‘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相。所谓‘易’和‘不易’,‘易’就是变动,‘不易’就是不会改变……”


在他看来,每一刻历史都在转变,每一刻历史的转变都影响着我们自己,必须呼应转变。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改变。我们唯有以这个预设的条件为前提,才能够不断考量“世界永远不变化”的“教条”。任何论述体系,都需要因时、因地的修正,以适用于当时当地人心的需求,解答当时当地人所面临的疑惑。


历史只能永远追寻、矫正和改进


许倬云站在民间百姓的视角来解析东西方文化在解决个体生命需求和疑惑时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特色是上层的文化下达到民间,又普及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它形成了人间生活的互动:大圈和小圈互动,人跟群体互动,自然跟人间的互动,过去和现在的互动,现在和未来的互动。这与西方的上帝和人之间的单向度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呢,你的心就是上帝,人心怎么想,就造成你看社会怎么样。许多人的心合在一起就是众人的人心,就是支配你、呼唤你、抑制你、鼓励你的力量。中国的‘上帝’就是人心。”


许倬云特别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大同世界”观,它并非西方认知中的霸主心态,没有里外和大小之分,而是把地球上的人乃至整个宇宙全部涵盖其中的大圈子,这个圈子里不需要王者和霸者,而是由自然秩序达成的和谐,令人各尽其能,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


他认为,文化成就的总成绩单表现在社会是否安定、老百姓生活是否舒畅;也表现在整个社会是否有秩序、是否有不断修正与改变的过程、是否有舒畅开展的机会,走向共同社会的过程中是冲突还是协调……凡此,都是一步步走来,很多情况是历史条件造成的。


许倬云提醒人们,“大同世界”是中国人未来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是已经在那里的成果,这一理想境界是永远要到而到不了的境界,永远要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性,永远要有纠正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不可改的历史命运,也不存在历史决定论,历史只能永远追寻、矫正和改进。”


疫情的暴发导致时代长期的不安


许倬云在书中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并着重提及明末那场源于欧洲黑死病的瘟疫所带来的影响。它从南方的港口进入明朝末年的中国,而此时,欧洲的思想也经由葡萄牙的传教士带进中国。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领受、欣赏到西方新思想的好处,因为当时的明朝不主张、不喜欢臣下挑战国家权威以及对皇权进行批判。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沿海一带传进来的黑死病闹得很凶,在当时造成大规模内乱,导致李自成从陕北一路打到京城,瘟疫给经济和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而后满人入关,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大事件。


疫情的暴发除了带来政治和社会层面的重大改变,对于个体生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导致长时间的恐惧、惊慌和不安宁,使人们的生活作息受到影响。这种不安定,连同亲友故旧连连逝去的消息,会让人们对于自己正在参与建立的世界难免产生怀疑。这是瘟疫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冲击,它的冲击力远大于经济上的冲击。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差别在哪


人工智能也是书中辟出专门章节的热门议题。但在耄耋之年的许倬云看来,人工智能终有不及人类智慧的地方。


他从哲学层面上将人的智慧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显然,人工智能在对知识的整理上有极大功劳,但是人与人的偏好、习惯、是非、对错,有许多不同的考量和方向,究竟是以群众作为考量的前提,还是以个人作为最大的前提?如此主观的“情”与“意”,内情相当复杂,则是人工智能无法统一把握和选择的。正如《华严经》告诉我们的:人间有无数智慧,像无数天地一样。这无数的天地和无数的智慧之间的取舍,我们怎么做决定?


许倬云还讲了《庄子》中“混沌”的故事:朋友以为“混沌”没有七窍则不够好,于是每日帮它开一窍,结果能看、能听、能感觉的“混沌”因不再混沌而死。在他看来,为混沌开七窍就如同现在所使用的大数据信息处理模式,它未必能准确获得人类个体所需的真实样貌。


如是,又想起许倬云在《江口望海潮》自序中的话:“在将来的新世界中,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是肯定‘人’‘存在’的根本意义,是肯定和谐与共生的社会秩序,是植基于新科技知识上的人类心灵境界不断提升,而不是沉沦于贪欲与愚昧……”先生教导我们,世界就如同过去一样,永远有难测的风云,而时刻培养自己从容面对风云,或许正是人之为人存在的根本意义。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出自他的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