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史诗《大清商埠》济南书博会上受追捧
来源:无 发布时间: 2009-05-25 09:47:24
4月25日,集团在济南第十九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了《大清商埠》出版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国作协、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花城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40余人出席了发布会。
作为一部旨在弘扬粤商文化的长篇巨作,《大清商埠》以清代乾隆时期中西商人云集的广州十三行为平台,以表现“要不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为大主题,通过广州十三行总商潘振承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这段中国通商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风云画卷。《大清商埠》的背景是康乾时期由盛转衰的历史交点,全书不仅弘扬了岭南历史文化,展示粤商的独特风采和魅力,更具有关联中国改革开放的启迪与反思作用。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表示,这是一部可以放在自家书房里慢慢细品并留给后人的书。他说,《大清商埠》所刻画的潘振承具有开放通达的品质,这正是粤商精神的内核,也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文化评论家黄树森甚至提出了“只识乾隆大帝,不识十三行粤商的人,历史不及格”的观点。
集团公司董事长黄尚立认为,粤商是中国第一商,潘振承是中国第一代与全球化经济接轨的杰出商人,广州是18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心,广州十三行出现过两位世界首富,粤商是18世纪全球最大、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商帮,粤商精神具有鲜明的海洋文明特征,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激荡了整个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如此种种,是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商埠》问世后引发的“地震”和思考。由祝春亭、辛磊创作的《大清商埠》是独树一帜的,题材独特,视野独特,意义独特,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引出很多话题,涉及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引起热议。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以前在谈论中国商业文明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晋商、浙商而不知道有粤商。实际上,广东是中华文化最早与西方有接触并实行中西文化对接的地方。粤商文化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全球视野,《大清商埠》让我们看到了广东文化历史的侧面。这种历史渊源的挖掘增加了广东文化的历史厚度,也使整个中华文明更加完整。
张颐武还表示,要让广东文化在全国的文化格局中发挥作用,必须完善产业链,使用更多的传播手段,立体地来经营。比如研究、创作、古籍的收集整理等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文学仅仅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起点。像这套书一样,它是广东商业文化的精神母本,但是要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是要通过影视来带动,现在已经过了那个单靠一本书就能带动一片文化产品的时代了。要打造粤商文化,必须立体经营广东文化。
据悉,《大清商埠》小说已被改编为5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并被列入广东2009年文艺精品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