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2发行业年终盘点,有哪些难以忘怀的瞬间?

来源:版话儿 发布时间: 2022-12-28 09:22:58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直播能拯救书业吗?超级畅销书消失了吗……面对这些“灵魂之问”,有人说,2022年比2021年更难。


面对渠道分流、疫情叠加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一年,发行人特别不容易,但他们不气馁、不放弃,感知行业变化,尽快转变观念,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版话儿这一年来也紧跟行业热点事件,小编将其中一些重点报道列在了本期回顾中。


1 在服务大局中履行社会责任


10月16日至22日,党的二十大在京召开。新华书店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服务窗口,发行人健全保障机制,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读物发行工作。战严寒、斗酷暑,这是每年各地新华人负责课前到书工作的真实写照。除了天气原因,疫情叠加等因素不容忽视,但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挡新华人完成课前到书任务。


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读物发行工作


作为党的宣传文化主渠道、主阵地,各地新华书店集团领导统一指挥、分工落实,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文件文献的征订发行工作。各地新华书店以快速、高效、全面、细致的服务满足全国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需要,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热烈浓厚氛围,用浓郁书香凝聚精神力量。此外,各地新华书店充分发挥实体书店空间优势,在门店显著区域布置党的二十大读物专题展台,集中展示展销重点主题图书。


微信图片_20221228092522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21228092529_副本.jpg


打赢课前到书攻坚战


今年的课前到书工作压力巨大,特别是秋季课前到书工作尤为繁重,在内容方面,教育部门对教材和评议教辅重新审查,《教材目录》和《评议教辅目录》公布延后,征订工作推迟。生产、印制、物流配送、送书到校时间大幅度压缩,压力倍增。此外,加上夏季高温、数轮疫情反复冲击,也极大地增加了课前到书的不确定因素。但为了达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目标,各地新华人加班加点,鼓足干劲往前冲,上下联动,各部门紧密配合协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彰显新华人的责任和担当。


微信图片_20221228092750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21228092758_副本.jpg


2 短视频电商势头强劲


今年10月,北京开卷发布2022前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整体市场持续走低,除短视频电商保持正增长外,其他渠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线上渠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由渠道驱动带来增量或许将成为未来竞争关键。


“东方甄选”直播售书大火


梁晓声、麦家等知名作家纷纷做客“东方甄选”直播间畅谈文学与创作,成为今年出版业直播带货津津乐道的话题。几十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一场直播能带动一本小说几万到数十万的销量,可能是以往作家们办多场线下签售会都达不到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21228092935_副本.jpg


“东方甄选”虽然起步较晚,却堪称今年出版业直播带货的一批黑马。2021年12月,新东方宣布成立“东方甄选”直播间,正式转型进军直播带货。以董宇辉为代表的主播们,将丰富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商品相互包裹,卖点变成了知识点。网友们对他直播间的评价是“看新东方的直播带货像上课”“这带的不是货,是知识,是情怀”“本来可能是来买柴米油盐的,但一听董宇辉讲书,可能就会忍不住也买一本,甚至成为新的读者”,这不仅有利于书业良性发展,对于以文化阅读清流充盈网络空间,净化新媒体平台,亦不乏积极意义。


品牌自播“多点开花”


2021年被称之为出版机构的“自播元年”。这一年,大部分出版机构都开启自播业务。2022年,出于拓展新渠道,无论是为了品牌建设,还是追求市场销量,品牌自播已成为出版机构当下直播的常见形态之一。在平台选择、账号建设上,部分出版机构瞄准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具有社交性质的短视频平台,借由公域流量推广品牌与图书,利用私域流量聚拢粉丝,培养忠实度;部分出版机构除短视频平台外,也将天猫、京东等平台自播常态化,将电商平台流量运营起来,用不同逻辑将其打通串联。但不得不说,目前出版机构的品牌自播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一些出版机构相关负责人反映,自播业务效果不佳,除了人手不足原因外,流量获取难、选品难、转化率低等普遍问题依旧存在。


遏制图书价格战


2021年,直播带货当中的低价、破价问题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正如业界一致认为的,赞同“破圈”但不赞同“破价”,叫停图书价格战已成为行业共同心声。


微信图片_20221228093030_副本.jpg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凯雄、谭跃、赵东亮提交了《关于加速推动图书价格立法的再提案》,再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今年3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主管部门指示要求和工作部署,中发协将发挥好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治理工作。一是中发协将牵头制定《网上图书销售行为规范》,为打造良好的市场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作出积极的努力,发挥更大作用。二是积极筹备成立电商发行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下半年,关于遏制图书价格战的问题迎来阶段性进展。11月21日,由中央宣传部印刷发行局指导、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组织的网上发行工作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以线上视频方式召开。筹备工作会议为成立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将做好网上发行工作委员会各项筹备工作和《图书网上营销行为规范(试行)》编制,期待携手行业各方,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图书市场秩序,实现和谐共赢的良性发展,以推动出版物发行业高质量发展。


3 寻求实体书店“破局之道”


2022年,实体书店依然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6月至7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开展了“全国实体书店经营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但是书店从业者统筹疫情调控和企业发展,积极调整业态、改善经营环境、升级经营方式,努力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


受疫情影响风险加大


《全国实体书店经营情况调查报告》(2022)显示,2022年上半年有41.05%的书店收入在10万元以下,其中有9.56%的书店颗粒无收;10万—400万元这个营收区间的书店也仅占36.22%。400万元以上的占22.12%。34.71%的书店表示,现金流已受影响,难以为继。54.53%的书店表示已受影响,尚可维持。3.82%的书店表示即将产生影响,6.94%的书店表示现金流未受影响。调查认为,目前全行业实体书店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将面临不同程度的生存风险,其中民营连锁和部分中小微书店面临的风险最值得重视。


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


过去一年来,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书店机构一起着力实施实体书店示范工程。4月举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评选活动,为各地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提供了模式借鉴和经验参考。


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书店大会上,艾立民表示,实体书店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为阅读服务产品化的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实体书店经过这些年设计打磨,已形成若干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有些活动已被纳入政府采购项目,得到政策资金支持。二是实体书店阅读空间优势不断显现,阅读服务产品化趋势日趋明显。以知识服务为宗旨,以大文化为目标市场,由单纯卖场发展成为提供包括阅读服务在内的各类文化服务产品的文化综合体。实体书店在变局中破局,在破局中开新局,下一个“风口”可能就在于此。


微信图片_20221228093159_副本.jpg


4 书展提供专业交流平台


疫情之下办书展,难度可谓不小。今年的全国性书展,如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因疫情都相继取消或暂缓,但多个地方性书展仍然坚持举办,书展以平安、简约为原则,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业界提供沟通交流的专业平台,为广大读者分享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地方书展融合趋势明显


7月的第32届香港书展、第12届江苏书展,8月的2022年中国黄山书会、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9月的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节,10月的上海书展,11月的天府书展、第四届深圳书展,12月的上海国际童书展……这一年,多个地方书展陆续举办。相较于疫情前,很多地方书展虽然在规模上有缩减,但它们充分发挥线上优势,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其中,直播带货成为书展“标配”就是一大突出体现,一方面,通过书展上的直播带货,为出版社和书店带来可观的销量,另一方面,线上直播也成为书展线下引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少读者常常因为看到手机直播,进而奔赴书展现场看书、选书。


微信图片_20221228093302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21228093307_副本.jpg


疫情之下,如何将书展办出新意和特色,一直是业界思考的课题。今年上海书展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四阶段推进”的方式推出书展活动。线上线下各个阶段的安排,不仅延长了书展品牌的曝光度,同时也维持了图书消费的热度。今年深圳书展集合了卖书、展示、新书发布、文化沙龙、落日音乐会、文学咖啡吧等种类繁多的活动,名副其实的阅读嘉年华。


国际书展线下全面回归


2022年,中国出版机构组团参加世界各大综合性或区域性国际书展近20场,展示展销优秀出版物15万种,开展出版合作、版权贸易、文化交流活动200多场,并积极推动中国主题图书走向世界。不止于线下,中国出版界还依托国际书展线上平台,设立“阅读中国”专页,展示中国精品出版物。中国展团线上线下互动,实现书展效益最大化,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微信图片_20221228093431_副本.jpg


编辑|袁舒婕

审核|刘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