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优”在哪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2-09-19 09:41:28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对科普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指引作用。


今年8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选出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是出版业近两年来出版的科普精品。


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获奖作品有何特色?在意见指引下,我国科普作品创作与出版如何攀登更高的山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


微信图片_20220919094216_副本.jpg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获奖作品有什么特点?


陈玲:一是从创作者来看,科研人员创作科普精品效果显现。一直以来,科普界始终呼吁让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普创作队伍。2017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卞毓麟提出“元科普”概念,号召在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生产出”更多的优秀科普作品,因为他们熟悉本领域科学前沿,了解相关知识由来,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有理性展望,且有切身独特感悟。在此次科普图书类获奖作品中,院士专家担任科普图书创作者成为一个突出亮点。以特别奖为例,《医学的温度》一书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山川纪行》一书的作者臧穆是菌物学家。金奖作品情况也类似,如《深海浅说》一书的作者是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月球车与火星车》一书的作者贾阳是嫦娥三号探测器及嫦娥四号探测器、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二是从创作主题来说,围绕“四个面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今年8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都强调,科普要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这就要求创作者把握时代大势,瞄准科技前沿,坚持服务大局,以优秀科普作品回应民众关切。结合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获奖作品来看,涉及的主题包括医学、海洋、航天、植物、物理、天文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优秀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围绕不同主题,从不同维度出发,满足了各类读者人群对科普作品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从创作形式来看,充分体现了融媒体时代的出版探索创新。科普作品要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好的创作形式能使作品锦上添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时代变迁,民众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科普图书创作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图书《粲然》,由作家叶梅创作,作者通过文学与艺术交融的方式,展示了新中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建造背后的故事。图书封面以深邃湛蓝为底色,寓意粒子翻飞的盛景,“恰似繁星浩瀚,一片粲然”。金奖图书《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专门制作了多媒体内容,读者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突破了图书在图文方面的限制,使图书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银奖图书《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以孩子为阅读对象,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展示明朝末年宋应星编著的我国第一本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用生动的画面再现古代制糖、制盐、榨油等劳作过程,给人感觉耳目一新,很能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对于科普作品创作与出版有什么意见建议?从内容看,哪些领域有待开发?从形式看,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陈玲:面向未来,科普作品创作与出版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原创科普精品,要大力宣传原创科普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原创、支持原创、参与原创的良好氛围,改变科普图书引进多于原创的局面;二是要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通过“点”和“面”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育科普创作领军人物,同时号召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普作品的创作队伍,实现创作人才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创作主题上,重点围绕“四个面向”,尤其要关注科技前沿;四是在科普图书的市场化方面多下功夫,在借助政策红利的同时,切实增强科普图书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图书质量和盈利水平,出版“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好书;五是在创作形式上,更多体现融媒体时代特征,深入研究民众文化消费心理,寻找民众消费偏好,依托科技创新成果,用新形式新手段展示科普图书新面貌。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科普作品创作”“实施科普精品工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将如何贯彻落实意见中的这些要求?


陈玲:一是加强青年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自2017年以来持续开展“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等活动,面向18-45岁青年,通过大赛征集遴选优秀创作者。活动开展以来,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活动近50场,培训学员近5000人,约200位作者被授予“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称号,为科普科幻创作遴选、培训了后备创作力量。


二是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出版和潜力科普选题的培育孵化。2022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实施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重点支持“突出科技资源特别是重大科技工程的科普化;聚焦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关注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前沿、食品安全、医疗健康、防灾减灾、绿色环保、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的选题,通过项目实施聚拢一批优质科普创作团队,推出一批具有一定先进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科普出版项目,面向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好奇心,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三是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科普图书。近年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打造“科学阅读活动”,面向全社会每年重点宣传新近出版的科普佳作,邀请创作者、编辑、相关领域科学家等共同参与图书推荐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广泛阅读科普图书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让更多读者深入了解科普佳作。


编辑:路滢月

审核:韩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