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南国书香节佛山分会场:用诗歌激活大湾区文脉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2-08-29 10:27:47

8月25日下午,2022南国书香节佛山分会场精彩继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著名诗人杨克与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诗人张况,以“新时代诗歌写作的自觉和期待”为主题展开对话,同现场观众分享了各自对新时代诗歌创作的思考与期待。


新时代写作者千万不要“词穷”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这片土地曾诞生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如何接续和利用好我们丰厚的古典文化资源?对此杨克认为,不同于“五四”时期新文学先驱们因为现实需要而采用的批判姿态,当下,随着文化的沉淀与时代的发展,写作者应以积极姿态主动和古典文学“和解”与“对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实现创作水平的提升。


杨克以北宋诗人苏轼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所在。他介绍道,李白的诗歌酣畅淋漓,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杜甫则一生坎坷,作品聚焦家国民生苦难,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而苏轼“过着杜甫式的艰苦生活,却写出了李白那种豪情万丈的诗篇,值得推崇。”他认为,苏轼的豁达对中国文人影响深远,甚至对我们的民族性格都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对传统的儒家文化形成了某种补充,其诗作充分体现出了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张况则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们新时代写作者千万不要有一种‘词穷’的感觉。”他认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国家,文化积淀无比丰厚。“我们的生命有源头,文字有源头,文化有源头。面对泱泱大国浑厚的历史底蕴,我们文艺工作者、文学写作者需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张况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带来无尽的可能性,“有这样丰厚久远的文明作为依托,每个创作者有责任来盘活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利用好古典文化资源的同时,新时代诗歌创作更需及时反映时代发展与社会变化。这在杨克的诗作中得到了鲜明体现:他作于90年代的《在商品中散步》《天河城广场》等作品敏锐捕捉了现代商品经济大潮到来时的时代截面,画面感很强,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此后,诗作《人工智能美少女》《在华强北遇见未来》将人文关怀延展到了数字化时代。“我们同时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信息时代的文明这四种文明,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觉得诗歌作品应该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对此有所呈现。”杨克说道。


盘活本土资源讲好佛山故事、湾区故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是岭南大地的一颗耀眼明珠,有石湾陶艺、武术、醒狮、中医中药、粤菜等诸多亮丽的文化名片;同时,在经济建设上,佛山还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佛山智造’享誉世界,有家必有佛山造。”张况提出,“面对丰富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佛山作家可以进一步进行思考、梳理写作思路,认定一个目标写下去,把我们的历史和当下串起来,写到极致,讲好佛山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


而针对青年作家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克服创作焦虑,张况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作家应该有回馈土地、回馈时代、回馈社会和回馈人民的自觉,但不一定去强求一定要达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因为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文字见仁见智,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方向——只要你不迷失自我,迷失自己制定的方向和目标,你的写作就会有根有据,不负源头活水。”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迈出坚实步伐,诗歌创作者如何呼应这一时代潮流?在活动现场,杨克和张况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看法。杨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面对这一背景,诗歌创作者可以从湾区各地的共同或共通之处,如语言、气候、饮食、科技等方面进行切入,赋予作品以一定的普遍意义,激活大湾区文脉。杨克也鼓励更多的佛山年轻人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拿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展示佛山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


张况还提出,在把握湾区各地共通之处的同时,湾区作家们还需要追求个人创作的“异质性”,在湾区的大背景之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说:“湾区建设为作家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很多题材、素材会源源不断流于创作者的笔端,帮助作家释放灵魂,写出更有个性、有灵气的文字,进而走得更高更远,更贴近时代脉搏。”(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忠耀)


微信图片_20220829103004_副本.jpg


责任编辑: 杨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