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书卷风云金石声——读杨牧之新著《我的出版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2-11-03 09:15:56

出版情结和出版之路


也算是几十年的老出版了,虽然管理机构在变化,但是,改变不了的是我们的出版情结。


那天傍晚,收到北京快递,拆开一看,是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牧之新著,书名是《我的出版之路》,我兴奋不已,连忙捧读。读到临睡前,忍不住给朋友圈发一则微信:郑重推荐:杨牧之新著《我的出版之路》,完全不是官样文章,而是亲切的口述出版史,精粹的编辑经验谈。我甚至认为,它应当成为中国出版人的必读教科书。


半月前,牧之发微信嘱写篇书评,我不敢应承。说实话,我难就难在,面对此书楔入历史本质的真切与深刻程度,要深研细析,自愧力不从心。我如实复他:压力山大。他复我:兄承压力,我于心不安。秉笔直书,对我是个鞭策,看到这个“兄”字,小弟我只好从命。


牧之新著恭列“口述出版史丛书”。丛书强调收集鲜活史料,知古鉴今资政。丛书“总序”中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出版史是党史、国史的一个缩影。”因此,“需要对一个时期以来的出版史进行反观自省,梳理过往的发展轨迹,剖析发展节点上的是非曲折,总结疏导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鉴”。可见,丛书的出版,高屋建瓴,又求真务实。


丛书的出版立项制定了严格的原则、定位和操作流程:丛书的编辑出版统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负责;“采访人要有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严谨的史学素养、扎实的务实功底、严格的保密规程”;受访人则“大多是行业内主要政策出台的起草者、参与者、见证者”,即多为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行尊;丛书内容定位,着重“从‘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切入,聚焦‘两重’(重大事件的处理始末,重要政策的起草出台)”,并明确“丛书将以出版人物的个人访谈、出版事件的集体记忆等形式陆续推出,形式不同,但相同的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好的情谊,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牧之正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更是我尊敬的老领导。他当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司长时,我是省局图书处处长;他当副署长,我是省局领导班子成员。后来,他是中国出版集团首任党组书记、总裁,我则是广东省出版集团首任党委书记、董事长。通读全书,好像听着《同一首歌》,心里涌起许多亲切的记忆和感念。尤其他的从政履责、编辑经验和做人修行,令我会心憬悟,深受教益。


改革开放的出版史实


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出版史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全书最重要的核心内容。牧之满怀激情,倾注心血,写得全面、真实。


此期间,牧之长期负责出版、发行管理工作。他的出版工作经历,恰好是完整的参与改革开放全过程。署(总署)党组一系列重要政策、重大事件的决策拍板,他也是参与者、亲历者。尤其有关加强出版管理,促进多出好书的重要举措,如制定出版规划,评析年度选题,有关图书审读、校对质量、品种总量掌控等建章立制,设立、评选国家图书奖,评选优秀出版社和良好出版社,以及改革出版体制机制,组建出版集团……事无巨细,宏观微观,触及出版领域的方方面面。此书全景式展现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真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怀,凝聚着中国出版人的不懈追求和共同憧憬。史学讲究史料的精确全面,力戒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此书凸现改革开放的出版史实,内容丰富翔实,弥足珍贵。


“真实是思想体系的一种美德。”牧之写出版业的改革开放,既是过程的真实,更是本质的真实,包括人们的思想认识变化,决策重要政策和处理重大事件的焦点难点,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那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出版改革不可能不涉及、触碰的深水区等等。这段历史,风云激荡,峰回路转,从而见证改革开放绝非一蹴而就,取得丰硕成果实属来之不易。比如,记述堂堂国家图书奖的设立,牧之不禁感慨:“想得很好,大家也都认同,但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到哪儿去搞这笔钱?总不能也像一些评奖那样收参评费吧?”后来,柳暗花明,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唐砥中司长的大力支持。计财司上上下下,请示申诉,终于得到了财政部的理解。这笔钱国家财政作出了支持。此件署党组先后讨论三年的大事,终于确定下来了。”


真实是史书的第一生命,此书主写改革开放的出版史实,生动鲜活,真实严谨,经得起历史检验。


编辑工作的经验精粹


牧之从事编辑工作长达50多年。早在北大毕业待分配期间,他就和同学一起编写内部发行数十万册的《毛主席诗词注释》。入职中华书局,编过风靡全国的《活页文选》,参与创办并主持“大专家写小文章”、雅俗共赏的《文史知识》月刊。策划主持编辑《文史知识文库》。调入署里负责出版、发行管理。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担任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总编辑、《中国出版史研究》主编。被聘任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兼职教授,讲授《诗经》专书课,开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讲座。任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9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主编。


实践出真知。经历决定经验。丰富的编辑经验积累,加之长期深入思考,牧之写成系列专著《编辑艺术》《论编辑素养》《我的出版憧憬》《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等以及一批论文,如《〈史记〉修订本的成绩和出版意义》《传统文化立足点和着眼点》《我对古籍整理研究与出版认识的三个阶段》《精品图书七论》《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这些著述围绕多出好书的主题,不说官话套话,而是紧贴编辑工作实际,剖析众多个案,梳理要务难点,探索如何提高编辑素质和编辑艺术,从经验教训中总结编辑工作的普遍规律,因而,对广大编辑富有普遍的借鉴、指导意义。


近些年,牧之策划主编国家多套重大图书。他的新实践、新感悟、新思考,集结成本书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他以宽广胸怀、深邃目光,驰笔书海,纵论经典,并总结自己的体会,从反思最初写书做书的经验教训说起,畅谈做好编辑的八点感想和《〈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随想》,记录走向世界的《大中华文库》的铿锵足音,展示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最新进程。这些专题专论占满5个篇章,每章篇幅长达二三十乃至六七十个页码,写得恣意酣畅,富有真知灼见。


牧之倾谈编辑工作体会,宏观上主要有六点:一、社会效益第一;二、出版家应该追求重大选题;三、多出雅俗共赏的书;四、一家出版社应当为打造“品牌”而奋斗;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让创新保持始终;六、策划选题、组稿,要倚重专家学者。微观上,他还特意附录编辑应注重的10件小事:1.不用的书稿快退;2.要切实做到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3.编辑也要参与校对;4.新书出来后要第一个送给作者;5.要和发行部门多沟通;6.责任编辑不要忘记写书评;7.编辑要把自己放到适当的位置;8.编辑要常逛书店;9.不要迷信名人;10.学会勤用工具书。以上六点体会及10件小事的每一句话,牧之都展述成数千字,有理论的提炼阐释,又有实践的生动例证,读下去,记得住,用得上。


有一个事关组稿的故事,过目难忘。限于篇幅,略作述评。


那年元旦后,牧之在研讨会上碰见北大教授邓广铭先生,便主动向他约稿。又了解到邓先生对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的观点与词学大师夏承焘的观点相左,便请他就此写篇文章。先生是大学者,大忙人,但感动于牧之的诚恳,先生应承春节后交稿。大年初六一上班,牧之和同室编辑黄克冒着风雪骑自行车去登门拜年并取稿。先生却完全忘了此事。牧之赶忙提议,为先生省点时间,下次改为我们来录音如何?那年头,录音访谈还是新鲜事。先生赞成。第三天,牧之和黄克又冒着风雪骑车去北大。先生见录音机立在那里,搓搓手,连咳两声,硬是讲不出来。牧之和黄克便当学生听课似的,诱导先生慢慢讲开,侃侃而谈。倒带回放时,先生听了很兴奋。回来后,牧之亲自整理录音,打字校对,再送先生审定。先生这篇文章《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发表在1981年《文史知识》第三期。因为这个观点是和词学大师夏承焘“此词不是岳飞所做”的观点辩论的,社会反响热烈。约稿,取稿,催稿,甚至“逼稿”,约稿见心智,风雪见真情。牧之对工作的执着、热忱、锲而不舍以及对作者的理解、关心和尊敬跃然纸上。


做人修行与盛世修史


做领导也好,做编辑也好,总要做事,事在人为。这个过程,体现一个人的胸怀气度、品格风格、学识能力。做人决定做事。所以,砺炼修行是人生必备的基本功。书中虽然没有专题谈及做人的修养心得,但透过字里行间,仍然读得出牧之的人生抱负、情怀和憧憬,读得出他的价值取向、审美旨趣和专业水平……以及他对人生甜酸苦辣、担重负累的真切感悟,“人就是在受累甚至受委屈的过程中成长的”。牧之说“最喜今生为书忙”。忙是常态,喜是心态,今生是时间长度,最喜是追求高度。为书忙:忙出书,忙读书,忙写书。这种精神追求,实乃是人生修行的至高境界。


牧之的书香人生,若细究其香源,我觉得,主要源自六方面的长期修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敬业乐业;正直真诚;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尽力帮助大家把事做好”。


记得那年冬天,为广东旅游出版社拟出《梁羽生小说作品全集》(已购得版权)一事,我们专程上京请示汇报。牧之听完汇报,笑着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在海外很受欢迎,你们能得到版权是好事。但按出书分工原则,武侠小说不属于旅游社的出书范围,要出得由文艺社来出,在广东,花城出版社可以适当出武侠书。”“花城社没有梁羽生的版权啊。”我想了想又说,“能不能让旅游社和花城社合作出版这套书?”牧之想了一会儿,嘱我们先回去商量商量,后来又嘱咐:“这样吧,如果花城社和旅游社愿意合作出版,你们就发文来专题报批,不必再跑一趟。”我大喜过望。时值晌午,牧之请我们去署对面胡同的小饭馆共进午餐。窗外下着大雪,我心里却暖洋洋的……


说到中国书籍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这套口述史,我要多说几句。“总序”中说出版“口述出版史丛书”,“既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现实需要,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史学研究的创新”。我也觉得这套丛书不仅为出版界所急需,更为全国各地方兴未艾的修史热潮提供了一套新鲜的成功经验,包括丛书宗旨和规划的制定,以及严密的组织工作、严格的实施规程和严谨的编辑作风。书中的采访提纲和提问题目精心设置,慧眼识珠,穷究细问,直叩心灵。这种口述笔录的史实,实事实说,随手写心,荡气回肠。尤其牧之这本新著,对于如何编好出好口述史类的专著,可以说是一部值得学习的样板。


诺贝尔说“工作使一切美化,思想能创造新的生命”。牧之还在想大事,干大事,总在为多出好书而牧之,令人敬佩。祈愿他不要太忙太累。恰逢今夜月正圆,我给牧之发微信致祝福:健健康康,多多保重。


作者:陈俊年

编辑:路滢月

审核:杨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