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期刊如何跟上创新步伐,秘诀都在这儿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 2023-11-03 09:08:31

10月2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国期刊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大学承办的“引领创新 追求卓越:奋进新征程的中国期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出席大会并致辞。本次论坛设1个主论坛和6个分论坛,全行业、多门类、多学科的期刊代表紧紧围绕中国期刊发展的时代课题,深度聚焦期刊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享有益经验。



完善相关政策,把握好扶持角度与扶持力度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通过比较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剖析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发展的总体情况。他指出,从效果导向上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成效显著,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学术水平开始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磅成果汇聚能力不断提高,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但刘兴平同时也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头部期刊影响力存在差距,集群办刊改革仍需深化,数字出版链条尚待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学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我们正处于一种不进则退、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仍需要久久为功。”刘兴平立足我国期刊总体发展作出判断。


1.jpg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汇聚创新成果、策源创新思想的重要阵地。自然,也成为国家高度关注与支持的领域。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并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该计划的支持下,我国部分优秀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头部期刊效应初步显现,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名额从30种增加到50种。刘兴平透露,目前中国科协会同中宣部等相关部门正在调研,抓紧制定第二期“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个学术期刊要办得好,除了国家重大项目引领之外,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也非常重要。现阶段,各地延续了国家对科技期刊的政策支持,用更加积极、有效的举措全方位推动期刊创新发展。


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海立足湖南省期刊出版管理部门推动期刊“湘军”发展的探索实践进行分享。他表示,湖南省按照中宣部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谋划具有湖南特色的政策举措。在发展科技期刊方面,对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率先出台《湖南省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加快科技期刊数字化、集群化发展。在社科学术期刊方面,出台了《关于推动湘版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依托省社科基金对社科学术期刊进行扶持,培育一批扎根湖南、学术一流、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社科学术期刊,打造一批“湘字号”的社科名栏目和精品力作。在文学期刊方面,出台了《湖南省文学期刊资助管理办法》,依托文化事业专项发展基金,推动湖南原创文学由高原向高峰迈进。此外,湖南省还利用省重点出版物专项资金对时政综合类期刊等其他期刊进行支持。在加强政策保障上,建立了主管主办单位资金配套投入机制,实施“湖南省科技期刊杰出中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建立期刊监测平台,构建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期刊质量报告等,推动期刊资源的大汇集、力量的大整合、发展的大促进。在资金保障方面,湖南省形成了科技专项资金、社科基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省重点出版物专项基金四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渠道,入选项目按照1:1的比例配套扶持。3年来,期刊资助资金达6000多万元。


那么,主管部门如何进一步有效提升政策支持效能?黄海建议,要握指成拳,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坚持精准实施,杜绝“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明确扶优、扶强、扶特、扶高成长性的工作理念,集中优势资源和专业力量,遴选打造优势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的期刊,以政策推动期刊的品牌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2.jpg


明确发展路径,孵育期刊品牌集群效能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其中在“优化布局结构”一节提出,推进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近年来,期刊出版机构加强期刊集约化发展,推进期刊集群整合、技术发展、人才建设、产品研发,致力做优做强做大专业化出版。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健全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理念的生态级平台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据该杂志社社长魏均民介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期刊出版平台集群化规模逐步扩大,由5年前的181种扩大到现在的205种。在不断提升集群化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为行业内的医学期刊提供平台加盟服务,目前已经有9种“非中华系列”期刊加入平台进行出版和传播。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持续创建新的科室和部门,引进各类人才,5年时间新增了13个部门,引进60余位专业期刊出版人才,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该社将在智能商务大模型、医学知识库、医学专家库和智能问答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和探索。


对于期刊集约化发展魏均民提出,希望管理部门对期刊集约化试点单位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适当加强集约化试点单位资源的配置,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方面给予更多人力、智力、财力支持,适度放宽对品牌出版单位和刊名的限制,加强品牌的延续和保护。


3.jpg


《分子植物》于2008年创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期刊,15年来,该刊的SCI影响因子不断增长,最新SCI影响因子为27.5,在238种植物科学领域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表示,《分子植物》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热点,在许多学科热点和前沿领域,从跟跑、并跑逐渐变成领跑的期刊。同时,围绕学科热门领域组织了一系列专题专刊,重视农业、植物研究等中国本土重大研究成果。该中心还创办了姊妹刊《植物通讯》,与《分子植物》形成期刊梯队,更好地为中国科学家服务。


4.jpg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上海大学一直以来根系红色传统,高度重视期刊的建设和发展,于2003年率先成立了期刊社,推进期刊集群化建设。20年来,上海大学期刊社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五化”发展路线图,走出一条高校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集群化建设新路径。该校着力推动期刊国际化战略,加强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重点期刊国际编委占比达60%以上,还培育了一支青年编辑志愿者队伍,在国内设立了25个期刊服务点,并在海外设立“期刊角”,持续提升大期刊的国际传播力。


5.jpg



增强服务效能,拓展期刊转型发展新空间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承载着厚植学术积累、涵养理性智慧、推进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历史类学术期刊在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工作者、提高研究水平、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责无旁贷。


创刊于1954年的《历史研究》杂志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领当代史学发展方向。中国历史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路育松介绍,为追求卓越、引领创新,2019年成建制划归中国历史研究院后,《历史研究》杂志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精神为指引,主要围绕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关注“国之大者”,刊发精品,为时代提供历史智慧。二是与时俱进,打造期刊方阵,扩大刊物影响。三是坚持开门办刊,引领学术发展,推动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


6.jpg


《读者》杂志的发行量长期位居国内期刊前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看望《读者》编辑部工作人员,指出“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读者》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出新出彩。


《读者》杂志社社长宁恢表示,为保证《读者》杂志的内容足够出色,杂志社不断改进调整编辑机制,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争取每一期《读者》杂志都是精品。宁恢强调,狠抓内容质量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稿源。《读者》每期备选稿件有3万余篇,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全国出版的新书、2000余位《读者》的签约作家作品、读者投稿以及400多家互联网平台作品授权转载,多管齐下。此外,稿件还要经历层层把关,广泛听取意见,确保杂志舆论导向正确,内容质量优中选优,最终杂志选登的只有四五十篇。


在推动深度融合、扩大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方面,《读者》以北京读者天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核心,依托品牌影响力,开展全媒体传媒及社群营销、直播带货。宁恢介绍,《读者》杂志的转型思路就是继续保持传统的“先锋”,同时转型为品牌加持下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目前,《读者》杂志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媒体矩阵。《读者》的微信公众号目前有720万粉丝,日均活跃粉丝数超过200万;今日头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受众已达600万以上;“读者蜂巢”APP、“读者·新语文”中小阅读写作平台等私域流量池正在建设中。《读者》还抓住了第一波平台电商的红利,实现了粉丝快速增长和变现。


谈及经验,宁恢表示,《读者》在发展新媒体方面的运营模式、用户思维、流量意识和传统杂志的采写编发模式已经完全不同。平台的用户数据、热搜话题设计、用户互动形式、配套的海报与短视频跟进、内容分发平台的选择都需要纳入考虑范畴。


7.jpg


近年来,党刊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在新征程奋楫扬帆。今年恰逢《南方》杂志创刊20周年,20年来,《南方》杂志着力建设有思想、有温度、有功用、有综合传播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四有智慧型党刊社,聚焦思想高度、报道深度、民生温度、服务力度、传播效度,做好主题报道,加快探索融合转型的新路径,从架梁立柱迈向了深度融合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表示,随着媒体融合转型的深入推进,如何把传播力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力,是各级媒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南方》杂志社通过创新智慧党建服务方式等,由传统党刊社发展成以党建传播、党建研究、党建服务为主要载体的立体传播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在推进融合转型、做好主题宣传的探索中,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坚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内容与传播、技术与产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一专多能五方面的关系,努力将产品积累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和体制优势转化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传播力。”


8.jpg


创办一本新期刊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勇气,出版物创办能否成功,在于其能否满足读者市场的独特需求。2022年,一本名为《问天少年》的杂志创刊,时间虽短,却收获了诸多好评。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问天少年》杂志主编俞敏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科普杂志读者群体发生了变化,从青少年科普转向了大众和专业的科普,难度和深度均有增加,这样一来,内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下降。与此同时,版权引进的图书和杂志占据了中国青少年科普阅读市场的绝大份额。《问天少年》作为一本全球视野、中国原创的图解科普杂志,宗旨是树立青少年中国科技自信,启迪工程思维,提升科学素养,目标是做成国际顶级科普期刊,与引进的书刊争夺青少年科普阅读的市场。朝着这一目标,该杂志在内容权威性、可读性、全面性、美观性、趣味性等方面下足功夫,创刊当年,发行收入就超过1000万元。这一成绩极大增强了国内青少年科普出版的市场信心,也为行业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9.jpg




校 对:马   葵

初 审: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