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图书编辑如何引领流量追逐战?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2-06-10 16:19:42

“从C级品到年销数十万册,怎么靠小红书引爆一本书”“一条短视频售书上万套,这位主播你了解吗” “做出版之余,我如何成为单品销售700万元的图书主播” “出版社抖音直播贵在坚持”…… 以上这几个题目,随手摘自于某行业报的近期公众号文章。单从标题上,不难看出行业的几个关键词:小红书、短视频、直播、引爆。


近年来,从电商到社群,再到以抖音、快手、B站和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直播营销如火如荼,渠道多元化的势头只增不减,俨然成为不可逆的行业趋势。出版业变化之大,行业风口更替之快,让我和身边编辑们时不时地感到一阵趔趄。


出版业格局巨变,作为贯穿图书全生命周期的操盘手,图书编辑的这张“冷板凳”还需要坐吗?还坐得稳吗?新媒体时代,数据成为产品前期调研、后期反馈的重要支撑,所谓的流量密码也成为引爆渠道的关键。流量时代,编辑究竟为谁服务?


渠道倒逼,编辑话语权降低


近10年来,出版社的编辑们境况“急转直下”。图书电商借着线上流量的契机迅速崛起,大量线上阅读平台涌现。


内容输出形式多元化大大降低了纸质图书的购买率,挤压了传统出版的市场份额。知识付费、知识服务的潮流下,传统编辑陷入了焦虑。内容生产者有了更多选择,出版社、纸质图书和编辑都不再是作者心里的“唯一”。作者有了自我成长的途径,编辑的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的弱化。


在与作者的关系当中,编辑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所丧失。编辑不再只希望作者有思想、文笔好,更关心作者是否有粉丝、有流量、有市场……同时,无论是电商还是此后兴起的社群,基于社会化媒体巨大传播效应,开始逐渐将读者纳入图书生产过程当中,编辑与终端读者间的距离被一步步缩短。


流量冲击,职业恐慌加剧


天猫图书变成过去式?京东图书、当当图书都成为“传统”了吗?数字也许会给出答案。


2021年,化学工业出版社社群组销售码洋达1.8亿,同比增长93%。其中抖音旗舰店更是贡献了同比160%的增长。该社数种低幼阅读、绘本类图书迅速成为抖音爆款,比如“铃木绘本故事花园”系列大礼盒,当年销售约50万册,实现千万销售码洋。比如“小进步儿童社交力培养绘本”“我有很多好朋友”2个系列图书,抖音平台销售近10万册,实现销售码洋约300万。


微信图片_20220610162051_副本.png


当然,同行们还有很多更耀眼的抖音销售数据,足以说明——抖音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可以与实体书店、电商和社群比肩的重要图书销售渠道。一时之间,流量如巨浪一般迅速转向抖音——图书销售和编辑也急急忙忙跑向抖音。


虽然,抖音的流量有疫情等因素影响,这场短视频/直播带动的渠道变革仍然迅速而猛烈,迫于压力,编辑来不及反应已经踏进了图书的营销阵地,亲自为自己的书争取更多的流量。许多图书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尝试视频直播,变身荐书人、讲书人,直接参与图书的营销。


据报道,开展自播的出版社,90%的主播都是由社内编辑担任。相比专业主播和社内的其他销售人员,编辑是最了解图书核心卖点的人,在内容宣传方面,能够更精准地传达有效信息,进而提升读者的认可度,促进图书推广和销售,使直播高效进行。同时,直播平台互动性之高以及读者反馈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都是以往任何一个图书销售渠道不可及的,编辑在直播中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读者的一手需求和反馈,进而对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优化和整合。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营销前置使“板凳”上的编辑们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引发一定程度的“职业恐慌”。


一方面,编辑这个职业所需求的技能不再限于发掘内容、沟通作者、打磨文字、精研版式、策划文案、把控品质,还要学习掌握音视频类技能,探寻新平台的流量密码,钻研读者心理帮助出版社扩充私域流量;要转变身份直面读者,指导阅读,甚至形成IP效应聚集起粉丝群。但这种身份和技能上的转变,对绝大多数传统编辑而言是艰难的,需要巨大的勇气,也需要较长的适应周期。


另一方面,流量时代,许多传统编辑开始跟着流量跑,流量在哪里,编辑就在哪里。比如原来大家在微博上公号上找作者,现在去抖音找作者。原来找大V、公号带货,现在除了极少数能自己上阵之外,大家又都去找达人带货。


但不少同行认为,流量追逐战里,受伤害最大的是图书内容和品质。据行业观察及读者反馈,抖音达人出的书很多不堪推敲,错漏甚多,这和短频快的创作要求及作者本身的知识功底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反,原先一批老作者的书,专业和知识功底俱佳,奈何作家没有流量,图书便没有销量。


专业出版社及专业图书,除了依靠专业知识大众化扩大影响力之外,如果不能在直播平台上蹚出一条路,又该何去何从?出书到底是靠流量还是靠内容?内容好没流量的书应该怎么做?一定要会营销才能做好编辑吗?都成了编辑们的普遍困惑。


领先于流量,才能引领读者需求


编辑地位的松动,编辑职能的改变和扩充,在整个行业变革下是必然的。当下视频、直播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一味躲避哀叹不是良策。


图书行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内部的竞争,都要求图书编辑在传统编辑技能的基础上,兼顾创新营销思维,拓展综合能力,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编辑行业核心竞争力,并努力成长为有能力统筹图书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编辑。这一趋势是不可逆的。作为编辑,有必要给自己的舒适圈留一扇门,通向读者。


在编辑理论研究中,编辑与读者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编辑要满足读者需求。但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问题频出。编辑一味迎合读者,让出主动权,图书出版流程中流量至上的思维越发前置,反而让编辑的核心竞争力也丧失殆尽。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编辑应在物质上满足读者需求,即尊重读者所选择的内容阅读方式,并尽己所能将内容呈现其中;应在精神上创造或引领读者需求。记得曾有一位出版社社长提出,要以领先读者半步的节奏做出版。这理念于当代编辑而言,再适宜不过。即使在今天直播盛行的背景下,编辑也应该致力于凝聚流量而非追逐流量,引导读者而非迎合读者。


比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以希腊神话和艺术题材创作的“众神”系列图书,就以过硬的内容和精美的设计获得广泛好评和理想的销售。虽然并不符合抖音的主要销售潮流,但仍然取得了较好的运营业绩。


微信图片_20220610162206.png

微信图片_20220610162244.png


因此,出版行业的流量争夺拼的依然是内容,是编辑力——包括编辑的学习力(发现好选题)、沟通协调力(挖掘培养作者、沟通渠道、出版环节协调)、洞察力(对行业及所在板块趋势的敏感度)、执行力(专业的文字功底)、表达力(包括文字和语言,将图书的有效信息传递出去)、高效率(很多选题具有时效性,一旦认准就要立即执行,否则等待你的可能就是赤裸裸的盈利负数)。


众所周知,图书行业对新技术新变革的反应是整体相对迟缓的,一旦真正触达中枢,就会引发一波激烈而迅猛的震动。变革的紧迫感、对职业舒适圈的冲击,的确会让编辑们陷入迷茫甚至恐慌。但厘清脉络后走出困惑——重视自己“内容提供者”的身份,磨炼自己,坚持站在流量之前,打起精神出书吧!


初审:陈   麟

复审:张维特

终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