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让核心素养落地,为课堂创新赋能——2024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教育发展公司 发布时间: 2024-03-27 10:52:03

2022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焕然一新”的国家课程文件擘画了培养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的“画像”和“路线图”。


如何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成为一线地理教师的迫切愿望和任务。教育发展公司积极行动,深入各省市调研,收集一线教师需求,主动策划组织“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教学研讨会”,以最大的诚意和热情助力广大地理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共同探讨新一轮课标的理论落地和实践创新。


研讨会于3月19日在广东清远宫禾元酒店召开。由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办,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南方传媒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省、市地理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粤版地理新教材编创团队专家和地理教研专家以及与会一线教师围绕地理学习工具,地理学习实践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如何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等议题展开讨论,一起激荡智慧,凝聚共识。


自本世纪初新课改至今已二十年有余,粤版教材一直秉持“服务基础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宗旨,积极为使用粤版教材的广大师生提供教学服务。教育发展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文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会,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同时在新版教材中,有丰富的纸质和数字配套资源。纸质包括教师用书、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地图、“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等;数字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平台也将进一步丰富,还将经常组织学术研讨,推动多地交流。


“地理信息”教学滞后于时代需求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而获取不同场景不同区域的地理信息,是探讨地理问题,开展地理实践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地理信息是人类的天然需求,没有“GIS”的时代,人类依然在获取、 存储、分析、运用地理信息”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信息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志峰教授以《“地理信息”发展与变革——从地理信息高考题谈起》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吴志峰表示,中学基础地理教育,已经非常强调地理信息的重要性,但地理信息不等于GIS或地理信息技术;当前中学地理教材与教学中地理信息方面内容偏少,简单的3S技术概念介绍,与地理分析与地理信息应用脱节。


“从技术、科学走向无处不在地理信息服务,AI时代GIS将迎来深刻变革,地理空间智能是核心竞争力。而当前我国中学基础地理教育中“地理信息”教学滞后于时代需求,需要编写面向中学的专题教材、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吴志峰说。


海洋地理研究迫在眉睫


海洋意识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加强义务教育地理教育,开展海洋教育,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中对此也有明确规定。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北斗研究院院长,亚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刘云刚教授以《海洋强国与海洋地理教育探讨》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过去人们对海洋的认知是“光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现在对海洋的认知应该更新为‘资源、产业、军事、战略’。海洋不再是一个自由的状态,是领土化。”


刘云刚在演讲中表示,海洋教育为海洋强国建设奠定了思想之基。要注重均衡,夯实海洋教育根基。我国海洋教育区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海洋教育推进缓慢。海洋教育不应受区域的限制,做好内陆、沿海地区两条腿走路,推进全民海洋教育。要广路径,创新海洋教育模式。要多主体,浓郁海洋教育氛围。


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中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


“自然教育和地理研学的主题、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方面联系密切。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地理实践教学中参考学习自然教育的理念、方法、技能,既满足学生对自然教育的需求,又实现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高地理实践力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知行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国土空间规划与不动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伟教授以《自然教育与地理实践力培养》为主题作主旨演讲。


黄伟表示“将地理课堂教学扩展到野外和社区(走向“田野”)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是把核心素养付诸实践的重要推动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多学科融合教育的方式之一,有助于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地理研学强调培养在真实情境下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所以必须开展跨学科主题研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中对跨学科主题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初中课堂每节课中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不得少于10%。地理作为学生认识多元化世界的“窗口”,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融合空间,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而又稳妥的课程策略,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地理和研学旅行教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学地理正高级教师,粤版国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执行主编施美彬老师以《新课标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以地理研学实践为例》为主题作主旨演讲。施美彬认为,跨学科主题研学的教学内容,应融合美育、生态文明、人工智能等领域内容,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光荣革命历史和精神,了解祖国和家乡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欣赏地区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


“强化跨学科主题研学实践学习,老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拓展视野、参与体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中小学应努力为中小学生创造研学实践条件,转变教学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研学实践设计,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推动并指导学生进行研学实践,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能,落实“双减”目标。”施美彬说。


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进入教学改革沙龙研讨环节,五位分别来自江西、广东、黑龙江、四川和陕西的教研专家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题展开讨论。研讨环节由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地理教研员黄莉主持。


江西赣州吴娟老师发表《新课标下的地理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分享。吴娟认为,地理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方式,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地理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够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有力的支持。


广东清远李力老师分享《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广东徐闻为例》,在粤北山区选取“海洋”的主题进行课堂教学,能很好开拓学生视野,也融入了“海洋强国”的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黑龙江哈尔滨赵秀波老师以《信息科技与地理教研的融合实践》为题分享,赵秀波老师指出,信息化能提升地理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推动地理信息化教研创新发展;以平台研发为保障,实现地理信息化教研数字管理;以教研改革为目标,探索地理信息化教研实施路径:1、以学科研修团队建设为载体,实现了基于技术的城乡教师共研共修;2、以精准教研模式探究为突破,探索了“经验+数据”的地理实证教研;3、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动力,拓展了地理信息化教研的新应用。


四川南充杨明勇老师发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初中地理探讨》主题分享,杨明勇认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教学是遵循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具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知识自然生成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具体表现。而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厘清课堂教学目标以指导教学的每个过程;评价活动贯穿于课堂始终,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有效展开,每个教学环节都与学习目标匹配,同时根据评价活动判断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陕西商洛靳淑莉老师以《基于新课标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为题分享,靳淑莉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需求,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具有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将地理学科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将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联合起来:“远望塞北三千里”让学生了解塞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黄河远上白云间”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流域的主要特征;“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畜牧业以及农业生产类型,分析中国东西部农业生产的差异等。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地理为本,融入具有人文底蕴的语文古诗词,同时也要将地理学科与历史,道法,生物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研讨会以丰富的内容和热烈的讨论为所有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帮助老师更深入地理解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的理念,推动了地理新课程的改革,为新课堂的创新提供动能,让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粤版教材时刻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动态,持续及时为使用粤版教材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未来会进一步实施教材品牌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粤版教材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