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为岭南而书 为时代放歌 | 著名作家章以武创作分享会举行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2-06-23 08:56:35

6月22日下午,“为岭南而书 为时代放歌”——作家章以武创作分享会在省委党校黄华园书屋举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校(院)委委员、教育长尹德慈,广州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室教授张承良等出席了分享会,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代表参加。 分享会结束后,章以武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微信图片_20220623085739_副本.jpg


扎根广州六十载, 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章以武,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及广州突出贡献文艺家称号。


章以武教授以“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为主题,与学员们分享了他多年来的创作故事与创作心得。他自19岁来到广州求学,坚持记录广州风情、书写岭南故事,在广州这片土地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笔耕不辍地创作出《雅马哈鱼档》《南国有佳人》《情暖珠江》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雅马哈鱼档》是章以武老师敏锐捕捉时代浪潮,观察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紧贴人民群众生活,歌颂小人物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故事。新作《风一样开阔的男人》记录了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变化,细节之处描绘了生猛地道的本土气息,是一部独具粤式烟火味的散文集。


最后,章以武老师对写作过程作出总结:“这是一个人的上天入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一个人的张灯结彩”,需要有一颗“聪明脑袋”加上不断付出的“笨功夫”,才能成为一个充满自信与思想高度的创作者。章以武老师幽默风趣、金句频频的分享,激发了在场嘉宾与学员的热情,学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微信图片_20220623085856_副本.jpg


真情描绘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广州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评价章以武老师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脚上有泥土、笔下有乾坤”的“80后少年”, 用文字构写了广州的“清明上河图”,其作品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有机结合,用不竭的真爱为岭南而书,为时代放歌,对人民有真爱、对生活有真爱、对创作有真爱,是践行人民文艺观的典范。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室教授张承良表示:阅读《风一样开阔的男人》,首先是感叹于章以武老师对生活的感受力。章老师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心朝上,脚朝下”,热烈地拥抱生活,在时代大潮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新生事物的萌芽生长,表现向上向善的力量。其次是感叹于章以武精湛的文字驾驭力。《风一样开阔的男人》 收录的散文,充满着人间烟火气。他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总能于寥寥数笔中描画人物的精气神,其细致刻画、栩栩如生的程度,读来禁不住要让人会心一笑。读他的这些散文,犹如观赏一部制作精美、意韵深远的短视频,得到的审美愉悦,则更远胜于此。


他的书写创造了“广东改革开放的第一张名片”


1957年,章以武转学至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广州这片新天地,他才思泉涌,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热门题材,又废寝忘食地阅读中外名著,终日沉醉于他的艺术构思中,相继在《广州日报》《作品》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


《雅马哈鱼档》几乎成为他的标签,实际上章以武还有很多作品值得我们关注。20世纪80年代,章以武先生以“书记员”的身份,“潜入”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和热土中,潜入广味十足的日常生活中,书写了反映时代潮流、折射中国南方社会生活的三部曲:《雅马哈鱼档》《南国有佳人》《太老》。在那个年代,广州人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敢为人先,以“生猛”之姿,引领全国生活的潮流。章以武沐浴着来自南海浩荡的现代风,行走在珠江三角洲这片养育他的热土上,书写了《雅马哈鱼档》,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展现出广州五彩缤纷而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浓郁的广味市井风 。


《雅马哈鱼档》上映后红遍大江南北,好评如潮。198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电影艺术研讨会上,专门放映了这部影片。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风趣地说:“卖鱼可以卖得这么有意思,我都能闻到鱼腥味了呢!”北京大学的学生观影后,高呼:“广州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部电影参加了1984年的国际柏林电影节,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的第一张名片”。


微信图片_20220623085951_副本.jpg


对话章以武:我没有时间老,我还要写点东西


广州日报:今天您与大家分享的主题为“为岭南而书 为时代放歌”,作为新时代的作家, 应该怎样记录伟大的时代,为时代放歌呢?


章以武:我回顾自己40年的创作实践, 我坚守以文学形式记录大时代,反映社会进步,展示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动人的中国故事。我一共写了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电影两部,电视连续剧四部,五幕话剧一个,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三部,报告文学一部,还有几十篇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主要作品全写在时代的节点上。这些作品全都搬上银幕、荧屏、舞台和出版。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反映南粤大地的儿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圆中国梦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写的中篇小说《雅马哈鱼档》,20世纪90年代,我写了长篇小说《南国有佳人》,21世纪初,我写了电视连续剧《情暖珠江》,我是第一编剧,展示了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转换观念“精神换血”的历程,以及他们与时俱进的襟怀。

近年,我写了电影剧本《小蛮腰》,揭示了广州青年创业路上的艰辛与情怀。我说这四个作品,无非是想证明,记录伟大的时代,为时代放歌,光辉思想的引领对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作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广州日报:作为一个作家,该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呢?


章以武:我觉得作家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故事员,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一定要主动地热烈地快乐地拥抱正在发生着的新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呢,对我们来说,作为一个作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呢?同时,今天中国人每天都在世界各地创造着新的故事。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因此,面向生活,深入生活,迈开大步,走进火热的人民生活中去,对作家来说就如同空气与阳光。而丰富的沸腾的生活,永远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聚宝盆”。我时时告诫自己:人下去了,切不可做旁观者、猎奇者,心也要下去,与一线的劳动者、开拓者“相见欢”,让自己的情感燃烧起来。只有这样,创作的灵感、创作的想象力才会迸发,笔底下才会生花。

说三个细节。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经常在珠江三角洲跑动,体验生活。有一次,在顺德,一位乡镇企业家请我吃夜宵,他手拿一瓶洋酒说:“教授,你有文凭,我有酒瓶,文凭加酒瓶就是高水平!”我听了十分震撼,思忖了老半天。还有一次,我在中山采访一家农户,主人的大客厅里放着一架簇新的钢琴。我说:“你会弹钢琴?”。他说:“我只会抹钢琴盖上的灰。”我说:“你老婆会弹?”他说:“我老婆会砌四方城(打麻将)。”我说:“你孩子会?”他摇摇头:“女儿在广州读大学。”我说:“那你买钢琴做什么?”他笑答:“附庸风雅!”这位富起来的农民的话,使我思绪万干!还有一次,我在清远与一位领导交谈。他道:“别瞧我挺威风,我也常常焦头烂额。下边都伸手向我要求,向我诉苦。我告诉他们,我不是印钞机,只要大家齐心合力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发展了,有钱了,问题就好解决了。这才是硬道理。”这大白话太风趣,太耐人寻味了。这几位讲话的朋友,他们的身后都有着珍珠美玉般的故事啊,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金矿!


微信图片_20220623090113_副本.jpg


广州日报:现在回头来看,您创作《雅马哈鱼档》的初衷是什么?为啥不写菜档、肉档?


章以武:写作的初衷是,我一直在思考着:怎样才能以一种艺术而形象的方式,展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广州人是如何在商品经济的波峰浪谷中拼搏闯荡的,又是如何转换观念实现“精神换血”的。有一天,在买鱼的途中,遇到一个经营个体鱼档的年轻人。对方笑眯眯地对他 说:“哈,你别小看我这个'水湿湿’的小木箱,里面装的都是卖鱼得来的钱哟!谁打劫它就好比打劫银行。”那个年轻人对于劳动致富的坦然和自豪感,令我为之一振。许多来自生活的动人细节在心中发酵,创作出6000字的短篇小说《雅马哈鱼档》,后来又与黄锦鸿合作,将之扩写为中篇小说。

为什么要写鱼档呢?因为鱼有很多吉祥寓意,有画面、有动感: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开放了蔬菜、水果、鱼鲜市场,市民不用鱼票肉票也能购买鱼、肉。我看来是一个富有深意的信号:“鱼代表着广州人的草根精神,广州的老百姓能吃到生猛的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利好落实到千家万户的体现。”


微信图片_20220623090205_副本.jpg


广州日报:在您80余高龄之际,我们看见您还在出版新书《风一样开阔的男人》,该书在年轻人中反响很好,未来,在创作上有何打算?


章以武:对作家来说,需要精益求精、永攀高峰的工匠精神。我深感,文学创作是个体的劳动,要忍得寂寞,拒绝诱惑,痴痴迷迷、心无旁骛地钻进去才行。我深感,当一名合格的作家,要全身心地投入,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书写在新时代里所发生的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把文章做在伟大时代的节点上。宁要夜明珠一颗,不要土豆十担。这样,离“高峰”就不远了。生逢这么美好的新时代,我没有时间老,我还要写点东西,还要做春天的梦,一不小心,万一梦实现了呢,这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的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