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这个论坛上,专家学者为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3-11-21 15:07:00

编者按 11月11日,第十二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来自业界、学界的代表在主论坛和两场平行论坛中,为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献计献策。本报特推出专题报道,撷取主论坛和两个平行论坛的精华,并摘编主论坛上部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所助益。


初冬时节,北国大地已是繁霜凝树,绿城南宁仍是一片葱茏。11月11日,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在寓意凝聚、绽放、繁荣的朱槿花厅,第十二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举办。


走过12届历程的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继承弘扬韬奋精神、促进出版同仁交流、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平台。


在本届论坛上,来自全国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欢聚一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出版人才队伍”主题,激荡思想,融通智慧,为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出版人应继续弘扬韬奋精神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1944年,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病逝后,毛泽东同志亲题挽词,明确韬奋精神的内涵。周恩来同志指出,邹韬奋是“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传承弘扬韬奋精神,出版人一直在路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曾在2015年韬奋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了专著《韬奋精神六讲》,从“为大众、爱祖国、敢斗争、懂管理、善经营、真敬业”六个方面讲述韬奋精神的具体内容。他认为,这六个方面,无论哪一条都是当代出版人应该认真学习、切实做好的。他说:“连续12届举办的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也是为了纪念韬奋先生,引领全行业更好地学习韬奋精神。”


在本届论坛上,论坛征文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主任陈挥在演讲中探讨了韬奋精神的生成逻辑。他认为,韬奋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外部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帮助,实践逻辑是个人创办报刊的活动实践。他提出,韬奋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突出体现在为大众、敢斗争、爱祖国、有信仰四个方面,蕴含于人民立场、责任担当、爱国情怀、精神支柱四个维度。


陈挥是韬奋精神研究专家,撰写出版了5本关于邹韬奋先生的图书。陈挥相信,编辑关于韬奋先生的图书,对编辑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


陈挥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韬奋精神的立足点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将精神动能切实转化为实践伟力,赓续精神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动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韬奋精神的研究阐释,健全韬奋精神落实的制度保障,激发韬奋精神的文化活力,多措并举、抓住重点,让韬奋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出新的光芒。


出版单位要发挥基础性作用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会嘉宾认为,出版工作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强化出版人才引领支撑作用,努力培育造就大批有理想、有热情、有担当的出版名家,夯实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为建设出版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长期关注编辑人才培养话题,做了不少研究。他在为《给青年编辑的十六堂课》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分析了优秀编辑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本届论坛上,他提出,出版单位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要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观点。“名编辑、编辑家成长的客观条件有若干方面,但所在岗位、所在单位肯定是最直接、最重要的。”


回溯历史,郝振省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出版名家的出现,是和生活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高度重视出版人才的培养分不开的。”


细看今朝,郝振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和石油工业出版社的人才培养做法为例,说明一些品牌出版企业能够成功地承担党和国家的重大出版工程,能够在国家大的出版评奖中收获多多,能够一直有较好的双效益,就在于其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及理念,甚至初步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制度体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出版工作要强化人才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出版“铁军”,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向出版强国迈进。这需要从三方面着力:第一,强化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出版队伍的政治修养和业务能力;第二,加强出版学科建设,提升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产学研出版人才培养基地;第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完善出版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队伍


人才强则社强,人才多则精品多。在本届论坛上,3位来自业界的嘉宾介绍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法。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覃超介绍,近年来集团创新实施全系统“首席编辑制”,开展人才培育体制改革,探索数字生态下虚拟人才使用工作,引导广大员工以出版精品立身立业、奉献读者,培养了一批出版人才。


“近1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员工发表论文近3500篇,其中有1000余篇刊载于核心期刊;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0多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介绍了人教社培养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国家队”的经验,当他说出这组数字时,台下顿时发出一片赞叹声。


人教社员工能够在科研方面收获累累硕果,与该社近年来坚持“编研一体”,实施以科研创新为动力的人才兴社战略密不可分。黄强介绍,近年来人教社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小学(中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人教社)重点实验室、人教研究院等一系列科研机构,要求编辑集研究者、编著者、编辑者、培训者身份于一体,支持员工参与课题研究,为编辑出版人才赋能。


接力出版社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摘得多项荣誉:产生了3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2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2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作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少儿社,接力出版社如何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接力出版社社长黄俭介绍了接力社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引进领军人才,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以团结、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激发人才活力;管理团队保持稳定,保障企业行稳致远。2001年,接力社开异地人才引进风气之先,引进出版人白冰出任总编辑,就是一个创举。


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近两年,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2022年,出版增列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并可授予专业博士学位。在中宣部指导下,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会议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召开,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不断深化。


在本届论坛上,2位来自学界的嘉宾畅谈了出版学科共建给他们学校带来的变化。


北京印刷学院被列为首批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高校之一,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曹文军介绍了该校的育人理念:“北京印刷学院培养中国特色出版人才有3个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文化使命、出版素养与融合能力、服务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抓住共建机遇,当前正致力于建设产学研资源融通的出版学科教研共同体。”曹文军介绍,北印强化出版学科顶层设计,以出版学科为核心,凝练形成出版理论与历史、出版编辑、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与运营、出版管理、出版技术与应用、出版美学七大学科方向,以交叉融合打通优势学科专业资源,集中力量培养行业亟需的融合型出版人才。此外,北印持续完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新近成立马克思主义出版理论研究中心,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地处西南的广西师范大学也在开展共建。论坛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刘艳说:“我校出版硕士专业依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建设,4年来已招收来自全国的90余名学生。”


广西师范大学贯通政产学研用,创新出版专硕人才协同培养路径。刘艳介绍,广西师范大学实施双导师协同育人,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聘请了8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出版人才担任行业导师。他们全程参与出版专硕培养过程,并带领学生走进出版社、印刷厂,参加广西书展,开展形式丰富的专业教学。此外,该校还通过出版社实习基地建设与校园实践平台建设两手抓的方式,提升学生出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