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艘沉船上,凝结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4-30 14:56:57
4月25日,以《大航海:“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为题的岭南文化新讲第24讲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南海I号”考古项目领队之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峻以“南海I号”为基点,从中国水下考古、海洋交运史、文化遗产与文博研究等不同领域为观众呈现两宋时期中国“海丝”贸易风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海洋史研究》主编李庆新,“南海I号”考古项目领队之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崔勇,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员王芳三位专家与魏峻展开了精彩对谈。
1987年,“南海I号”沉船在下川岛海域被发现。2007年12月,“南海I号”完成整体打捞,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移驻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2019年8月,“南海I号”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南海I号”沉船保存情况好、遗物丰富多样,有利于深化对文献资料记载缺乏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过程、航海生活等方面研究。其开采和发掘,开创性地采取“开放式”的考古方式,让公众很直观地了解到“南海I号”提取和保护方式,将科普宣传工作引进到考古现场。从出水的文物可以见证,我国的海丝线路遗产体系不是单一的,每条路线之间都有着彼此的互动,有很多区域、很多节点都互相交叠。李庆新表示,从唐到宋元,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就是在经济领域,海外贸易越来越重要,海洋的因素在正向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南海I号’当然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很多,从广东这个角度来讲,代表了岭南文化一个比较好的呈现,也代表了广东敢为人先的考古精神”,魏峻先生说道。“南海I号”的出现提供了一个从船开始到船货到船上的人员,到船员生活一种全方位立体的资料,为研究我国造船史、航海史、航海技术史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另外,“南海I号”是促成我国水下考古发展的一个触发点,为我国水下考古迁移式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是多学科合作进行水下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展示的综合运用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向社会开放展示的重要成果。崔勇说,“如果是说‘南海I号’上岸后没地方放是个事故,那么博物馆建好了,‘南海I号’捞不上来,就是个更大的事故了,但是这两点我们都解决了,最后成功地捞上来,结果是很完美的。但中间的诸多坎坷——甚至在整体打捞时就是穿不过顶梁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想过失败是什么样子的,只管勇往直前。所以,其实我们也是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南海I号”沉船不仅证明了在12—13世纪南宋晚期到元代前期,世界体系已经形成,而且从一个“小切口”窥视了当时中国与地中海一直到亚洲东部地区之间交流繁盛的景象,宋代凭借着发达的“中国制造”,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成为世界贸易的巨大动力源,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互相互补,而且又互相存在关联的贸易圈,构成了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崔勇认为,“南海I号”就像一个文化上的“鲸落”,用一种悲壮的方式把各种信息、各种文化打包,放在海底,供当代人考古发现与研究。它支撑了水下考古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并影响了航海学、导航学、海洋生物学研究。千百年来,像“南海I号”一样往来货船如同珍珠在大海上编织起一条见证中外交流和“一带一路”发展的历史,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对于“南海I号”未来的研究展望,王芳认为,遗址遗迹、海上信仰、海上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都非常值得关注。希望大家能够借着“南海I号”这艘南宋时期的远洋商贸船,更加关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