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此次疫情对图书细分市场产生了哪些影响?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0年3月20日 发布时间: 2020-03-27 10:49:37

连日来,全国多地实现新冠肺炎病例“清零”,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出版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物流、销售等环节陆续恢复,出版机构也需要复盘近期知识抗疫的过程,思考“后疫情时期”的市场突围之路。抗疫过程中,不少出版机构及时响应大众对相关图书类别的需求,纷纷调整出版计划和节奏。那么,近期哪些类别图书更受关注?此次知识战“疫”,会对2020年图书细分市场带来哪些较为明显的影响?疫情过后,哪些选题将会成为2020年图书市场的“潜力股”?为明晰这些问题,我们在观察图书电商榜单和实体书店线上线下实时数据的基础上,采访了各类别出版机构代表,希望从图书细分市场的“变”与“不变”中,一窥疫情对选题趋势、市场需求等的影响。

  

01

抗疫图书超230种


据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服务中心开设的“抗击新冠肺炎”专题数据显示,目前,与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的图书已出版超230种,内容涵盖疫情防护知识、心理疏导、文学纪实以及面向少儿的疫情科普等方面。


虽然疫情使图书线上线下销售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就细分市场表现来看,居家抗“疫”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阅读时间和契机,一些类别的图书因抗疫时期的特殊性而需求上升。

 

商报·奥示数据月度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在2020年2月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前20名中,主题出版、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类别图书占据席位相对较多。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也进入榜单。据了解,除了新冠疫情防护指南相关的图书之外,与病毒、疫情等相关的文学、科普、少儿、医学类图书电子书、实体书都获得读者的关注,例如《白雪乌鸦》《鼠疫》等。中金易云大数据平台监控的5500余家实体书店线上线下实时销售数据显示,近2个月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同比减少6.64亿,同比下滑43%。其中,科技、少儿类图书销售码洋同比降幅相对较小,文化教育、文化艺术、社科等类别则降幅较大。在2月下旬中金易云监控的实体书店线下销售榜单中,教材教辅占据多数席位。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位列第3。在同期线上门店销售榜单中,文化教育、少儿类图书占据多数席位。

 

结合对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图书畅销榜和新书销量榜的观察,记者发现,少儿、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大类读者需求靠前的情况依然保持,不过各细分市场表现略有变化。例如,由于开学延期,少儿、文化教育类图书在销量排行榜中占据的席位增加明显,原创儿童文学、地理生物心理等主题科普书、玩具书以及与病毒、疫情相关的科普书均展现较好的销售势头。在文化教育类别中,除了《53天天练》等教辅书,新课标推荐阅读书目中的《细菌世界历险记》等也成为中小学教辅中的畅销代表。而《中级会计职称2020教材》《二级建造师2020教材》《新东方(2021)恋练有词》等图书出现在各平台新书销量排行榜前列,也显示出居家抗疫期间,读者对个人职业、学习提升相关的图书需求。此外,开学延期、居家办公等情况也使家教育儿类图书成为不少读者的关注热点。《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妈妈有力量》《爱上阅读的秘密:儿童分级阅读启蒙》等新书都受到较多关注。

 

02

少儿经典、文学类图书销售稳定

生活、学习、个人成长类图书逆向增长


记者就近期图书销售情况寻访了各类别出版社代表,不少受访者表示,虽然整体销售情况受影响,但一些品牌图书、名家名作、拳头产品受影响较小,也有个别品类出现不降反增的情况。


文艺类图书受众相对固定,居家抗疫也使一些潜在阅读需求得以实现,受疫情影响较小。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为例,近两个月,该社的《大树小虫》《傅雷家书》《顾城的诗,顾城的画》等图书销售情况良好。新书中,《没药花园》《巴黎记》等表现突出。其中《大树小虫》月销量6000册、《没药花园》3000册。据悉,《没药花园》是“没药花园”微信公众号转化的同名书,以国际上不为人知或人们争议较大的案例为题,在公众号上每篇文章均有10万以上的阅读量。作者何袜皮为留美博士,在疫情期间的公众号文章里,她也提到了如何避免进入谣言误区,做好自我防疫,获得了更多读者的认可。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经典文学类图书,如“布老虎中篇小说”书系、“百年百部中篇经典”系列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本”系列等,近期也销售较好。

 

同时由于开学时间延迟,线上授课等原因,儿童的阅读需求增加较快,虽与往年同期相比有落差,但一些品牌图书销售势头较为稳定。春风文艺社总编辑助理赵亚丹告诉记者,该社出版的“小猪唏哩呼噜”系列、“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系列、“小豆豆和小朵朵”系列和“聂作平讲神话”系列等,近期都取得较好的销量。作为专业少儿社的代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同期的图书销售数据与往年比有所回落,据该社社长王泳波介绍,数据显示,过去两个月,“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青铜葵花》占据苏少社图书销售数据榜首,在苏少社销售前10的图书中,绝大多数都是经典儿童文学类图书,包括曹文轩、黄蓓佳、金波的作品。

 

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品类中,经典阅读类图书、绘本类以及数学思维培养类图书近两个月取得较好的销售成绩。据该社社长陈琦介绍,现教社重点图书“北大阅读课”系列下册于2020年年初上市以来,首印1万套销售势头良好,发货码洋将近300万,目前正在积极准备2次印刷。基于家长有了更多时间居家陪伴孩子,该社的财商启蒙图书《三只杯》《猜猜我在想什么》等绘本也销售良好;数学思维培养启蒙图书“摩比爱数学”(全6册)系列近2个月销售将近1500余套,销售码洋将近110余万元。

 

受疫情影响,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增多,突如其来的困境也让人有更多思考时间。作为以人文社科为主要出版方向的综合类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类、学习类图书近两个月需求量上升,可以引发深度思考、知识含量大的人文类图书也表现突出。据该社社长肖风华介绍,广东人民社出版的学习类、生活类图书,如“零壹快学计算机培训”系列图书、“零基础视频菜谱”系列、童书等销售量在物流影响下反而增加,很多单本都在1.5万册以上,以“万有引力”“万物小史”等为代表的通俗人文读物销量也不错,《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历史》《无处安放的同情》《重装突围》等也销量过千,青春和女性读物保持微量增长,心理自助类如《战胜抑郁》等产品有小爆发增长。

 

这场疫情引起了大家对“灾难”的思考,广东人民社2019年年底推出的“万有引力”书系中《无处安放的同情》一书表现亮眼,疫情使一个原来可能在小圈子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公共话题。该书直面人性的深处和社会机制的复杂,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跨学科的文本交互,让该书在豆瓣等网站上大受欢迎。究其原因,肖风华觉得,在疫情这种极端条件诱发下,人们会有更多的动力思考自己的行为。


03

如何让抗疫图书具备长效?

 

知识抗疫已持续近两个月,出版机构纷纷及时快速调整出版节奏和计划,策划一批满足大众抗疫期间防护、心理调适等需求的图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发挥专业特色,成立专项工作组,20余天接连推出8种防疫图书。该社社长钱丹凝表示,除了针对疫情推出系列应急读物外,川科社还策划组织了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权威专著,如《新冠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与技术》《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策略》,以及《医疗机构应对新冠肺炎诊疗流程再造指导手册》。

 

著名作家迟子建创作的《白雪乌鸦》,是一部书写再现百年前哈尔滨大鼠疫生死传奇的灾难题材小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今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版《白雪乌鸦》,从改定封面文件到1万册图书入库,仅用5天时间。该社策划部提前向媒体发稿,做了充分铺垫和预热。发行部第一时间在各大网站制作专题,第一时间发货。各部门协作在抗疫特殊时期取得实绩。据悉,人文社也正在稳步推进抗疫纪实类作品的策划出版。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多年来主打名家精品力作。据该社新媒体事业部主任孙建兵介绍,疫情期间,江苏文艺社也对抗疫相关的选题进行了规划和梳理,针对医护人员的选题目前正在策划组稿中。武汉作家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已经下厂,下个月将与读者见面。在他看来,疫情过后,会有大量与抗疫有关的选题出现,部分选题会成为热门书籍,但大浪淘沙,大多数的相关书籍会被淹没,留下来的只会是通过精心组织、质量上乘、印刷精良的图书。作为文学类出版机构,江苏文艺社更倾向关注文学对于人们的影响,通过文学作品来传达疫情下的人间百态,以及疫情后人们的心理修复。因此,该社除疫情相关的纪实作品之外,还会策划与防疫相关的文学作品。

 

春风文艺出版社也第一时间策划《战疫纪事》《白色战车》《当你微笑时》和《逆风而行》等文学类战疫选题。其中《战疫纪事》作者整体影响力大、作品文学性强,被列入春风社著名图书品牌“布老虎散文”系列,实现社会效益精品图书出版,为全国战“疫”提供精神文化力量。赵亚丹透露,该书音频录制也已经开始,将第一时间实现纸电同步发行。另外,“一年级爱科学”系列、“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科学大冒险”系列等少儿科普类图书也及时增加了微生物、细菌、病毒类的知识读物。

 

在赵亚丹看来,疫情过后,人们对于身心健康、职业规划、儿童教育等方面将会更加关注,因此关于大众健康、心理自助、个人职业发展、励志、少儿等细分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知识服务和音频听书的增长预计会迎来一个爆发期。春风文艺社的数字出版起步较早,正在打造的‘布老虎听书’已经取得相当好的成效。”

 

广东人民社也正在打磨《天使日记》《广东驰援日记》等医务工作者日记题材的作品以及报告文学作品《国士钟南山》,反思题材的《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电子书和有声书目前已上线。对于疫情期间出版机构文化责任的体现,肖风华直言:“出版机构需要担当责任,但不能乱担。”广东人民社在出版节奏上不抢时间不扎堆,会等到打磨好、掌握好资料再推出这些图书。而对于疫情过后潜力细分市场的判断,肖风华不认为疫情会导致国民阅读兴趣的很大转移。下一步,广东人民社可能会把重点移到心理自助、经济大格局等方面。“对个体的关心、对宏观世界的关注是人类自然反应,我们需要适应市场并创造市场需求。”

 

就记者对多位出版人寻访的情况来看,文学、科普板块中,有关疫情抗击、防控的纪实文学、科普图书等市场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而健康管理、心理自助、个人职业发展、生活美学,以及指导企业突破疫情困境的管理类图书,面向少儿的健康科普、灾难教育、防险避灾培养、心理关注等类别图书市场在后疫情时期具有潜力。并且,读者对这些类别的图书内容、形式也将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经过近两个月的居家防疫过程,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细节的要求给予更多关注。对美食、养生、家居、时尚、手工等类别图书需求和关注度增加的同时,其需求判断标准也将超越网络版的简单技能指导,更注重美学、深度或者多媒体互动的便捷性。


 

疫情之后,出版机构如何“突围”?

 

随着疫情防控局势的稳定,出版机构需要提前预判思考“疫情后时期”的市场突围策略,这既包括对图书市场的预判,也包括对产业链整体的优化、调整,以及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近期知识抗疫的过程,使更多出版人看到数字出版的潜力和可提升空间,也清醒认识到企业自身数字化所处的阶段。赵亚丹觉得,无论何时,人们对于知识和价值信息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图书产业作为提供准确化、系统化和深入化的内容行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尤其借助数字化的大趋势,书业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随着疫情的结束,书业自然会慢慢恢复活力,大众对图书行业有较高的期待,从业人员要做的是不辜负这种期望。

  

疫情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出版机构能做的是将影响最小化。孙建兵提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考虑到疫情期间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图书营销会受到阻碍,已经联合多方平台策划营销事件,开通直播。比如与连尚文学联合推出免费公益阅读,与江苏广电合作推出图书的朗读节目,与南京广电、凤凰国际书城联合推出直播读书会。以多业态多平台的方式让图书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拓宽了图书的受众面,以期让好书在疫情过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以最新的面貌面对受众。

  

在王泳波看来,此次疫情会给出版人带来销售经营理念上的启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凤凰电商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为苏少社的数字化经营提供了多方面支持。“资源越复合、融合发展越前瞻的出版集团,抗击困难的手段就越多。”王泳波说。

  

作为大学出版社,服务教学科研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宗旨,教材、专著出版是其业务的主体。该社社长王建琼表示,过去,在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浪潮中,大众图书首当其冲是普遍认知,而教材、专著比较依赖传统出版形式和专有经销渠道,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大学社,数字出版更多的是为纸质版教材、专著提供增值服务。近期,为应对疫情,西南交大社快速创建了在线学习平台,推出电子教材。“疫情的挑战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快数字出版探索的步伐,对大学社来说同样紧迫。”

  

显然,此次抗疫过程,使出版机构更为明确地意识到加大线上布局的重要性。2020年以来,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线上自有平台销售额超1700万元。但肖风华坦言,两年前,广东人民社线上布局刚起步的时候,也走了很多弯路。“要想真正突围,机制体制改革必须走到前面,不然机制体制和市场不匹配的问题会马上凸显出来。”在他看来,疫情过后,一切外在变化都不可预测、不可阻挡,最重要的不是变化了什么,而是审视自己在市场的定位,提高企业持续发展和抗风险的能力。

 

 围绕近期出版机构抗疫过程及对“疫情后时代”的思考,记者采访了多位不同类型出版社的“掌舵人”,邀请他们分享所在出版机构知识抗疫的相关举措,以及对市场、对“后疫情时期”发力方向的观察、思考。

 

Q1 如何依托专业,布局知识抗疫?

Q2 对疫情过后的选题趋势有何判断?

Q3 战“疫”胜利可期,对“后疫情时期”的市场突围等有何思考?

 

任何转型都改变不了企业经营本质

 

肖风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


图1.jpg


广东人民社组织了两部医务工作者的日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出版《天使日记》,和广东新闻广播合作出版《广东驰援日记》,真实再现医务工作者们的一线救援经历。在推出时间上我们不抢先,一部分通过网络传播,等到疫情基本结束后再推出。另外,报告文学《国士钟南山》由长期跟访钟南山的一线记者团队撰写,深度挖掘,打造精品,我们也准备打磨好、掌握好资料再出版,不抢时间不扎堆,是精品总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反思题材方面,我们认为需要远距离观察,通俗学术著作《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以全球史视野讲述人类历史上对瘟疫从祈祷、隔离到与之共存的认知和应对进程,目前已在掌阅APP上线免费电子版,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声书,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

从大方向说,下一步我们可能会把重点移到心理自助、经济大格局等方向。疫情会导致国民阅读兴趣的转移,但热点一晃而过,生活、学习、童书类,会按照正常的市场节奏发展。反而稍微高端的通俗学术、历史可能会有增长,大量的时间让很多人重新定位自己,他们需要寻找思考和成长的方式。

 

近期,出版界推出的抗疫相关作品,主题基本都集中在科普、速写、事件的文学快速表达和心理医治,同质化非常严重。我认为,出版机构应该明确自己的文化定位,这段时间不缺位、发声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积累,注重积累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疫情对图书策划以及市场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其实已经存在很久,很多其他行业都早就熟悉这种方式,一些民营文化公司也玩得非常熟练。

 

出版机构的市场突围,长期以来因为大环境影响,渠道带来的无序价格战、不合市场规律的代销包退制等,一直无法逾越。疫情的到来更加刺激了整个出版市场最敏感的神经。电商快速崛起、实体书店无可避免地衰落,只有真正面对市场的出版机构,才会考虑突围路径。然而,在市场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军互联网,出版行机构的承受能力极其脆弱。疫情重组了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进程。目前谈论比较多的两个话题是,线上模式提前加速和企业经营出现现金流问题。面对两个难题,出版企业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迅速制定对策和作出改变。

 

2020年以来,广东人民社的线上自有平台销售额1700多万元,很好地维持了空窗期的企业运转。但两年前,我们线上刚起步时,也走了很多弯路。我认为,要想真正突围,机制体制改革必须走到前面,不然机制体制和市场不匹配的问题会马上凸显。这次疫情也提醒我们,在现在市场环境下,全产业链市场化、轻资本运作、优化线上线下商业模式非常重要,需要积极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任何转型都改变不了企业经营本质——上游花最少成本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下游用最高效的方式销售变现,至于是纸质书还是多媒体形式产品、知识付费、文创;是实体店还是网上平台、社交网络;是视频直播还是全员带货,这些企业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选择。

 

资源越复合、融合发展越前瞻,抗风险手段越多

 

王泳波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图2.jpg


为体现专业少儿社的社会担当,疫情期间,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通过旗下融媒体产品“小凤凰FM”向读者免费推送了若干种优质音频书,其中儿童文学类作品如《因为爸爸》《牧鹤女孩》等的阅读量名列前茅。由此可见,疫情虽然阻碍了图书的销售流通,但并没有影响少儿的图书阅读需求,尤其是儿童文学类作品。少年儿童被迫宅家的过程中,对于儿童文学类图书的阅读需求反而增大。

 

从图书销售情况来看,苏少社的新书《奔跑的岱二牛》也于近期崭露头角,它是黄蓓佳继大奖作品《野蜂飞舞》之后,全新原创的儿童长篇小说。作品以乡村旅游“网红”景点红草坝为背景,是一部具有宏观视角的“大作品”。

 

疫情期间,苏少社对图书的营销更多采用线上模式,主要通过“小凤凰FM”、网络大V等渠道进行宣传,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获知新书信息。疫情过后,原先计划的读书论坛等营销活动,也将继续开展。

 

此外,在疫情面前,苏少社及时思考、应对,策划了一批服务抗疫的选题。在策划此类选题的时候,我们注重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出版了一批反映抗疫故事、展现抗疫精神的儿童小说和儿童绘本。其中,“童心战‘疫’· 大眼睛暖心绘本”较具代表性。该书是苏少社邀请赵玲、张晓玲等知名中青年作家以及颜青、周翊等一批优秀插画家,创作的一套充满童真和人文关怀的童书。绘本以儿童的视角,聚焦战“疫”过程中不同家庭、不同生命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聚焦普通人在突然面临困境时展现出来的生存智慧与人间温情,通过文学化、艺术化的表达与呈现,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应对危机和困境,感悟人间大爱,收获成长。

 

疫情过后,随着物流和销售环节的打通,图书销售会逐步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但这次疫情也会对读者的阅读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对于防御自然灾害、应对公共危机的科普型图书会被更多受众所选择;一些灾后心理辅导,尤其是反映人性光辉力量、撒布爱与希望的文学类图书也会成为热点。

 

疫情过后,与抗疫相关的图书选题必然会成为出版界的一大热点,但也应避免此类选题过多过杂,各出版社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出版特色、专业优势来策划选题。

 

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传统出版的缺点,凸显了数字化的优点,展现了数字化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抗疫过程也为出版社及书店的销售经营提供了理念上的启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凤凰电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苏少社借助凤凰自身的网络渠道进行数字化经营,凤凰电商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积极推进电子类图书的销售,更有规模庞大、形式复合的凤凰书苑电子书平台进行支持。由此可见,资源越复合、融合发展越前瞻的出版集团,抗击困难的手段就越多。

 


探索经营新模式 冲破后疫情困境

 

王建琼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


图3.jpg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积极投身“出版抗疫”工作。2月1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通过国内主流电子书平台(包括当当、京东、超星、中图等)向公众免费开放了西南交大社出版的45种精品电子书。2月4日,西南交大社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精诚合作,仅用4天时间,共同策划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1类人群心理干预与自助手册》,并很快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和人民阅读APP等国内23家主流电子书平台上线,向公众免费开放阅读。2月14日,西南交大社又与宁维卫教授团队合作出版了《学校、社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手册》电子版。此外,联合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社里向海外华文书店免费赠送西南交大社出版的有关抗击新冠肺炎的图书,助力海外华人精准防疫。

 

疫情期间,西南交大社还利用自行开发的“轨道在线”学习平台,免费开放了包括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机械电子等优势出版方向约300余种电子教材,支持流式排版和随时随地的阅读模式,为教师备课、网络教学管理提供便利。目前累计服务读者2万余人次。

 

此次疫情对整个出版产业链都有很大的冲击。由于疫情阻隔了有效交流,出版社对作者的组织、沟通等工作首先受到影响,而下游的纸厂、印刷厂、物流企业、图书经销商等也处境堪忧。这些企业普遍现金流控制能力有限,疫情给它们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困扰。这使得整个图书出版行业必须及时思考和调整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各部门之间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市场渠道的创新,协同应对疫情给出版产业链带来的次生灾害,迅速恢复正常生产。

 

西南交大社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宗旨不会变,将继续在教材、专著出版上更加深耕细作,加强以新形式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同时,我们会更加注重主题出版、传统文化发掘和传播的选题。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决战年,也是决胜年,因此,有关精准扶贫的选题仍然是年度选题策划的重点方向。同时,我们还将关注防范自然灾害、大众健康、中小企业如何突围“后疫情”困境等方面的选题。

 


在补短板上迈出更大步伐

 

陈琦   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


图4.jpg

 

根据疫情导致的市场变化,现教社调整出版计划并合理调配编辑力量加以落实。比如,可以预见到,上半年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等会大大减少,课余宅家读书的时间会相应增多,科普图书及经典阅读图书需求较大,现教社已经合理调配编辑力量,优先安排这两类图书的出版。对于暂时不能出版的书籍,尽可能做好前期工作,等待具备条件时,可立即推向市场,尽一切可能减少和降低疫情对业务的影响。

 

对出版而言,疫情是一次深度思考未来的机会,着眼于疫情结束后的形势,我认为,市场会对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环保类图书以及心理类图书的需求加大。我们要认真捕捉大众心理风向,提前把握读者需求变化,超前谋划选题。现教社会在“一主二核心”的产品规划下,开发诸如少儿应对突发安全、健康事件等社会热点类图书产品线,出版《防险避灾》类图书。专业的、大众的都要有所涉及,借助此次公共事件,对孩子进行灾害教育,从小培育孩子防灾避险意识。重点发展经典阅读、少儿科普、尤其加大普及少儿安全、健康知识、环境保护、科技类图书的开发力度,此次疫情会使此类图书的需求增加。

 

面对疫情挑战,现教社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契合人们需求的知识产品,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认可。我们要对此次知识抗疫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提炼出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出版智慧和方案,让知识抗疫不仅仅在危急时刻体现出来,更能推动科学普及,智慧提高,能力增强,服务于人类与抗击病毒的漫长进程。

 

疫情是对现教社管理机制、管理水平、业务工作、人才队伍的一次应急体检和压力测试,通过科学分析找到发展短板,进行优化调整,将损失减到最小很重要。传统出版向多媒体出版转变是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针对国民阅读习惯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融合发展,线上线下两手发力,一直是现教社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此次疫情中更是充分暴露。在应对疫情的特殊时期,补齐这方面短板显得尤为紧迫。因为这次疫情,我们加快了发展步伐,结合“十四五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划工作,鼓励编辑拥抱交互式阅读,借助疫情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利用疫情发展变化的窗口期,在策划选题方面大胆探索和拓展电子书的出版模式和品类,在补短板上迈出更大步伐。

 

 

记者 / 张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