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主题出版图书就该这样做!2022上半年不容错过的畅品盘点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2-07-06 10:23:40

做好主题出版是出版社的使命担当,也是出版从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下,主题出版已经成为常规化出版样态与内生性的出版增长点,读者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及传播环境的变化,也对主题出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打造“叫好又叫座”的主题出版物?在内容深耕、形式创新、市场化路径等方面,如何着力?


本报特别策划“2022上半年主题出版畅品盘点”专题,邀请文艺社、地方人民社、专业少儿社等不同类型出版机构的策划人,分享各家今年上半年双效突出的主题出版物,深度剖析其背后的策划运营思路、营销手段,总结主题出版实战经。


主题出版案例解读第一批,包括:


《乌江引》 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红色气质》商务印书馆

《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天地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江西人民出版社


后续将陆续呈现:


《中国少年》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雷锋的故事》 四川文艺出版社

“乌兰牧骑的孩子”系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新安旅行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少年聂海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更多主题出版物案例解读,请关注后续推送。


Q1 请选取一种双效突出的主题出版作品,介绍基本情况。

Q2 相关市场赛道现状趋势如何?请从策划人角度介绍选题特色、亮点、策划出版过程。编辑力如何体现?

Q3 有何营销销售策略?

Q4 对于主题出版选题角度、内容质量把控、双效提升等,有何思考?有哪些可尝试创新的方向?

Q5 操盘主题出版选题,编辑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技能?


过硬内容和高质量表达才是核心优势


■付如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主任、青年文学编辑部主任,《乌江引》责任编辑)


微信图片_20220706102632.png

《乌江引》 庞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


《乌江引》于2022年2月出版,目前已销售3万册。该书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推荐,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A1:《乌江引》是一本17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真实史料和主人公后代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做底,形象再现长征路上密码破译传奇,讲述长征这一人类伟大奇迹背后惊心动魄的密码战,以及“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雄韬伟略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全书主体故事发生在红军主力1935年1月初突破乌江、3月底南渡乌江之间,其间有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等大事件,这也是长征途中最为关键、最有戏剧性的辉煌乐章。毛泽东同志曾感慨地说:“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这个二局就是“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组成的中革军委二局。


纪实与虚构交织,考验作者也考验编辑


A2:对同类产品的关注分两方面: 首先是长征题材,王树增的纪实作品《长征》、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市场上的超级畅销书,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代表作。而《乌江引》因为关注密码战,采访“破译三杰”后代获得的深入的第一手资料,能起到填补长征题材空白的作用。而且从作家的写作能力和党史专家、评论家对该书的评价来看,《乌江引》有望成为和前二者并列的经典作品之一。


其次是密码破译题材,或者叫隐蔽战线题材。这类作品是近些年战争文学的热点之一,也是影视改编的重要阵地。《乌江引》首次翔实书写长征路上的密码战,势必会引起广泛关注。小说分《速写》《侧影》两部分,前者以战地笔记的形式呈现长征途中的惊心动魄,后者则以后代寻访的方式,拉开时空看历史,让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获得更可靠的现实支撑。


战争文学历来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营地,秘密战更是战争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关注点。这种题材类型永远不会缺少读者,唯一的考验是,如何让秘密战符合技术逻辑、战争逻辑和常识逻辑、命运逻辑,而不陷入一种架空式的,只追求传奇与刺激的噱头之中。高智商的战争文学,或者说叙事高级的战争文学,是读者越来越需要的。《乌江引》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乌江引》最显著的特点是高明的叙事,是纪实与虚构的复杂交织。《速写》部分,作者用“在场”的方式,沉浸式地写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辗转腾挪。《侧影》部分则又写得轻盈飘逸。只有掌握了大量素材,对这段历史充分熟悉,并富于写作经验的作者,才能完成这样的写作。


此外,该书的亮点在于,首次真实再现了长征路上密码战的惊心动魄。作者在创作的五年间,阅读了上亿字的史料,从“破译三杰”的后代那里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作者曾经在总参某部服役,而这个部队的前身就是中革军委二局。真实的历史、扎实的史料和身在革命历史传统中的使命感、责任感,铸就了该书。


策划过程中,编辑力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首先是重大选题报备工作。该书需要经过党史、军史等多个专家审核把关。其次是史料的核对工作。该书涉及大量史料,大量使用了真名真姓、历史事实,所以每个时间节点、每个部队番号、每个重要节点的重要事件都不能出错。三是具体表述,上部的扎实绵密如何与下部的轻盈舒朗相结合,需要安排好结构,需要从编辑的角度提出适当的调整意见。四是如何赋予该书很好的定位,确定营销主题、新闻稿基调等,以便能更好地和媒体、读者对接。


只有到达读者案头,才能实现双效


A3:该类图书的营销,首先要引起主流媒体的重视。于是,我们重点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推荐《乌江引》,并得到了积极反馈:新华社刊发出版消息,人民日报刊登书评,同时该书进入4月的光明书榜。该书还入选了3月的“中国好书”榜单,入选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月月度好书。


为使该书得到更好的推广,我们联合作者所在省的出版社联合出版,并得到了当地的大力支持。该书被列为南国书香节特别致敬图书,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今年3月,我们还组织党史、出版、文学等领域专家在北京、广州两地同步召开大型新书发布会和专家研讨会。之后,积极向媒体推介相关消息和书评,获得良好反响。此外,我们还积极推介电子书、有声书,积极接洽影视改编和戏剧改编工作。


A4:一方面, 题材不是主题出版的核心优势,过硬的内容和高质量的表达才是。主题出版只有走上读者的案头,真正被读者接受和阅读,才能实现双效益。另一方面,主题出版的质量要求很高。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的主题出版,对史实方面的差错是零容忍的,必须精益求精。编辑在出版过程中,要牢牢树立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字斟句酌,有疑必问,有问必核,有核必准。


就双效而言,主题出版想获得社会效益,需要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经济效益的获取则相对较难。如何打破主题出版长期以来留在读者心中的说教印象,让读者感觉到主题出版也亲切可感、充实丰富,是高智商、高情商的而不是逻辑虚弱的,这些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主题出版是有活力的出版。任何时候,主题出版这个词都不是限定图书内容和图书表达形式的,而只是一个出版分类。它应该也是精彩纷呈的、是故事精彩人物鲜活的,是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读者对重大历史和重要社会现实有理解和关切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会枯萎。因此,主题出版的内容增值方式有很多。例如,装帧设计要市场化,符合审美潮流。营销上可以淡化主题的色彩,突出故事本身,突出创作本身的审美品位和智力含量。


A5:主题出版作品对编辑的要求更高:首先是做主题出版的热情。其次是精准把握题材类型的判断力。同时,主题出版是可以谋划的。如果编辑保持对社会动态、写作动态和作家创作动态的关注,就能主动谋划一些选题,选择合适的作家把握。这样成功的概率也会比较高。当然,主题出版也是营销的切入点之一,编辑要对作家的自主创作选择和主题需求之间的关系保持高度敏感。某种意义上,作家写某一个题材,自主选择才能产生更好的作品,而是否能将主题出版作为营销方向之一,需要编辑具备相关的专业敏感度。


《红色气质》出版背后的故事


■柯湘(商务印书馆人文艺术中心主任)


微信图片_20220706102828.png

《红色气质》 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红色气质》一书于2022年2月底正式面向全国发行。该书上市后反响热烈:新华社发布新闻稿,全国130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客户端总阅读量超340万次。《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新华社社长何平的署名文章《彰显红色气质 弘扬伟大精神——写在〈红色气质〉一书出版之际》。该书还入选了各级各类榜单和推荐书目,例如入选3月的“中国好书”榜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4月榜,入选中宣部、全国少工委推选的“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选题缘起:被同名微电影打动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如果气质有颜色,中国共产党的气质一定是红色。《红色气质》一书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独家收藏的珍贵照片,以独特视角深情讲述了照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该书选题缘起要追溯到2018年。当时,我们与新华社合作出版《国家相册——改革开四十年的家国记忆》时,看到栏目组制作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微电影《红色气质》,立即被深深打动,特别是“红色气质”这四个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双方就约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编写出版一本反映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书名就叫《红色气质》。


编辑过程:文字反复打磨,照片精挑细选


2020年下半年,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带领我们与新华社主创团队深度合作,开始书稿的策划编写和修改打磨。期间召开专题讨论会6次,每次讨论会之后,都会对书稿进行大幅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就这样历经10多轮的编写和审读修改,才形成最终版本——约5万字书稿,收入240多幅珍贵图片。


正如该书开篇所说,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很多关键历史时刻,新华社记者都在现场,记录了无数历史瞬间。他们拍摄的这些珍贵照片都收藏在中国照片档案馆,这本书里的照片就来自这里。


书名既然叫《红色气质》,那么每一幅照片都应该有“气质”,能够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浓缩在一幅幅照片所定格的一个个历史瞬间。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确定了选取照片的原则:要有为人熟知的经典,也要有充满陌生感的“新照”,最好两者兼具,故事之外还有故事,有人情味、有温度、有细节,又有历史的深度。


于是,书中既有人们熟悉的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等烈士的临刑照片,还有许多人们此前并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很少见到的图片档案。比如王孝和烈士,他惨遭反动派杀害的全过程,被10余张照片完整记录,我们选取了极富冲击力的4张。在宣判他死刑的法庭上,他的脸上看不到半分恐惧,而是淡然、坚定、对未来充满向往的笑容。面对这样的浩然正气,连刽子手都发抖了,行刑时连开三枪都没打中要害……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笑对死亡, 这不就是共产党人的“红色气质”?此外,一个叫王荣浩的普通技术工人,因为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除了退休证上的证件照,竟没留下其他照片,去世后留给妻子的只有自家院子里的一棵核桃树。而书中呈现的图片,正是其白发妻子坐在那棵核桃树下表达不尽思念。


出版思路:营造完整的历史和精神通道,凸显特殊气质


9分5秒的《红色气质》微电影内容高度凝练,如何把它做成一本书?做成一本什么样的书?这需要花费大量心血。《红色气质》从开始推进到最后成稿历时1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策划和重新创作。


一开始,我们从新华社采写的大量优秀共产党员的通讯稿中梳理,发现表达风格与微电影差别太大,于是又回到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但把纪录片转换为图文书,却又不是当一回搬运工那么简单。选什么内容,怎样结构,如何配文,才能让读者相信、感动、震撼、带着新的期待走进一个相应完整的历史和精神通道,需要用心、需要创新。


几易其稿,最终全书以“有一种特殊气质,百年如一”开启序章,接着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四个篇章,逐次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奋斗风采。每篇又下沉为不同专题,最后由一组题为“见证”的图片画面,带出每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营造出比较完整的历史通道。


《红色气质》的出版,是所有为这本书付出艰苦劳动的伙伴们精诚合作、精益求精的优异成果。可以说,该书是新闻界和出版界两支国家队联合打造的精品力作,这使它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产品,其本身也拥有了一种特殊的“气质”。书中个人史与国家史交织在一起,个人相册与国家相册交相辉映。如果读者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人不应该被忘记,觉得今天的生活还值得珍惜,就足够了。


坚持原创追求首创 讲述鲜活故事


■漆秋香(天地出版社副总编辑)


微信图片_20220706103602.png

《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谭楷著/天地出版社出版


该书已入选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5月书单、4月的“中国好书”榜单,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且,已签订10个语种版权输出协议,电子书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有声书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上线,播放量逾110万次。多家媒体对该书进行了重点宣传和推荐。该书2022年4月上市以来,已销售3.3万册。


A1:《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是一部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国际共产主义者、百岁老人伊莎白·柯鲁克百年人生的报告文学。著名作家谭楷历时3年,通过大量采访,以落点小而巧的视角,用35万字和珍贵的历史图片,讲述了伊莎白丰富的百年人生经历。作品用实事求是的写作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一家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从鲜活的故事中开掘重大主题


A2:《我用一生爱中国》的策划阶段在2019年。对于这类传记文学,尤其是女性传记文学,我们当时做了关注。申报选题时,反映“敦煌的女儿”的自传性作品《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刚上市。这本书的良好反响,对我们触动很大。伊莎白也被誉为“华西坝的女儿”,她的一生以“爱中国”为主题,并通过一辈子事业追求和人生奉献在中国的感人事迹,反映了以她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外友好交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样两位杰出的女性,虽然人生经历不同,但是她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以及奉献给社会的光和热,却是共通的。作者谭楷也是华西坝走出的作家。同为华西坝老乡的缘分,让谭楷在书写伊莎白老人故事时更加用心用情用力。该书通过伊莎白特殊的个人生命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奋斗实现伟大飞跃的伟大历程。


《我用一生爱中国》的选题,源于天地出版社勤耕不辍的地方出版布局,即“从鲜活、生动的地方故事中寻找和开掘重大主题,坚持原创,追求首创”的出版理念。在出版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西坝文化”丛书时,天地社就关注到了出生于成都华西坝的伊莎白的人和事,进而跟踪挖掘、精心策划,终于在2019年携手作家谭楷,开启了长达3年的创作出版历程。


过程中,天地社和作者紧密配合,并肩战斗,安排专人陪同作者沿着伊莎白的人生足迹,四川、重庆、北京……一路采访当事人,收集一手素材;在作品结构和材料选择上,紧扣伊莎白女士“用一生爱中国”这一核心主题,与作者分析交流,共同打磨文稿。


由点及面,全方位推广


A3:围绕《我用一生爱中国》,我们由点及面,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多介质的营销宣传。策划出版过程中,我们就通过发挥出版供给侧编辑优势,强化文本质量,创新传播方式,通过用户画像进行渠道差异化传播,力争将该书打造为优质融合项目。因此,天地社在纸质图书内容定稿后,便开始版权立体开发,不但在伦敦书展前后签订了英文版、俄文版等10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协议,还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移动咪咕平台推出了电子书等融合出版产品。有声书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上线后,听众评分高达10分。


为了更好地将伊莎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我用一生爱中国》阅读分享会暨新书首发式亮相首届全民阅读大会。


4月28日,“伊莎白故乡行”阅读分享系列活动在四川启动,在彭州白鹿镇举办阅读分享活动。5月13日,《我用一生爱中国》作品研讨会在京蓉两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视频连线的方式成功举办。5月27日,《我用一生爱中国》成渝两地阅读分享会,在伊莎白曾经做过乡村研究和田野调查并留下坚实足迹的兴隆场——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举行……一系列阅读分享活动,既突出重点,又凸显活动特色;作品研讨会则深挖其内容特色、图书意义和出版价值、现实意义,广泛突出图书的影响力。


凸显特色,下足功夫


A4:复盘该书的策划、出版过程,我们认为,做主题出版要抓住节点,结合自身优势,选好作者,下深功夫。


抓住节点,选题要有前瞻性、独特性。在其他出版社还没有意识到这类选题的独特价值之前,就要看得远,抢先机。例如,伊莎白的故事陆续有新闻媒体报道和相关文章、短的纪录片反映,但是没有完整呈现过她的百年人生历程,尤其是她与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厚谊。全面深入了解伊莎白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她从小就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情感后,我们迅速确定了选题。


结合自身优势。天地社在主题出版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色——从鲜活、生动的地方故事中寻找和开掘重大主题。伊莎白的故事,是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但也是四川故事。伊莎白把成都作为故乡,多次回四川,并在104岁高龄时,还回了故乡成都。这样的故乡情结,让天地社做该选题有了天然的亲近感和责任感。


选好作者。作者谭楷与伊莎白同为华西坝老乡,谭楷创作的《枫落华西坝》隶属“华西坝文化”丛书,叙写了伊莎白的父辈们在华西坝创立华西协合大学和扎根中国西部的故事。对相关主题深耕,与伊莎白及其家人关系紧密,让谭楷创作《我用一生爱中国》有天然优势。优秀且熟悉主题、了解传主的作家,是创作出好作品的保证。


下深功夫。《我用一生爱中国》是天地社深入参与的出版项目。从策划、创作、出版过程来看,天地社做好了作者的助手:编辑帮着查找资料及各类文献,和作者一起去到伊莎白生活过的重庆、河北、北京等地做采访,收集一手素材,和作者深度交流,在素材选取、文本打磨方面,精益求精。装帧设计及营销宣传上,天地社也下足功夫,从封面打磨、图文搭配、内文用纸,到阅读分享会以及作品研讨会,不放过每个细节,全面打造好书、宣传好书。


A5:操盘主题出版项目,编辑也需要增强四力。一是要提升眼力。编辑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素养和对重点选题的敏锐度、判断力,既要关心当前的重点方向,更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方向有所预判。二是锻炼脚力。要多实践,通过重点出版项目历练自己,在项目复盘中总结经验,提升对项目的操盘能力,特别是对作者、作品的深耕。三是锤炼脑力。对选题策划思路要有深度思考,既要契合重要节点,又要突出选题新意,在精细打磨文本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好书。四是增强笔力。编辑不仅要有撰写宣传文案的能力,也要培养全面宣传图书的能力,还要及时了解新媒体新渠道,借助不同的传播方式推广图书。


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主题出版物


■王一木(江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 翱(江西人民出版社营销部副主任)


微信图片_20220706103846.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姜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回望建党百年”专项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还入选了2022年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首批好书荐读书目。自去年底出版发行以来,该书已销售2万余册。


A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以“中国新时代与世界大变局”“中国新时代诠释三个为什么”“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走向振兴”“开辟人类走向现代化新道路”“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新方案”等七个前沿性、学理性和典型性的时代课题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分析、精准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思想精深、内容精湛、通俗易懂,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的重要学术成果,是一部聚焦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的原创精品通俗理论读物。


选题策划:始于偶然,成于专业


A2: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治理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世界大变局的主要推动力量,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世界意义?这是一个时代课题。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派代表到北京组稿。去拜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学者的路上,我们看到一篇发表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上的文章,题目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作者是姜辉。读完这篇文章,被作者研究中国问题的新颖视角和观点震撼,凭借编辑的职业敏感,我们觉察到这可能是中国学者最早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文章,便产生策划重点图书选题的想法。后来经社科院学者的引荐,江西人民出版社和姜辉签订了组稿协议。


该书的特色可以从两方面概括:首先,这是我国理论界权威专家第一次用通俗化的学术表达、大众化的理论语言,系统分析、精准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意义的主题出版物,是坚持价值引领、聚焦时代主题、放眼世界格局的主题出版的重要收获。其次,该书站位高远、思想深邃、视野宏阔,具有鲜明的主题性、浓厚的问题意识、独特的研究范式和鲜活的学术表达等主要特色,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世界眼光的原创学术精品图书,诠释着中国学者感国运变化、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的心路历程。


营销推广:挖掘需求、积极探索


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的销售渠道覆盖实体店和网络平台。同时,该书还入选了多个平台的各类榜单、好书荐读等活动,不定期作为重点主题图书向社会推荐,相关图书推荐、专家评价文章在《人民日报》等主要媒体刊发。同时,江西人民出版社还在馆配、展销会、“学习强国”等平台展示展销该书。2022年3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在“学习强国”平台有声书栏目上线,有声书共125集,总时长18小时26分钟。文字和声音的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高品质的有声书进一步促进了纸质书的销量。


营销推广上,江西人民出版社近年来积极尝试、多方探索。一方面,江西人民出版社开通天猫、京东、当当店铺,利用各类自有及合作公众号、小程序、网络直播平台,打通营销渠道,如202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与知名主持人王芳开展抖音平台少儿专题图书推广活动,点击量破百万。另一方面,开展主题活动。例如,2020年7月以“红七月·不忘初心铸党魂”为主题开展图书云展活动。疫情期间,陆续在天猫、京东、荔枝微课、今日头条、CCTALK等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全民阅读线上直播活动,邀请资深编辑、图书作者在线开展公益阅读推广、好书分享等活动。直播过程中,江西人民出版社精准挖掘目标用户需求,针对品牌客户提供专享服务和优惠活动,整合作者资源提升直播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内容,以多种形式传播书香,以优秀的知识文化产品、形式多样的文化阅读活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好书要诀: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A4:主题出版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国家意志、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代表国家水平和理论前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作者是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的姜辉,他是最早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高端学者,一直站在这个时代课题的前沿,具有权威性,这是该通俗理论读物的质量和“双效”的保证。该书是一部用鲜活的学术语言精准解读中国新时代世界意义的主题图书。


该书的出版也是贯彻“三精出版”的范例,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例如,内文经过9个校次的严格编校,涉及引文都逐字逐句核对原文,工作量巨大,而出版时间紧、任务重,对编辑来说是严峻挑战。编辑团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图书整体设计过程中,我们也精心选择设计师,12次易稿、追求适合该书的表现形式,反复修改细节和封面文字,精心打磨;印制工作方面,我们精心选择印厂,在纸张、工艺、油墨、印刷、装订和包装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精心制作。该书出版后,获得出版界、理论界和社会广泛认可,社会效益良好。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一本好书,必然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追求“完美统一”,虽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个图书编辑的职业追求。


初审:陈   麟

复审:张维特

终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