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科普图书出版十年盘点:最具成长性的“绩优股”!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2-12-19 09:49:46

文/鞠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副社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普出版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出版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科普出版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出一系列科普精品力作,不断把科普出版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成绩有目共睹


科技部发布的全国年度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0.89亿册,2020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约0.99亿册。面对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在十年间的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的出版册数虽然中间经历过起伏,但在总量上仍然实现增长。2021年的数据尚未公布,但考虑到2020年图书出版在受到新冠疫情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印数仍然近亿册,2021年的科普图书总印量有望再次破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2021年开始,少儿科普超越此前长期占据榜首的少儿文学,成为少儿出版领域内的最大板块。这些都显示出全社会对科普图书的持续关注。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除了在市场规模实现增长外,科普图书整体内容质量更是在近十年来取得大幅进步,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普图书与读者见面。这些图书一方面展示出我国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介绍人类文明的科技硕果,呈现出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前沿动态。


微信图片_20221219095122_副本.png


微信图片_20221219095248_副本.png


在此期间,《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月背征途》《深海探秘》等一大批优秀原创科普图书纷纷面世,这些图书由著名专家学者领衔创作,展现我国在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生动讲述了“中国科学故事”,业界和读者好评如潮。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商务印书馆的“自然文库”丛书等优秀引进图书持续出版,在丰富读者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科普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示范作用突出


近年来的各类出版奖项反映出科普出版蓬勃发展的态势。科普出版从绝对量上看,在出版市场上所占比例很小,但各类出版奖项都对科普出版给予高度重视。在近十年所评选的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出版界重要奖项中,不乏科普图书的身影。在其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奖项中,文津图书奖奖励三大类图书,其中就包括“科普类”;从2013年开始设立的“中国好书”也在评选对象中设置了“科普生活类”。


科普出版领域两个专门奖项的获奖作品,勾勒出科普出版繁荣的整体面貌。科技部每年评选一次“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获奖图书从2011年的每年20种增加到2020年的每年100种,期间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47项(含丛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每两年评选一次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从2012年至2022年颁奖6次,每次奖励20~30种优秀科普图书。


作为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二等奖中把科普图书作为奖励对象,实践了“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等单位及上海、江苏等地也都设置了奖励科普图书的奖项。这些奖项的设置和评选进一步激发了科普出版工作者的热情,树立起行业典范,也为读者选择科普图书提供了重要参考。


力量不断壮大


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读者对科普读物的需求增加、出版机构市场化转型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更多出版机构在科普出版领域发力,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形成了以科技社为主体,大学社、教育社和综合社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力量作为有力补充的出版格局。


有科普出版传统的科技类出版社目前是科普出版的主力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科普图书历史最长、品种最多的机构,近年来出版了以《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科普图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久负盛名的“第一推动”丛书的基础上,打造出品种包含原创和引进、年龄段覆盖成人和少儿的全新出版品牌“原力”,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与此同时,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各地的科技社以及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专业类科技社也依据各自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陆续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


微信图片_20221219095343_副本.png


大学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一些大学社以此为基础,深耕科普出版,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元典”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原点阅读”品牌,都已成为科普出版领域的知名品牌。具有人文社科出版传统的商务印书馆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也各自以包含科普内容的“自然文库”和“新知文库”获得读者的喜爱。以经管类图书为招牌的中信出版集团,近年来也涉足科普出版领域,旗下多个分社、工作室都出版了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科普图书。


此外,社会力量的加入为科普出版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图书公司和工作室凭借机制灵活、市场反应迅速、选题精准、擅长营销等优势,逐渐在科普出版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未读、后浪等品牌旗下的科普图书同时收获了口碑和销量。


问题尚待解决


近十年来,我国科普出版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不俗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但也要看到,科普出版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期待还不完全匹配,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还不完全适应。


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优秀科普图书不断涌现的同时,科普出版和其他出版板块一样,也存在跟风出版、重复出版的现象,特别是科普出版成为颇具潜力的板块后,更多出版机构纷纷入局,一些机构追求短平快的出版模式,忽视图书内容质量,导致科普图书的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带来误导,严重的甚至会危害读者的身心健康。


在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的同时,原创科普板块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更多科技工作者、科普作家投身科普创作,原创科普图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引进版科普图书相比,原创科普图书在整体上还存在差距,选题策划能力不足,创作能力需要提升。科普图书畅销榜以引进图书居多,有影响力的原创科普图书品牌尚为凤毛麟角。


青年出版人才不足也制约了科普出版事业的发展。青年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资源,科普出版事业的发展也需要青年人才拿好接力棒。当前,内容生产能力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一些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在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更具优势,人才流失和储备不足是出版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科普出版也不例外。同时,科普出版有自身特点,但目前对于科普出版人才的培养缺乏专门的措施和手段。


未来发展可期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后,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普及的又一重磅文件,为今后一段时间加强科普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


《意见》强调,“要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这既是科普出版要承担的使命,也是事业发展的机遇。在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过程中,科普出版都大有可为。例如,聚焦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如脑科学、量子计算、空间探测等,或围绕公众关注的科技话题,如健康生活、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科普出版工作者都可以找到选题策划的方向。


《意见》指出,要“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在调动起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科普出版机构和科普图书编辑要充分引导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创作科普图书提供条件,进一步提高原创科普图书的水平。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角度出发,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普自立自强,才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意见》也对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科普图书出版人才是科普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机构要根据科普出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青年编辑也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2年7月,全国首批5家部校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揭牌成立,希望未来能为科普出版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们做好科普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科普出版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科普出版工作的重大意义,以更强使命感推动科普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更多科普图书精品,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校对:马   葵

编辑:陈   麟

复审:张维特

终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