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国记协主办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作品获得这一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纵观获奖作品,角度不同、形式多样,用新闻匠心致敬时代。
“顶天立地” 奏响时代强音 获得特别奖的人民日报社评论《十年砥砺奋进 绘写壮美画卷——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新华社通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直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湖南广播电视台《总书记来信》等多件获奖作品,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角逐冬奥赛道、漫步太空轨道、踏浪现代化航道……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获奖作品,记录下了伟大时代中加速发展的中国。 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纪录片《冬奥“三记”(一)生命飞扬——冬奥火炬诞生记》、河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专题《相约冬奥》、冀云客户端发布的新闻漫画《手绘长卷丨长城群英绘·北京2022年冬奥会冠军“全家福”》等都是聚焦北京冬奥会的作品。《相约冬奥》自荐参评后获得了一等奖,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总监张雪梅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对媒体而言,内容为王从未过时。这个栏目之所以能获得各方认可,在于其能够持续、专业地生产高质量内容。我们在冬奥历史沿革、项目发展上深挖细作,与赛事报道结合,一静一动、一快一慢,富有节奏感和历史感。”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之际,新华社专访中国首位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从新华社记者张扬第一次见到航天员,到《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全网播发,整整20个月。这篇作品自荐参评后获新闻访谈一等奖。张扬说:“我想不到还有什么事业,能融合这样极致的浪漫与理想,能联结那么潇洒的英雄情结与家国情怀,能并轨如此一致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轨迹。” 聚焦高质量发展,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消息《铁路投融资体制破冰 全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通车运营》、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专题《“无钢”济钢重返500强》等获奖作品,触摸各领域的发展脉动,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 增强“四力” 为民抒情抒怀 新闻工作者积极增强“四力”,走进企业工厂、田间地头,打磨精品力作。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副总裁印永清说:“本届获奖作品以社会深处的带有露水珠、机油味的事实和细节说话,感同身受,凝聚人心。” 农民日报社通讯《“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的采访中,记者以“还原改革现场”为主线,深入不同地形地貌的10多个村庄,追踪寻访20多位改革亲历者和推动者,积累梳理了近10万字基础素材,从中总结“小田变大田”改革的动因、难点、经验和效果。 多件获奖作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工人日报社系列报道《工伤认定如何“新题新解”》、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系列报道《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等,聚焦当下劳动者关心关注的问题,探讨如何破解行业的发展困境,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报道《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历时半个多月、行程4000公里,深入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赤峰市的农村牧区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访。记者脚力所至,很多素材和细节都是记者与农牧民、皮货收购商、羊皮加工企业负责人和政府管理人员等进行深入交流获取的。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印象特别深的是光明日报社的重大主题报道《神山村三日》。在《神山村三日》采访过程中,采访组住进神山村农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遍全村70户人家。“真的让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陆绍阳对记者说,作为蹲点调研类报道,这篇报道既有记者的采访、亲身感受,又有历史回溯,特别是大胆地运用场景还原的方式,通过多视角、多维度、主客观结合,成功地描绘了脱贫山村美好的面貌与幸福生活,反映了乡亲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时代中国人权》自荐参评后获新闻纪录片一等奖。为了拍好这部人权主题电视政论片,摄制团队历时14个月、跋涉数万公里,以深入的访谈、鲜活的故事和翔实的资料,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人权》总导演吕涛说:“片子获奖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人权理念、成绩第一次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呈现在电视屏幕上。通过电视语言,让‘人权’‘生存权’‘发展权’等名词成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度融合 创新传播手段 获得本届中国新闻奖的多件融媒体作品,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互动性更强的体验。纵观今年的获奖作品,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说:“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新闻业务有很多新的探索,多个获奖作品表现出很鲜明的创新意识。” 不少融合报道作品实现“破屏”融合传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新千里江山图》微信不到半小时阅读量达10万+,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6.6亿;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创意微政论片丨真理之光》全网浏览量超过4.5亿次;中国军号微博账号发布的《深蓝!深蓝!》推出后被多家媒体和商业传播平台转载,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超23亿次。 在应用创新上,江西新闻客户端发布的《江西营商“营商帮办”》采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搭建“政企媒”互动平台,通过新闻发布、开展监督、督促回应、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闭环服务链条,从2021年12月20日上线至今,发布与营商环境有关新闻1.6万余条,总阅读量超过3.3亿次,用户数超过1500万。 每一件获奖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创作团队的心血。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三星堆新发现丨古蜀国的青铜时代》4天的系列直播,就凝结了报道团队近两年的沉淀和积累。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江苏省记协主席周跃敏说,好选题要精雕细琢,直到最后一天。比如融合报道《潮起东方 寻找百强“共富”密码》等,从策划到采访、从写作(制作)到编辑(编导),不厌其烦,反复打磨,终至精品。 “当各种形式喧嚣归于沉静后,当H5、MR等不再是风口,大家的关注点也逐渐回归到优质内容本身。”华龙网集团副总编辑张一叶说,今年他们拿了两个一等奖,分别是通讯《从“第一”到“第一”7本火车驾驶证见证“中国速度”》和网络专题《重庆山火突发 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剥开这一切的外衣,内容为王依然是亘古不变的黄金法则,且伴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更进一步得到证实”。 新时代饱含新期待,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吕涛说:“很高兴我们的努力得到褒奖,得到受众的认可。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坚持用心创作,用更多精品力作向全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