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初夏,草木葱茏。5月9日,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在广州著名的历史古建筑——柏园揭牌。柏园原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创办旧址。
古籍整理出版堪称一场“文化接力”,对于推动岭南“双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柏园西座经过绣花针式“微改造”,以“修旧如故”的方式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一跃成为城中热点。
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为何择址史语所旧址,未来又将有何作为?柏园的修缮工程有何特色?记者就此进行了观察与走访。
●南方日报记者 戴雪晴 黄堃媛
活化——“此虽旧域,其命维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东山租得一房,其最上屋风景至佳,如在苑中。前临大江,有三角洲,背是白云山,四围皆园林田野。”1928年10月20日,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致信胡适,描摹了柏园一带静雅优美的环境。
就在1927年8月,由傅斯年、顾颉刚创办的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在穗成立。傅斯年致信胡适两天后,史语所正式入驻柏园。
史语所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学术殿堂之一。它是中国第一个集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于一身的国家研究机构,聚集了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学者。它创办了民国时期第一本官办学术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一系列开创性的人文科学调查研究也由此展开。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殷墟发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史语所主持了安阳调查和第一、第二次发掘,开创了中国独立进行科学田野考古发掘的先河。
傅斯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报告第一期》中提到:“此虽旧域,其命维新”,主张史学研究重在创新。如今,这句话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柏园迎来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的入驻,即将开启岭南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古籍出版的新篇章。
在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岭南古籍出版社负责人肖风华看来,岭南古籍出版社择址柏园,意味着文脉的赓续。柏园的环境氛围与岭南古籍社相洽,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的特色。二者肩上的使命,同样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密不可分。“岭南文脉悠长,传世文献丰富,整理刊行典籍文献更是渊源有自。”他说。
“柏园体现出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也是广州近代建筑融汇中西建筑文化的代表。”循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的指引,记者看到,柏园主要由东西两座建筑构成,均为红砖外墙,除了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拱券门廊外,还有东西两翼入口立着的爱奥尼柱式双柱,带涡卷的平券窗楣和多处拱券门楣,而其上的歇山筒瓦屋面屋顶又带着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
柏园东座是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所在地,西座的一、二层则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修缮并面向公众开放。
修缮——像“剥洋葱”一样还原旧貌
2022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到国家文物局批示,正式启动对柏园的修缮保护工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探寻文物原真性,成为摆在修缮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悉,在过去近百年间,柏园曾被多次出租,建筑内部几经加建和改动,比如增加了阁楼、铁栅栏、卫生间等。为了展露建筑的本真面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长蔡凌带领修缮团队,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用“绣花功夫”对文物建筑进行细致清理。“就像剥洋葱一样,我们把它的附加物一点点剥去,去还原它的内里。”蔡凌说。
她记得,初见柏园,地面上铺的是瓷砖,西座一楼的大厅和屋外大约有着一块砖的高低落差。这意味着,真正的地砖可能藏在瓷砖底下。事实印证了她的猜想——“我们的工人师傅用工具一点点撬开瓷砖,铲除后来装修覆盖的水泥砂浆,神秘的花阶砖果然露出真容。我们用这种方式复原、打磨了一楼所有的花阶砖,让每个访客都能走在这百年前的地砖上。”
更大的惊喜藏在东西两座建筑中间的拱券上,透过米黄色的方块,蔡凌发现其中隐约有线条的痕迹。经过多次对比实验,修缮团队采用专业清洗方式,露出了伊斯兰风格的红色底砖和绿色玻璃花砖,尤为精致。蔡凌告诉记者:“我们边施工边勘察,尽最大可能地识别保留建筑原状,同时力求最小干预。”
此外,设计团队还通过文献挖掘研究、口述历史收集及现场勘察和数字化信息采集等手段探寻文物原真性。据蔡凌回忆,他们专程拜访了上世纪50至80年代附近的老住户,试图从他们的记忆里,寻找关于这座建筑面貌的点滴细节。蔡凌还提到,很多老住户曾在柏园合影,从人物背景中能还原出很多建筑原始的细节信息。
经过4个月的修缮,柏园建筑于2022年10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除了《此虽旧域 其命维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主题展览外,“柏园粤书吧”也同步亮相,成为广州首个开办在历史文物建筑中的粤书吧,入选“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今年4月,柏园修缮项目入选“2023年度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曹劲期待,经过保护修缮的柏园与周边文保单位、东山洋楼建筑群等串联起来,成为讲述岭南文脉故事的最佳载体。
展望——打造岭南古籍文献出版重镇
2023年8月3日,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获批设立,这是近40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设立的唯一一家古籍出版社,也是岭南地区第一家专业古籍出版社。
成立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可谓是一偿广东几代出版人的夙愿。广东人民出版社早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专业的古籍编辑室;1999年8月,“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正式加入了;2020年,该社又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成立古籍分社,曾先后推出《叶名琛档案》《容庚藏帖》《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清代稿抄本》等古籍图书,20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古籍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吕健观察到,每个地区的古籍都各有特色。成立岭南古籍出版社,能够促使岭南地区的古籍得到更好的整理与研究,由此进一步弘扬岭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肖风华表示,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的成立,对于赓续岭南文脉、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化全国古籍出版布局意义重大,是广东乃至全国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据介绍,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设立了古籍整理编辑部、学术文献与岭南文化编辑部、文化双创编辑部、数字技术部、校对质检部、营销部六大业务部门。其中,文化双创编辑部将传统文化,尤其是将出版岭南文化普及读物作为工作重点。
文化双创编辑部副主任赵璐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目前部门图书选题包括用文物讲述岭南故事的学术科普《文物里的岭南》书系、岭南美食小史《知食》书系、文明互鉴主题的《文明简史》书系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部门还推出了自主设计的文创品牌“独角狮”,其设计灵感来自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据介绍,当年著名学者李济作为史语所考古组的组长,筹划并推动了殷墟考古工程,而兽面纹便是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样之一。“独角狮在柏园诞生,又多了一层文化传承的意义。希望我们的图书和文创产品能跟更多年轻人建立情感共鸣。”赵璐说。
此外,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还将策划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出版项目、岭南传世古籍“再造善本”计划、岭南特色文献点校出版计划、“域外汉籍回归计划”,以及“粤海关档案”“岭南医籍全书”等重大出版项目。
“我们要突出做好岭南文化典籍、档案文献、地域特色文献、港澳台历史文献,以及华侨华人文献、域外汉籍等系统性整理出版。”肖风华期待,未来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能够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海外,成为岭南地区古籍、文献、学术出版的重镇,进而打造成有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挖掘、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阵地。