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4年工作该如何谋篇布局?听听这些出版机构掌门人怎么说

来源:出版人 发布时间: 2024-01-18 09:57:25

新年伊始,全国各地的出版商、经销商等书业人士将齐聚一堂,共襄这场盛会。作为中国书业的风向标,北京图书订货会不仅是一个交易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平台,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共同探讨书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值此良机,《出版人》杂志采访了11家出版机构的领导层,邀请他们来回顾一下2023年那些在工作中难忘的回忆,同时展望一下2024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出版机构排名不分先后)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 郑豪杰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出版行业受政策调整、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近年来出版行业有几个显著变化:一是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内涵,突出表现为对质量和效益的重视;二是唱响主旋律,主题出版成为引领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是产品形态和出版业态不断拓展,出版业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型尤为突出;四是出版营销体系加速升级,出版物营销呈现许多新特点;五是数智技术赋能出版,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作为一家教育专业出版机构,我们深刻认知自身的使命责任,始终坚持扎根教育、服务教育,不断巩固“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的旗帜”地位,不断提升教材出版和课程资源研发的专业水准,以专业优势构筑发展的“护城河”,从而强化“教科出版”的品牌特色。


我们的守正创新主要围绕“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出版的价值立场。出版必须有价值引领,教育出版尤其如此。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服务,坚守教育的价值立场,这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条基本标准。二是坚持专业特色。要用专业构筑发展护城河。我们把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作为驱动发展的两翼,不断积累优势特色,汇聚资源、形成品牌。三是坚持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社战略,打造人才高地,大力培养新时代的出版铁军,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四是坚持向管理要效能。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是题中之意。要在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流程再造、精益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机制。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一是完善机制,打造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二是进一步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和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加强高质量教材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五是进一步推动国际出版合作。新的一年,我们将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凝心聚力谋发展,不折腾,不懈怠,推动出版社发展再上新台阶,力争在体制创新、学术出版、教材出版、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Q:请您推荐一本2024年的重点书。


A:2024年,我推荐《智慧竞逐:技术进步与教育未来》。


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迅猛的技术变革。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与人类技能的关联及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以来,经合组织对人工智能能力进行持续研究,并广泛征集技术专家的意见,发现人工智能的阅读理解和数学推理表现有可能在2026年以前超过大部分成年人。本书对这些研究做了生动呈现和深入阐释,认为它对今后的教育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应该加强学生和劳动者的基础技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会情感等复杂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这些洞见为理解面向未来的学习者能力培养、重塑教育体系提供了新视角。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 肖风华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出版业正式迎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新一代技术助推出版业态创新、多元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化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已经向深度智能化演进升级,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行业变化促使出版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和拥抱新时代,积极谋求战略转型,从系统谋划、内容创意、技术支持、人才队伍、传播运营和保障体系等各方面积极行动,培育企业自己的内容和创意,打破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壁垒,探索出版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构建融合出版新业态,带动出版产业升级,全面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后疫情时代,全球出版生态加速重塑,出版业迎来破局突围的关键时期。2023年,我社在集团“三化”改革的冲刺之年,全面贯彻落实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以“竞标争先”为发展动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一是合理调整业态,相继成立东莞出版和文化创新中心、青少年读物出版分社、大中专图书事业部和乐府文化编辑部,重新布局业务矩阵,为品牌和产品线建设添加生力军。二是强化人才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全周期规范运作,并启用新薪酬及绩效考核方案,构建更加公平和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三是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深化营销发行改革,特别是由电商和传统发行组成的新传媒营销分社实现实体公司化运营,全社出口更加贴近市场,为人民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2024年是我社开启“三化”改革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将重点从产品线建设、内容创意与数字出版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一是以创新机制推动大众出版取得全面突破,大力推进品牌和产品线建设,“万有引力”、“时代引擎”、科普、党建、无名者系列、乐府文化等将集中发力,解决内容持续性焦虑。二是变中求新,优化创意内容产出机制,拓展传播形式和渠道,依托内容搭建平台私域流量池,并反过来创造产品,为主业拓展更有想象力的空间。三是以“双创”思维打通业态隔阂,启动数字内容资产化开发,深入推进数字、融合出版,打造《博物湾区多媒体系列》方言学习AI数字产品等粤产融合精品,并正式启动有声读物赛道,相继上马岭南文化和古籍智慧出版数据库、低资源语言数据集处理与应用工程。


Q:请您推荐一本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我推荐《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


这本书是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生成、发展与普遍流行的历程,深入探讨了怎样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如何处理民族复兴与民族自信力、文化复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的关系,有裨于广大干部群众加强对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复兴系列重要论述的认识。


江苏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王保顶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内容生产无疑是整体工作的核心。在数字化时代,内容生产和营销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在我看来,精品生产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中国好书”为精品生产提供了可知、可感的标杆。但要想打造出“叫响又叫座”的双效精品图书,又离不开多元营销方式的加持,如此,出版成果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江苏人民出版社以“中国好书”为依托,全面对标“中国好书”组织内容生产、宣传营销各个环节,探索数字化时代全流程、全环节精品生产路径、措施和办法,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锻炼了队伍,形成全员专注精品生产的浓厚意识。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具有七十年历史,以主题出版、学术出版为主要特色的地方人民社,面临主题出版的重要任务,面对优质出版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面向数字化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从选题、编校、装帧,到宣传、营销,全流程、全环节对标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好书”,编辑的意识和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3年来,10种图书入选“中国好书”月榜,2021年、2022年分别有1种图书入选年度“中国好书”。其中,2022年,3种图书入选月榜。2023年,4种图书入选月榜。


出版方面,学术出版中心创立了“思库”品牌,编辑部以此为抓手,整合产品线、锻炼编辑队伍、集聚营销力量,延展精品图书生产理念,从图书策划到抵达读者端,从内部管理到人才培养,对标“中国好书”要求和标准,将精品化、专业化的生产指导思想贯穿于图书生产的全流程、全环节。


营销方面,大力开展新媒体营销,根据不同渠道的读者需要,注重分众化、精准化营销,传统电商、短视频营销、达人带货、社群营销与实体店、渠道销售相结合,销售取得明显业绩。2021年年度好书《向北方》销售分别近5万册。2022年年度好书《天地人生:中国传统文化十章》销售超10万册,月榜图书《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销售超过10万册、《大唐气象》销售近万册。2023年入选的4种月榜图书中,《中国现代化论纲》《弦歌》超过3万册,《前四史解读》上市3个月销售近2万册。入选9月榜的《抗战旗帜毛泽东》,受到读者的欢迎。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新的一年,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汇聚出版资源的能力。出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资源的竞争,优质出版资源代表各自领域、学科一流的原创成果,前沿性、原创性、稀缺性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出版机构竞相追逐的对象。可以说,获取、汇聚优质出版资源能力的高低,攸关出版机构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二是适应数字时代新媒体营销能力。技术的进步,人们消费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使得图书的传统销售渠道急剧萎缩,新媒体营销变得极其重要,让广大读者知晓出版机构的图书信息,新媒体的运用变得无比重要。


Q:请您推荐一本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2024年即将推出《水润华夏大长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生于长江,长于长江,又研究长江。在这本汇集数十年研究心得的书中,他用史学家的贯通眼光、文学家的丰沛情感、旅行家的广博见识,详细梳理了长江的地质历史、文明起源和千古兴衰,全面介绍了长江独特的人才、城市、饮食、民俗和交通等文化以及自然景观,最后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从比较的视野重新思考了长江文明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中的定位。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 张在健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2023年,是疫情后的第一年,其实也是疫情三年带来的各种变化集中显现的一年,或可称之为出版业的“变轨之年”,整个业态呈现出一种“总结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图书的内容传播和营销渠道的变化。从之前由传统媒体、业内媒体、新媒体等构成的多媒体复合式传播转变为新媒体传播一统天下,甚至更聚焦到视频和直播平台的传播。传统渠道包括实体店及当当、京东等传统电商销售均形成不可逆的断崖式下滑,三年累计份额消失了近一半;二是人们阅读及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原先的整本书或相对完整的文字阅读,转变为碎片化阅读和视频化阅读。除图书阅读外,影视剧、舞台剧、剧本体验等等多重选择也让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针对全新市场形势,我们对内及对外分别采取了应对之策。


对内,我们强力推进“编营发一体化”工作机制,凸显“出版人”功能。培养更多从传统的编辑、营销、发行人员单一化的业务能力成长为兼具内容策划、组织实施及营销推广能力的综合型出版人才,以此来打通原本相对割裂的几个出版链条,以升级后的综合素养来应对全新的业态挑战。我们认为,单一的编辑思维或者发行思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的业态需求,现在无论“编辑”还是“发行”,都应该具备“出版人”素养,熟悉并能够打通出版的全产业链。


对外,我们整合原有的传统营销格局,建立起以新媒体营销为核心的全新营销体系。在新媒体电商成为唯一正向增长渠道的形势下,尽管东方甄选等等头部主播收获了巨大的流量红利,但头部达人带货的图书在整个图书市场的占比微乎其微,何况即使选中,也需支付高额佣金,出版社几乎没有利润空间。很多出版社越来越感觉到,必须有自己的主播和达人推介自己的图书,在自己的电商平台形成销售闭环,否则很难看到希望。鉴于此,文艺社2023年专门打造了“三类达人”:“书店达人”“编辑达人”“作者达人”,直指目标读者群,让文学图书的营销传播更有效率,宣推载体就是流量聚集地——短视频和直播。“书店达人”在抖音官号打造固定“卖书”主播,向读者群分主题推介文艺社图书;“编辑达人”在不同产线打造专业主播,增加深度知识向内容,为某类书找到读者;“作者达人”邀请作家进入直播间做直播,直接吸引作家的铁杆粉丝。2023年以来,已邀请阿来、胡学文、叶弥、韩东等数十位作家进入直播间,单场直播最起码也有大几百册销售,多次登上抖音当代文学实时带货榜第一位。


同时,针对文学出版主营特征,更注重对内容多重价值的挖掘。对当下文艺类出版社而言,实现内容价值的路径早已不只是纸质图书的出版,而是“越界”到影视IP孵化、文化旅游、沉浸式阅读体验等等多个领域。我们三年前成立凤凰电影文学出版中心,参加中作协从文学到影视的“迁徙计划”,实现多部作品的影视转化,并出版剧本游戏相关图书等等,便是对发掘文学多元价值的一系列尝试。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通过现阶段的不断试水和复盘,2024年文艺社在新媒体营销上将再次加大建设力度,使运营机制更科学,团队磨炼更专业,在新媒体营销的多样化、常态化上取得突破。2023年我们的新媒体销售约占总销售的30%,2024年力争将这个占比提升到50%。


Q:请您推荐一种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联手青年实力派作家孙频共同挑选其三部全新中篇佳作《白貘夜行》《天空之城》《狮子的恩典》,精心编辑后以“孙频小城女性三书”整体呈现。


三部作品均以试图逃离小城却又无法割舍家乡的女性为主角,既写了在小城成长的女性个体命运,更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在这三部小说里,有人虽生活在小城但不属于这里;有人试图逃离、挣扎或否定自己,他们仿佛各自又重新回到命运的起点。然而,你不能说他们失败了,更不能说离开就是胜利。孙频小说所写的远不止这些,而“远不止”的部分,让每个读者感受到冷冽背后的坚韧与力度。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王泳波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2023年,童书的细分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少儿科普图书的热度在持续上升,科普漫画类图书受到读者欢迎;少儿文学板块则有所收缩;少儿主题出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另外,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复杂,短视频、直播等竞争也更加激烈。


虽然童书市场增速放缓,但仍是国内图书零售市场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而销售渠道的变化确实对童书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是童书市场价格战越演越烈。短视频渠道虽然是目前销量增长最快的渠道,但头部主播强势要价“全网最低”,加剧品牌商、平台和主播三方的博弈,出版社议价权低。行业乱价已成为制约图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其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加剧。一些低质低价书靠吆喝能卖成爆款,这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和读者的权益。需加强图书质量管理,防止大量低质量图书流入市场。


苏少社拥有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期刊出版三大门类,出版业态复合。在市场环境面临压力的时候,比较综合的生产体系给全社经营提供了安全支撑。截止到目前,我社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上一年度持平。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2023年,苏少社坚持系统观念,聚焦主题出版、精品出版、国际出版、融合出版等领域,不断创新举措,夯实精品生产体系,积极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和挑战:一是创造性转化时代主题,提升主题出版格局。二是持续性凝聚创作力量,锻造少儿原创精品。三是积极创新外向型出版理念,讲好中国故事。四是依托新媒体技术跨界拓展,挖掘融合出版潜力。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我们拥有深厚的儿童文学渊源,同时也具有较为综合的生产体系,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点。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和读者需求,我们将立足自身优势,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应对新变化。具体到2024年,我们预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从上半年重点新品角度解读,我们抓住前沿热点,为孩子打造高品质的阅读产品。


一是打造阅读精品,进一步彰显社会效益。我们将紧扣时代脉搏和儿童的阅读需要,强化内容创新,聚焦重点作家、作品,努力打造阅读精品。首先,通过重点项目形成现实主义题材、主题出版领域的亮点。其次,集中力量开发儿童文学名家新作。再次,打造有市场影响力的系列化产品,拓宽实力派中青年作家的出版渠道。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既有文学市场赢得增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作家形成持续的市场效应。最后,继续挖掘、培养更多有潜力的新锐作家。


二是加大资源统筹,进一步丰富婴幼儿产品线。我们将立足苏少社精品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坚持系统观念,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努力建设以绘本出版为主干,科普知识为补充的“大低幼”产品线


三是推动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出版可持续发展。我们将持续推进平台建设,努力发挥“曹文轩儿童文学奖”、东方娃娃绘本大赛、小凤凰FM等平台的功能,促进苏少社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我们的几大平台收获颇丰,为苏少社的精品生产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外,我社自主开发的小屏程序“小凤凰FM”将社内精品内容进行有声转化,形成丰富的音频资源库。


Q:请您推荐一本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2024年,我们会推出赵菱的《会发光的声音》。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江苏南京和西藏拉萨两地的红领巾讲解员们的学习生活故事。两地学校分别开办“奇迹童声”和“雪域梦想”演讲团,孩子们经由演讲训练、比赛和学习生活,一路探索语言的魅力,领悟生活的真谛,展现出新时代少年儿童自信阳光、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视野开阔,节奏明快,寓时代变迁于童真童趣,轻盈柔软而又质地铿锵。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段建军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2023年,从儿童图书市场来看,整体呈现下滑态势,读者购买力有所下降。


主要影响有:一是由于读者购买欲和购买力下降,导致图书销量下降,库存增加。二是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的兴起和增长,争夺了消费流量,实体地面店和传统电商平台受到冲击,出版机构越来越重视线上销售和新技术的运用。三是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卷”,销售折扣不断下降,出版社的利润越来越低。四是图书零售市场的恶性价格战给了盗版商可乘之机,对出版产业链危害极大。五是对新项目的启动与投入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对原有品牌和产品拓展。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六是正视变化,积极应对。传统出版行业必须直面数字化阅读趋势所带来的经营发展危机,深刻认识行业产品销售主渠道的大变局与经营逻辑的大变化,并积极探讨应对策略。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市场环境,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渠道建设和营销创新,保持稳定发展和增长,努力实现双效统一。


一是项目拓展方面,融合发展是提升主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是数字出版纵向延伸的必经之路,也是出版跨行业横向开拓的新机遇。2023年上半年,我社启动了畅销书《特种兵学校》IP运营思路融合拓展,通过打造图书专属空间、举办军事夏令营研学、依托图书制作动画等,深度挖掘图书品牌价值,创新经营模式,助力纸质图书销售。


二是在产品开发上,加强少儿科普和原创绘本开发力度。我社的出版产品结构,儿童文学是主打产品,占比55%;少儿科普占比15%;绘本占比20%。2023年以来,我社加大了少儿科普和原创绘本的开发力度,推出了《红色记忆里的博物学》《自然学堂博物美文系列》《神秘莫测的气象》《家住塞罕坝》《万物百科的秘密》等图书产品。


三是在渠道打法上,加强与新华书店的合作,加大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新兴渠道的开发力度。例如《视觉大发现》通过直播、社群渠道销售约530万码洋;《史记绘本》通过京东渠道销售80万码洋;《数学逻辑思维启蒙绘本》通过抖音直播间销售150万码洋。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图书出版方面,我社将坚持内容为王和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在儿童文学、少儿科普和儿童绘本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优质内容供给能力。加强与名家合作,开发新选题,稳住儿童文学领域的优势地位。不断加大少儿科普和原创图画书的策划出版力度,提升占比。


销售营销方面,多角度调研,探索童书整合营销的路径。继续加大地面店尤其是新华书店系统的营销活动力度;利用作家讲书、独家定制等方式,继续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的合作;继续加大社群团购和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的开发力度,尤其是抓紧搭建自播电商账号矩阵和自有主播的培养,不断扩大私域流量池,提高我社图书的市场销售。


产品运营方面,一是不断加大少儿科普图书的开发力度,尤其是少儿历史方面的科普图书。二是与国内一流作家和画家合作,加大原创绘本的开发力度,尤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绘本的开发。


创新项目方面,一是继续围绕我社品牌图书《特种兵学校》,开展多元合作,拓展品牌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深度挖掘图书品牌价值,创新营销模式,助力纸质图书销售。二是探索将新兴技术应用到如选题策划论证、图书呈现形式、读者交流互动等出版全流程中,主动与科技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主动引领出版创新。


Q:请您推荐一种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2024年,我们会推出“特种兵学校星际探索系列”(4册)。


本系列以“传承航天精神、塑造少年勇敢者品格”为主题,以宇宙星际作为故事创作背景,讲述了少年特种兵们进行太空探索,并与敌对势力展开精彩太空对战的故事。全书增加科技元素,同时融入天文地理、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科普知识,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使其“科学素养”在快乐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高。


漓江出版社总编辑 张谦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2023年,国民经济总体在恢复,但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出版业务方面一要保现金流,二要在图书品种规模上调结构,稳增长,这是做出版的基本盘。一句话就是守正创新,先做到守正,才有机会创新。


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整体下滑,销售量下降,纸张等成本不断上涨,出版机构利润率下降,要求将控制成本做到极致,对市场有更准确的预判。经济形势下滑背景下,消费者预期下降,消费态度更保守,对性价比要求更高,图书既要追求选题优质,又要讲究价格合适,不能盲目追求扩大品种。


同时,2023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出版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快,电子书、有声书的数量和销量显著增长,相关数字化平台的用户数也大幅提升,更多读者通过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获取、阅读或收听图书。这改变了出版社传统的发行和分销方式,也对传统的营销和新媒体推广方式造成挑战。出版社需要积极适应和探索这种新形式,以吸引读者并保持竞争力。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后疫情时代,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型电商的兴起。“书找人”代替了原本“人找书”的模式。为此,我社发行营销中心进行了“营销先行”的工作体系调整和实践。


所谓“营销先行”中的“营销”,是指当下的宣传推广阵地,要放在“具有营销属性的销售渠道”上。“具有营销属性的销售渠道”,本质上是“渠道”,但是这些“渠道”的宣传推广效果,比之前的传统纸媒和门户网站要强很多。这样的“渠道”,大致可分为“作者的私域流量”“能带来口碑营销的众筹平台”“能够精准种草的抖音短视频”“可以触达海量读者的大号直播间”“可以自主确定销售时间与售价的自营电商”这五类。比如我们设计《高手父母》带有销售二维码的海报,让作者魏智渊在其朋友圈发出,当日带来可观销量。这就是利用作者私域流量进行宣传推广带来的销售转化。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一是围绕漓江出版品牌塑造工程主线任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漓江文学品牌矩阵。2023年5月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漓江文学奖”,会继续推进漓江文学奖(节)系列活动的策划、承办,持续打造品牌热度,并尝试相关可持续策划和商业化运作。


二是持续打造漓江品牌中外文学精品出版。练好内功,坚守传统外国文学品牌优势不放松;至于千帆竞发,又有政策引流的中国当代原创文学赛道,漓江要稳住自身理念,练好过人眼力,寻求与头部资源的恰当结合点,机会不是没有,看准了再出击,就可以实现从源头出发、融合出版边打通边学习的立体作业,奋起直追。年初我们推出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平陆运河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大道向南》,以及一部积七年采访写作之功的南渡题材奇书《关山万重》,敬请期待。


三是扎实落实集团在漓江出版社开展的首席编辑工作制试点工作,结合近三年来的工作成绩,充分总结首席编辑工作室在人才选拔、授权管理、考核激励、文化氛围等方面独到的感受和经验,力求成为在全社可复制、在全集团可借鉴的范本。惟创新,不止步!漓江出版社在首席编辑工作室制度上的探索,两个根本原则就是:打造利润中心和可复制、可转化的榜样效应。


Q:请您推荐一本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2024年,我们会推出《关山万重》。


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成、梁思永等民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众多学者,国破家亡,英雄末路,最终落脚四川李庄板栗坳继续埋首学问,赓续中华文脉。他们在此度过了近六年的时光。作者郎麟用七年多的时间实地和书面寻访了众多史语所后人和李庄当地百姓,获得第一手资料,并深耕写作,得来一部打捞南渡题材的奇书。


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 柏峰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2023年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各行各业满怀期待。但后疫情时代,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出版业多项数据呈下降趋势,实体店、线上销售下降,唯有直播短视频一枝独秀,但结果对内容生产者并不友好。从业人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冷:出版的出路在哪里?


2023年也不全部是坏消息,一个直观的感觉是读者对书的品质有了新要求,浅阅读是个临时工,一阵风过后,临时工就下岗了,重复阅读的很少,原来的阅读人群没有改变,该买的书一定还要买。这也说明品质好的书,只要适销策略正确,出版社该有的利润一定还在。这个信息坚定了我对出版的信心:好书只要适销策略对路一定好卖,过去广种薄收的经营策略是野蛮生长阶段的思路。作为文化传承者,精细化布局才是文化企业发展之道。2023年中国出版协会也将出版学术书作为年度重点工作。落实版协工作要求,出好书,卖好书,是202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2023年8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岭古社”)。岭古社的设立,是广东出版人多年的心愿,在我们这一代实现,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2024年是岭古社元年。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岭古社设立的目标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海外,做岭南古籍文献的出版龙头,文化双创的新标杆;目的是做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挖掘、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阵地。具体设想是以高质量古籍整理与学术论著、特色广东近代文献、高品位系列化普及读物等重大出版工程为载体,向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和融媒体读物,加强文史类工具书出版,开拓古籍图书销售市场。2024年重点工作是策划好产品线,布好局;以重点项目运作为抓手,开好头;组建营销渠道是岭古社顺利运营的关键。


产品线建设需要对出版的对象有清晰认识,知道选题出在哪里。摸清岭南古籍家底,有计划、有步骤出版岭南古籍是设立岭古社的目的,也是有效改变岭南古籍出版零散、规模小的重要举措。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也是中西交融的前沿,较早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不少西方文化在澳门、广州上岸,然后向全国辐射;广东又是华人华侨、早期出国留学、外贸商人等人群聚集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数量庞大的档案文献。基于对广东出版资源的认识,2024年岭古社基本确立了两条重点打造的产品线,一条是以岭南传统经典古籍为主的《岭南古籍丛刊》,一条是以近代广东特色档案文献为主的《近代广东档案文献丛刊》。


有书才有发行,出好书是成功运营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岭古社刚设立,发行渠道还在筹建中,2024年发行重点工作是筹建销售网点。销售渠道欠完善,是不少出版社的痼疾,万事开头难,做专业的发行渠道是岭古社今后的工作重点,专业发行渠道没有什么轻松窍门,都是常规手段,唯有细致:信息收集细、发布渠道细,唯细不败。不能小看常规手段,常规工作做好了,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Q:请您推荐一本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2024年,我们会推出《中外文化因缘浅说》。


本书是蔡鸿生在香港城市大学系列讲座稿的首次结集出版。共12讲,涉及中西物质、精神文化双向交流热点,中西交流考古文物分析,口岸历史文化等话题,辅以相关学术论文,使该书兼具通俗普及与学术严谨性,两者相得益彰,雅俗可共赏。本书可视为“大家写小书”的典范,也是一位学人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毕生深思耕耘的成果。


浦睿文化总编辑 余西


Q:您认为2023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出版业及自身业务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图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边缘化。无论传统渠道还是新媒体平台,都在以低价刺激消费,似乎平台的选择、促销的力度比内容价值更具吸引力。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一般纯文本意义上的“好内容”正在贬值。


Q:2023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全新的市场环境,做了哪些业务层面上的调整?


A:我们主要是在内容上做了调整。2023年,我们出版了更多具有现实议题、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书。如热议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便是关注当下生活的;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四十年》、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孔慧怡的《五四婚姻》、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的《冷亲密》《爱的终结》等一批书,则与当下人们对女性生活、两性关系的关注有关。《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则以App的形式,借苏东坡的智慧解决当下人们的情感困惑。新近出版的《家在小院里》,以图文的形式呈现了都市人求而不得的“家有小院”的慢生活之美。这些书,都有很好的社会反响和不错的销售表现。


Q:2024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有哪些?


A:尽管外部环境在急剧变化,但浦睿仍然坚持做有“内容价值”的书。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会寻求更具社会议题、社会情感痛点的书,让书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所思、所好产生更好的共鸣,让书带有更多被人们需求的连接点。


Q:请您推荐一本2024年即将上市的重点书。


A:2024年年初,我们会推出“中国最美的书”《豆腐》(增订版)。


豆腐,虽是一道家常美食,却浓缩着中国人特有的故乡情怀和生活智慧。《豆腐》初版在2023年收到了很好的反馈,首印1万册很快就断货了。首印的版税也已全部捐给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四所乡镇中学,用于购买全自动直饮水机,帮助解决学生们的喝水问题。这次增订版,朱赢椿老师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对图文做了非常细致的增补和调整。增订版参与供稿的作者更为多元,更具话题性,包括易烊千玺、胡歌、张艺兴、黄渤、张颂文、张译、黄磊、毛不易、李雪琴、罗翔、金宇澄、刘擎、戴锦华、周轶君、冯唐、麦家、刘亮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