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专业出版10年:从数字化到知识服务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2-12-12 09:31: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成为新时代专业出版人的重要使命。媒介即讯息,出版行业是受媒介环境影响极大的行业,随着媒介的迭代,出版的流程、形态持续不断地发生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出版成为新的课题。10年前,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设备的应用,使传统出版受到冲击,门户网站阅读、电子书市场逐渐与纸质印刷市场平分秋色,传统出版业开始求变,拓展数字化阅读。10年来,专业出版作为出版业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在媒介带来的变革中不断突破自我,由单纯的数字化升级转变为构建知识服务体系,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技术变迁引领变革

出版架构破局重建


10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R/VR/XR、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以这些技术为逻辑的媒介不断革新着出版行业,专业出版的业务流程、经营管理、呈现方式以及编辑自身的角色定位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出版流程架构上,稿件加工、图文处理和校对环节等工作不断加入技术支持,也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明显提高了生产率;出版呈现方式上,数据库出版、XR出版等为专业出版增添色彩。专业出版利用技术变革实现编辑出版流程的重构,并在内容基础上搭建与产品形态适配的数字出版形态。


例如航空知识杂志社在少年刊物《问天少年》中,为内容“赋码”,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案例或实验讲解视频,实现视觉、听觉的多维传播。除此之外,编辑的角色也在融合变革过程中发生嬗变,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一定的数字出版策划能力成为行业对编辑的新要求。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各部门的业务考核中,将10%的考核分值用于数字融合的考核,评估数字融合各方面工作。全媒体出版是一体化流程,建构新媒体时代下的出版业务流程需要在内容、策划、编辑、生产、营销、传播等方面形成集约式产业链条,在内容上精准服务于读者,在形式上注重多元化传播。


专业出版的受众群体指向性强,内容专业且细分程度高,数字化的特点在于可以将其立体、形象地展示出来。互联网环境中信息传播门槛变低,内容良莠不齐,因而专业、权威的内容独具优势。10年来,专业出版社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围绕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布局、知识库建设、技术培训、知识服务APP、出版咨询、图书出版、专家智库等多方面展开建设。


如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促成O2O式教学、培训、服务一体的数字出版发展;人民法院出版社在2016年上线“法信”深度融合法律知识服务与案例大数据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平台;知识产权出版社推出图书自助出版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来出书”,提供全流程出版与推广服务;人民交通出版社建设“航海教育生态圈”,实现知识服务的工具化。面对技术变革,传统专业出版机构利用自身优势聚焦破局与重建。


顶层设计政策支持

数字融合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并在顶层设计层面不断引导和推动出版从数字化转向知识服务。


2014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专业出版转型升级模式探索。重点支持部分专业出版企业按服务领域划分、联合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探索。包括:开展知识挖掘、语义分析等知识服务领域关键技术的应用,基于专业内容的知识服务标准研制,基于专业出版内容的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基于知识资源数据库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


2015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出版融合发展要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201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编制发布《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提升数字出版产品质量,基本建成数字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拓展数字出版服务领域。


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探索知识服务模式。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再次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为专业出版社科技赋能、知识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项目和资金支持方面,国家也对专业出版加大扶持力度。专业出版的数字化已经进入深水区,并不断深化知识服务。入选“2021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的20个项目中,有一半以上为专业出版数字化和知识服务平台。“2022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入选名单”中,11家优质平台里有6家属于专业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占55%。专业出版的数字融合在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下,整体呈快速发展之势。


传播环境大不同

数字出版形式多


从细分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所说的专业出版是指与一个行业或职业有关的出版,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生产内容,内容需求准确,受众相对精准。专业出版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为其围绕某一专业领域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连接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专业领域的知识服务既拥有固定的用户群,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又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对敏锐,因此,专业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一直呈领跑趋势。在技术支持下,专业出版的出版形式大有不同,例如,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采掘机械和液压传动》一书,运用AR技术为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提供更加生动写实的呈现方式。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电子技术类知识服务APP“E知元”,利用大数据和知识地图等技术,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生以及需要培训的电子企业提供结构化知识与学习服务。


2018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专业内容知识服务众智平台与应用示范”(以下简称“众智平台”)项目启动,“众智平台”建设目标之一即为建立开放式专业内容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众智化在线知识问答等,促进知识服务升级。专业出版社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形式多样化呈现,打通大众读者与专业出版之间的“壁垒”。中医古籍出版社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积极尝试探索融合发展思路,推出“温故知‘疫’”——中医古今抗疫专题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兼具知识性与科普性,使专业内容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读者。


中华书局旗下的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在探索知识服务方面卓有成效,“中华经典古籍库”建立镜像版、网页版和微信版,微信版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阅相关古籍内容,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生活提供入口。石油工业出版社看准认知盈余和粉丝经济这一“蓝海”,立体化开展知识服务建设,利用网络直播触达更多用户,同时与石油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与垂直用户发展密切联系,在建设私域流量和忠诚用户的过程中,编辑部根据用户定位策划知识付费读物,保障出版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专业出版尤其是学术出版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知识计算引擎和知识服务技术被列为“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并提出“重点突破知识加工、审读搜索和可视化交互核心技术,实现对知识持续增量的自动获取”。这为专业出版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今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了第3本由AI生成的图书《CRISPR——计算机生成的文献综述》。这是一本有关基因编辑技术的文献综述类图书,由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几位学者担任主编,是施普林格·自然首次使用AI摘要生命科学领域文献生成的图书,也是首次有中国学者参与其AI生成图书的实验。根据自定的关键词检索施普林格·自然近年来出版的该领域期刊论文,再根据研究领域知识图谱计算及主编的理论框架在检索结果中筛选出114篇论文。AI平台读取论文全文后,自动生成摘要。最后,主编团队将这些文章摘要分类和排序后划分为6章,并人工撰写各章节简介,以方便读者阅读。


如今,传播环境日新月异,读者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知识服务为专业出版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据艾美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将达1126.5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2808.8亿元。专业出版社在信息浪潮中,需要发挥“术业有专攻”的内容优势,将已有的数字化优势转变为知识服务优势,在深融中拥抱更大市场。


校 对:马   葵

初 审: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